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间医护共同查房在社区医院的应用。方法每天日班下班之前30分钟,由主班护士、值班护士和病房医生,共同巡视病房。询问、解决住院患者病痛,指导、排除病区安全隐患,再次告之住院基本生活护理常识,保持环境整洁舒适等。结果观察应用后,2009年至2011年进行晚间医生护士共同查房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主动学习及护士间传、帮、带均明显提高。结论晚间查房是提高保证护理质量、防范病区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健康青少年女性不同体位时左右肱动脉血压的差异。方法规范测量120名健康青少年女性坐位、仰卧位、站立位、左侧卧位时的血压。结果平卧位右侧肱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左侧肱动脉有差异;坐位左右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平卧位有差异;站立位左右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平卧位有差异;左侧卧位右侧肱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左侧肱动脉有差异;左侧卧位右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平卧位右侧肱动脉有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体位可以影响左右肱动脉的血压,临床记录血压测量值时要标明体位和肢体。
简介:背景:制备脐血血清体外扩增、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但尚无不同体积分数脐血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的报道。目的:观察比较不同体积分数的脐血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20例人骨髓标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个核细胞,分别用体积分数为5%,7.5%,10%,15%,20%的脐血血清+DMEM/F12培养基,行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MTT法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脐血血清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在体积分数5%,7.5%,10%的脐血血清+DMEM/F12培养基组,细胞增殖能力较佳,明显优于体积分数15%,20%的脐血血清+DMEM/F12培养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在较低体积分数脐血血清培养体系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状态活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详细记录在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共同作用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70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任意组成数量相等的Ⅰ、Ⅱ两组。保证Ⅰ、Ⅱ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影响临床研究结果。对Ⅰ组应用卡托普利/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的常规治疗基础之上辅助服用美托洛尔。而Ⅱ组仅仅应用卡托普利/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等进行常规治疗。跟踪观察患者15周,详细准确记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始末病情改善状况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记录项目包括左右室舒张末内径/左右室收缩末内径等。并且对患者追踪观察八个月。结果Ⅰ、Ⅱ两组在心功能/超声心电图/8分钟步行实验/等项目上记录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Ⅰ组总有效率是82.85%,而Ⅱ组只有60%。Ⅰ组比Ⅱ组LVEDD/LVESD明显减小而LVEF则变大了(P小于0.05)。结论在美托洛尔和卡托普利常规治疗的共同作用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疗效显著改善,减少了患者突然死亡几率降低了再次住院几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在高龄病人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时,体位变化对循环的影响;方法人工关节置换术病人84例,女51例;男33例;年龄75~95岁;ASA分级为Ⅱ—Ⅲ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2例,A组行硬膜外麻醉置管成功后平卧,分次给药待平面完善后,侧卧固定体位;B组根据手术部位,先行侧卧固定体位后再行硬膜外穿刺置管,不变体位分次给药,至平面完善。观察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麻醉前(T0)、给试验剂量后(T1)、麻醉平面完善时(T2)(A组侧卧固定体位时、B组消毒时)、切皮(T3)、手术开始15分(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外周阻力(SVR)、每搏输出量(SV),并比较数值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麻醉用药量、麻醉范围、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A组病人在T2时段的SBP、DBP、HR、CO、CI、SV、SV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明显大于B组,在组内比较,T2时段A组血流动力学改变也明显大于T0时段,A组升压药应用多于B组;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在高龄病人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时,麻醉后体位改变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医护搭配共同负责一组病人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经过宣传动员、反复论证,2010年7月科室将病房床位分为2个大组和7个小组,每小组由2名护士与1名医生搭配管理一组病人,每名责任护士负责2~7个病人的全部护理工作,包括出入院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治疗、病情观察、护理记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与实行新模式前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新模式前,住院病人满意度只有91.5%,病人说出责任护士姓名者为78%,责任护士掌握病人“九知道”满分的只有73%;实施新模式后,住院患者满意度达98.5%,医生对新模式支持率为100%,病人说出责任护士姓名者为93%,责任护士掌握病人“九知道”满分的为94%。结论实施新管理模式后,降低了护理风险,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改善了医护患关系,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观察组产妇实施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新生儿进行护理。通过问卷形式评估两组护理模式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产妇紧张情绪、母亲角色适应性、护理新生儿能力等评分。结果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紧张情绪、母亲角色适应性、护理新生儿能力等方面评分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能明显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产妇焦虑情绪,并提高产妇母亲角色的适应性,提高护理婴儿的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对原发性高血压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的影响,探讨肥胖与中心动脉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76例,根据体质量指数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正常组(BMI<25.0kg/m2,n=144)、超重组(25.0≤BMI<30.0kg/m2,n=150)和肥胖组(BMI≥30.0kg/m2,n=82),所有的患者均应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比较三组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超重组CSP、CDP、CMSP、CMDP、CESP、P2/P1、AIx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肥胖组CSP、CPP、P1height、P2/P1、AIx高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简介:背景:压疮的发,仁发展是一个由多种原冈引起的复杂病理过程,加之受到伦理道德和法律上的限制,无法值接尢人体上进行实验研宄。目的:建立Ⅲ期压疮豚鼠模型,为压疮预防、渗断、治疗和发病机制提供研究依据。方法:根据缺血-再灌注原理,利用自制建模装置对豚鼠(n=3)左侧大转子处间歇性施加不同压力6.65,13.30,19.95,26.60,33.25,39.90kPa循环,诱导Ⅲ期压疮的形成,从大体、组织病理和行为学3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备实验组创面颜色及形态学特征相似,但出现时间与压强大小成反比。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不同程度的痫理损害特征,6.65kPa组〈13.30kPa组,19.95kPa组〈33.25,39.90kPa组,其中13.30kPa压力时组织病理表现与人类Ⅲ期压疮最为近似。与对照组比较,施加不同压力的各组豚鼠饮食量、饮水量及体质量变化比较,差异仃冠著性意义(P〈0.01):随着施加的压强增加,豚飘外观、精神状态、步态和性情逐步出现异常,其中6.65,13.30kPa组豚鼠行为异常最少。说明在13,30kPa压强下,采取缺血再灌注方式循环反复施加于豚鼠置侧大转予处,每天循环4次,连续12次(3d),后接5d硬痂下感染溶解期,可稳定重现Ⅲ期压疮创面,且对豚鼠行为学影响较小,可用丁需长期观察的压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