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合适的剂量。方法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90例,ASA.I-Ⅱ级,术后给予PCIA(总量加生理盐水至100ml,2ml/h,单次自控给药0.5ml,锁定时间15min),依PCIA配方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S组为舒芬太尼2ug•kg-1;F1组为舒芬太尼2ug•kg-1+氯胺酮2mg•kg-1;F2组为舒芬太尼2ug•kg-1+氯胺酮4mg•kg-1。分别于术后4、8、12、24、48h时行镇痛评分及镇静评分,记录各组单次自控给药(PCA)次数,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幻觉、躁动、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48h内PCA次数S组高于F1、F2、组(P<0.05),在相同时间段F1、F2组的镇痛评分显著高于S组(P<0.05),F2组在相同时间段的镇静评分高于S、F1组(P<0.05)结论2mg•kg-1•50h-1氯胺酮与2ug•kg-1•50h-1舒芬太尼联合用于术后镇痛,明显提高镇痛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瑞芬太尼在人工流产中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134例无痛人工流产患者,并分为观察组(67例)与对照组(67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1.0~2.0mg/kg+芬太尼0.5kg。观察组给予丙泊酚1.0-2.0mg/kg及瑞芬太尼0.2ug/kg/min连续泵注。术中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对比两组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及手术时间。结果比较两组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及手术时间,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安全性高,患者苏醒时间早,丙泊酚用量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全麻复苏期前的应用对复苏质量良好影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手术的患者200例,随机平均分成二组,对照组(C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麻醉方式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行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机机控呼吸,术中静吸复合麻醉维持。两组病例均在术毕前30min停用维库溴铵和七氟烷,术毕时停用丙泊酚;其中S组术毕前30min予舒芬太尼0.1-0.2μg/kg单次静脉推注,同时停用瑞芬太尼;C组术毕时停用瑞芬太尼。监测并记录术毕后病例复苏期躁动(EA)的发生率,并同时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及拔气管导管的时长,记录病例疼痛程度,记录拔管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例的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和拔管所需时长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S组EA的发生率明显远低于C组,且S组病例疼痛程度较C组轻部分病例甚至可以达到无痛,其它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S组较C组低。结论经临床研究发现并验证,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全麻复苏期前的应用可获得良好的复苏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为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应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260例,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160例和10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抗病毒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方式基础上,同时使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始予一次0.3-0.4mg/kg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对治疗后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进展为重症病例的比率,以及治疗组用药不良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并作相关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较之对照组明显要短;治疗组患儿进展为重症病例比率3.8%,对照组患儿进展为重症病例比率12.0%;治疗组治疗效果更显著(P<0.05)。另外,治疗组患儿用药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手足口病利于缩短患儿退热时间,降低进展为重症病例的比率,且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ostinfarctionangina,PIA)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初到2013年底我院的120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60例,应用小剂量尿激酶加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常规组60例,单独应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病人临床疗效。结果经过30天的治疗后,实验组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和心绞痛的频率比常规组低,统计学上差异明显(P<0.05)。治愈有效率方面实验组为97%,常规组为83%,实验组也比常规组高,统计学上差异明显(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心肌梗塞后心绞痛,能够减轻病人术后心绞痛状况,在提高了临床疗效的同时,也使病人很快的康复,推荐广泛推广和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