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剪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至12月出生的新生儿按出生顺序分为实验组B1,B2和对照组A,对照组新生儿采用传统的气门芯结扎脐带,常规护理,等待脐带残端自然脱落;实验组在气门芯结扎的基础上,于出生36h,48h后对残端进行二次剪脐。比较三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二次剪脐可缩短脐带脱落时间,减少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脐部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式剖宫产术和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在二次剖宫产中的应用给予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行二次剖宫产术患者2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10例患者给予新式剖宫产术,实验组15例患者给予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两种患者的子宫愈合、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情况给予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子宫愈合情况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二次剖宫产中,使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患者术中出血量较低,子宫愈合率比较高,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盆腔粘连情况,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剖宫产术式对二次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15例再次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将首次剖宫产采用腹壁纵切口的7例产妇设为观察组,腹壁横切口的8例产妇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腹腔粘连程度,并做对比性分析。结果二次剖宫产时对照组较观察组的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及手术总时间长,且开腹出血量较观察组多,无粘连比率显著低于观察组,而轻度、中度及重度粘连以及总粘连率显著高于观察组,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次剖腹产选取腹壁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影响较小,但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对有剖宫产指征者根据其自身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方式,以利于二次剖宫产的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对某城市城区二次供水卫生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结合该市实际情况,随机选取36个二次供水对象的档案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现场调查二次供水卫生状况,以水箱的清洗消毒情况等为检测对象,并将水质样品带回实验室实施相关检测,查看其达标情况。结果经相关检测后发现,各项检查的指标都符合相关要求的检测对象有2个,大部分二次供水对象的卫生管理均达标。抽取的水质样品有36份,24份全部合格,合格率达到66.67%。给予每一份水质样品均检测其27项指标,共计972项,有921项达到合格标准,合格率达到了94.75%。结论该城市城区二次供水相关指标与合格率相对较低,因此需强化供水设施的卫生管理,不断提升检测和监督的整体覆盖率,确保二次供水具备较高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二次球囊扩张配合口服华法林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4例。先行下腔静脉小球囊扩张术,同时给予达标量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影像学观察患者血栓溶解情况。治疗效果明显者给予下腔静脉大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54例患者一期手术成功率100%,2例手术后口服华法令出现出血,改行外科手术治疗;4例改行其他介入治疗方式;余48例患者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溶栓治疗3~6个月,治疗效果明显,行二次行大球囊扩张治疗。结论:腔静脉二次球囊扩张同时口服华法林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2013年WHO关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二级命名法的临床应用及相关问题。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16、Ki-67蛋白在111例宫颈良性反应性病变(良性病变组)、81例CIN1、39例CIN2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宫颈低级别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二级命名法中,不同级别病变与p16、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p16在良性病变、CIN1和CIN2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92%、41.98%和64.10%,良性病变组与CIN1、CIN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良性病变、CIN1和CIN2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43%、32.10%和69.23%,CIN2组与CIN1组、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16和Ki-67蛋白联合检测:在良性病变、CIN1、CIN2组中,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11.71%、9.88%和43.59%,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7.21%、32.10%和20.51%;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20.72%、22.22%和25.64%;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60.36%、35.80%和10.26%。三组中p16阴性着色特点不同,Ki-67的阳性着色特点不同。结论p16蛋白联合Ki-67可以很好地区分低级别和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但其有赖于免疫组化判读标准的严格执行;同一级别不同的染色特点可能代表组织的不同生物学特性,但尚需大量的临床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切开挂线法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到2012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采用切开引流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较。结果经2—12个月后随访,在本组93例患者中,有91例患者一次治愈,而有2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肛瘘进行再次手术。本次观察一次性治愈率高达97.8%,远远超过传统方法单纯切开引流的治愈率。结论使用切开挂线法一次性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显著,疗程相对较短,治疗后不易发生肛瘘现象,有利于减少手术次数,减少患者的痛苦,降低成本,并且不影响肛门功能,与传统方法单纯切开引流相比较结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龈下刮治一次法(full—mouthscalingandrootplanning,FM-SRP)与四分法(quadrantscalingandrootplanning,Q-SRP)治疗慢性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须行牙周基础治疗的慢性牙周病患者40例,进行超声龈上洁治和口腔卫生指导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一次法组(FM-SRP)和四分法(Q-SRP)组,每组20例。FM-SRP组为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Q-SRP组分4个区段进行龈下刮治,每次间隔一周;2组采用双盲法于治疗后1、3个月复诊,比较治疗前后2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和附着水平(AL)的变化。结果一次法和四分法完成龈下刮治均使PLI、SBI、PD、AL等指标明显以善,但FM-SRP组与Q-SRP组相比较SBI、PD、AL等指标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龈下刮治一次法与四分法都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一次法龈下刮治较传统的四分法治疗周期短,复诊次数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