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对固定枕颈角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3月我科采用综合策略(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完成后路枕颈融合术的13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10例;年龄31~60岁(平均42.9岁)。50例年龄20~60岁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获得正常人群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的数据;术中基于上述数据调整固定角度。记录患者术前和术中枕颈角度的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平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各随访时间点枕颈角和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前6例患者Takami'枕颈角为非正常值,其中4例患者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均为非正常值。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27.4±15.1月),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获得显著改善;末次随访,VAS评分由术前6.4±0.8分降至2.9±0.6分;JOA评分由术前12.9±2.3分改善至15.3±0.9分。术后各随访点枕颈角及下颈椎曲度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13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固定角度并避免枕颈角度不佳所致各种并发症,从而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平行方式分组,将我院在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所撷取的62例脊柱骨折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通过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通过常规开放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的数据对比为93.55%、9.68%,74.19%、29.03%,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相关指标实行对比,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治疗中,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可控制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值得在脊柱骨折治疗中予以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在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4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在24例患者中,其中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术后患者的VAS评分为(4.35±0.64)分,ODI评分(16.61±1.54)分,椎体前部高度(2.38±0.29)mm,椎体中部高度(2.17±0.12)mm,Cobb角(6.65±2.81)°,与术前比较恢复良好。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疼痛轻微,且能有效恢复伤椎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胸腰椎骨折后路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给予手术护理配合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医院接受经后路进行内固定手术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的25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的25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手术配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的各项指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手术部位引流量低,VAS评分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在胸腰椎骨折后路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给予手术护理配合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背景:胸腰椎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类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为主要干预方式之一,但不同节段固定的选择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在伤椎固定基础上,采用长节段(伤椎上、下各2个椎体固定)固定治疗的作为长节段组,采用短节段(伤椎上、下各1个椎体固定)固定治疗的作为短节段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种固定方法均显著矫正了伤椎前缘压缩度及Cobb角,随访过程中均发生矫正丢失。长节段固定较短节段固定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多、住院时间更长(P<0.05),但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的伤椎前缘压缩度及Cobb角均矫正更好、矫正率更高,且矫正丢失率更低(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长节段固定较短节段固定的手术损伤大,但短期随访具有更好的矫正疗效、矫正丢失率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颅脑引流固定枕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置管引流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置管引流固定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颅脑引流固定枕用,比较两组引流管滑脱率、置管时间及引流量。结果观察组引流量及拔管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引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后置管引流患者采用颅脑引流固定枕,可有效避免引流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术后出血量,缩短引流时间,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60例在本院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疾病患者,选取方式为随机。我们将参与本次调查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分组方式为随机。对照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6.66%,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情况、手术时间均差于实验组,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治疗中可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测量患者手术前后后凸角度数、椎体前缘高度,用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术前后凸角度为(18.03±1.98)°,椎体前缘高度(21.07±3.10)mm;术后6个月后凸角度为(6.01±1.33)°,椎体前缘高度为(31.79±2.54)mm。术后6个月,患者的后凸角度明显下降,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8.02、15.28,P均<0.05)。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20例、B级14例、C级21例、D级9例、E级6例;术后Frankel分级为A级16例、B级7例、C级8例、D级9例、E级30例,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1,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疗效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间我院接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进行相关研究,A组(30例)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B组(30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先行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矫正畸形,再进行病灶清除。对比手术时间、出血情况、引流量等术中前期指标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在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ASIA分级等后期研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前期研究指标及术后住院时间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均优于B组。对患者进行12~23个月随访,植骨融合时间、神经功能ASIA分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Cobb角矫正度数及矫正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手术创伤小,脊柱矫形及融合效果确切。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并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2017 年 1月至 2018年 5月 20例寰枢椎不稳并脊髓损伤患者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所有患者术前进行系统评估、健康宣教、呼吸功能训练、营养评估、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有效的阶梯镇痛管理、呼吸道管理、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舒适的体位护理、引流管管理、胃肠道管理、生活照顾、早期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20例患者经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过程顺利,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 了平均住院时间。结论 护士充分术前准备及健康指导,术后的精心护理,早期功能训练等护理管理,均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通道技术的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择16例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PIPELINE可扩张微创通道下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统计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置钉优良率及手术优良率;②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VAS)、矢状位Cobb角、椎体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及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3.1个月。其中手术时间(95.3±15.3)min;术中出血量(97.1±21.5)ml;住院天数(10.5±1.8)d,置钉优良率100%。术后3天的疼痛VAS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疼痛VAS与术后3天比较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的椎体压缩率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的椎体压缩率与术后3天比较有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的伤椎矢状位Cobb角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的伤椎矢状位Cobb角与术后3天比较有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复查的椎管占位率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椎管占位率与术后第3天比较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功能评价标准评估末次随访时手术优良率为87.5%。结论基于通道技术的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近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方法对于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82例脊柱骨折患者,以随机编号的形式划入常规组与试验组(n=41)。常规组应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试验组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区别,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所降低,试验组VAS评分数值降低更加明显(p<0.05)。试验组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7.56%,常规组整体治疗有效率为82.93%,差值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患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且整体治疗有效性较好,手术治疗价值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