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地经常举办各种各样不同级别的文化活动和文艺比赛。参与者不分年龄大小,也没有社会阶层之分。只要你喜欢都可随时随地唱上几句,舞动几下,玩上几段,从而抒发情感,愉悦身心,丰富生活。作为现代人,更多的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尤其是文化活动,应该说是一种趋势,一种潮流,更是一种时尚。人们通过一些公共文化活动,从中可以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增添更多的自信和本领,能够更大地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更广阔地拓展个人的生活空间。因此,每逢有文艺比赛,参与者总是趋之若鹜。然而,作为众多的文艺爱好者来说,他们平时喜欢唱歌和跳舞以及其它各种表演,只是出于一种兴趣和爱好而已,当中更多是感性的模仿,而缺少理性的、系统的训练和学习。所以,他们的表演水平都一直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而少有突破。作为政府部门,尤其是作为群众文化的职能部门,如何去为这众多的文艺爱好者服务?如何去引导和提高这些文艺爱好者的表演水平和整体表演能力?应该说,这是摆在我们文化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和任务。
简介:从15世纪到19世纪,惟一与日本有正式外交关系的朝鲜,曾有六十多次派遣使团赴日,这些使团中的文人留下了约四十种类似出使日记的有关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笔谈、唱酬和绘画。这一庞大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朝鲜与日本近世政治、文化、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在日、韩学界很受关注。可是,这些文献资料至今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看上去只是记录日、朝之间往来的资料,对中国学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本文指出,这些文献资料的意义是双重的,它既呈现了这几个世纪日本与朝鲜的政治关系与文化比赛,也让我们看到在近世东亚的政治与文化上中国的存在,日朝交往中,无论在政治领域的名分、礼仪、文书上,还是在文化领域的衣冠、风俗、学问、艺术上,现实上的“明清”虽然缺席,但历史上的“中国”却始终在发生影响。因此,在朝鲜通信使文献中,尽管看到的主要是日本与朝鲜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也可以看到中国在通信使文献中,仿佛是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
简介:在1937年11月到12月侵华日军进攻中国首都南京与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期间,日军主力第16师团两名法西斯青年军官向井明敏与野田毅对中国战俘与平民进行骇人听闻的所谓“百人斩”杀人比赛。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等报刊对这两名法西斯分子的疯狂行径,在短短十余天时间中。竞连续四次进行跟踪报道,把这两个杀人恶魔吹捧为“日本勇士”,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个事例典型地说明了战时日本新闻传媒记者中的绝大多数人具备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一切思想特征与行为特征,是日本当局对中国实施武力征复与屠杀恐怖政策的宣传鼓动者。他们的战场报道宣扬日本的“侵略有理”与“屠杀有功”,充满了法西斯的野蛮、霸道与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