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PP-17肽对心肺复苏大鼠海马神经元NGF、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窒息法制作大鼠呼吸心跳骤停模型,实施心肺复苏术,选择18只实验大鼠,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A组6只(手术对照组)、B组6只(心肺复苏组)、C组6只(APP-17肽和心肺复苏组),直到大鼠复苏到自主循环恢复,静脉注射11ugAPP-17肽,待所有大鼠复苏2h之后,选择免疫组化方法,监测海马神经元BDNF和NGF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监测后得知,手术对照组和心肺复苏组对比,大鼠海马神经元BDNF和NGF的表达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组的BDNF和NGF表达显著性增加,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肺复苏大鼠,待自主恢复2h后,海马神经元元BDNF和NGF的表达明显下降,注射APP17肽,可促进BDNF和NGF表达恢复,对缺氧性神经元和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关键词APP-17肽;心肺复苏大鼠;BDNF;NGF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91-02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沙市大学生对手机辐射的认知情况,为开展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长沙市9所高校450名在校大学生对手机辐射知识的认知状况。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0.12±3.11)岁。手机使用习惯调查,60.5%的学生睡觉时有把手机放枕边的习惯,学生走动时打电话习惯比较常见(t=18.11,P=0.00);对手机辐射危害的意识调查,98.84%的学生不知道知道电磁辐射的安全限值,“信号弱时、刚接通时以及通话时手机辐射大”问题的知晓率72.0%,担忧手机辐射危害的学生达82.5%;手机辐射相关知识具体得分上,理科生高于工科生和文科生,三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2.67,P=0.00)。结论应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大学生对手机辐射危害的认知,以改变大学生不正确的手机使用行为。
简介:目的:应用ATP生物荧光法监测医务人员手机清洁度情况,观察酒精、湿巾清洁消毒手机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医院180名医务人员的手机清洁情况进行ATP检测;随机用75%酒精对30部手机消毒,比较消毒后5min、10min、20min的消毒效果;随机抽取60部手机分为两组,比较普通湿巾和卫生湿巾清洁消毒手机的效果。结果:医务人员手机的清洁合格率为5.56%。特殊科室(重症监护室、感染科、血液净化科)医务人员手机ATP值明显低于内科和外科医务人员的手机。在使用手机前洗手或用一次性薄膜套袋保持手机清洁的效果优于其他清洁消毒的方法(P〈0.05),酒精消毒手机ATP值明显低于未清洁消毒的手机ATP值(P〈0.05);每日清洁消毒手机的清洁度明显优于每周清洁消毒手机(P〈0.001)。酒精消毒的起效时间在10min以上,消毒后10min、20minATP值为(271.40±157.76)RLU、(344.30±147.79)RLU,达到清洁的标准(ATP值〈500RLU)。普通湿巾、卫生湿巾清洁消毒手机后ATP值为(2129.90±1344.91)RLU和(444.75±228.47)RLU,卫生湿巾的清洁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湿巾(P〈0.001),且接近清洁合格标准。结论:医务人员手机污染严重,应养成使用手机的良好卫生习惯,接打手机前洗手,每天用75%酒精擦拭待干10min或卫生湿巾对手机进行清洁消毒,使用一次性套袋,以减少病原体污染,保持手机的清洁。
简介:目的了解高中学生对应用手机短信方法进行健康素养干预的满意度与可行性。方法在北京市1个城区和1个郊区选择4个高一班级的161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参与手机短信健康素养干预后的满意度和可行性评价,同时选择接受和未接受手机短信干预的各8名学生进行定性访谈了解相关信息。结果参与短信干预的高中学生认为手机短信方法优于传统授课方法的占80.50%,参与对象希望手机短信干预方法继续下去的占90.00%。参与对象对每周两天和每天两条接受短信息的频率,认为合适的分别占63.75%和73.13%。结论高中学生对于通过手机短信获取健康素养干预的方法是愿意接受的,多数高中学生希望应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干预活动能够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