简介:中秋时节,故乡潍坊有“念月儿”的传统习俗。晚清潍县翰林梁文灿所作《蝶恋花?中秋》一词,对当时“念月儿”的情景作了精彩描述:“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亭亭火树蒿灯转,灯尽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月儿”是一种用面粉、红枣做成的地方名食。“念月儿”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祭月形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秋“念月儿”的习俗在潍坊依然盛行。中秋临近,我陪着母亲到南门外的柳树行子赶集,买得上好的小麦,再步行到西门大街的一家磨坊。谈价称重完毕,磨坊的女主人便将小麦均匀地摊铺到石碾盘上。只见女主人手中的小鞭子一扬,随着口中“得儿、得儿”的喝叫声,被布罩蒙着双眼的小毛驴,便拉动起沉重的石碾子,绕着磨盘转动起来。
简介: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字德远。政相年间进士,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建炎四年(1130)八月,他在川陕宣抚处置使任上出兵收复金占永兴军(治所今陕西西安)。十一月在与金兀术的富平(今属陕西)会战中虽失利,但得保全蜀,东南大局也因之渐趋稳定。张浚能在国家多事之秋时成为支撑一方的栋梁,是与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他的父亲张咸为人正直,可惜死得太早。母亲张计氏“方正有法”;张浚产四岁而孤”,全靠她一手哺育成人。孩提时的张浚因此而“行必端,视必直,坐不倚,言不诳”,赢得了邻里的称赞。张浚为官时,母亲还告诫之,要清明廉洁、光明磊落。儿子的言行稍有不当,“必变色示诫”。母亲的言传身教为儿子日后
简介:滔滔大黄河,来自雪山,来自远古,万千年来一路放歌向大海奔去。纵观她九曲十八弯的行行足迹,巍峻处咆哮不羁、险象环生,平缓处却汩汩流淌、脉脉温情。她虽然时而显得丑陋,却总是用自己甘甜的乳汁,无私哺育着身边的万代子民。她,是十三亿黄皮肤国人世代引以为荣的母亲河。
简介: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之际,不能不令我联想起一些中国近代名人与澳门的历史情结。如民族英雄林则徐,他曾于1838—1839年,两次为禁烟大事巡察澳门的历史盛况和文化遗迹;又如伟大革命家孙中山,他曾于辛亥革命前的1893年在澳门与土生葡人费尔南德斯一起创办《镜海丛报》,并以“编辑”、“主笔”、“孙逸仙医生”等匿名,发表时论、抨击时局、答问读者,直至成立同盟会澳门支部、酝酿组织反清讨袁、发起辛亥革命的历史情景;当然,更不能不令我联想起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他的童年曾与澳门和母亲与他共编词曲的澳门民谣《顶硬上》等历史细节。下面,即以此为重点简录六段文字:〔一〕据澳门文化司署出版的1996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6期
简介:拉萨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干流全长551公里,是世界大河雅鲁藏布江的5大支流之一,年平均流量为60亿立方米,约为中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八分之一,流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拉萨河是西藏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一条见证了藏族古老文明变迁的历史之河、文化之河。拉萨河流域作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宗教的中心区域,作为西藏重点发展的“一江(雅鲁藏布江)两河(拉萨河、年楚河)”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拉萨河流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高原早春三月,记者踏访了拉萨河两岸,采写了这组实地见闻。希望读者能够从一个侧面了解今日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以及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延续状况。
简介: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青藏高原,春风轻轻地吹开了蒲公英花,春雨也静静地润绿了白杨树叶,朝气蓬勃的我们正像那红花绿叶一样鲜活一样有生命力,而有谁想到过,是谁像那春风春雨默默地滋润着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