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性犯罪服刑人员不同刑期及服刑时间的心理特征,为性犯罪的社会心理评估和矫治干预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0名性犯罪服刑人员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服刑期限及己服刑期限对其心理特征的影响。结果罪犯组内短刑期组与长刑期组在EPQ的精神质因素上有显着性差异;罪犯组内不同的已服刑时间在EPQ的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性、掩饰性因子及消极应对方式指标上均有显着性差异.而且精神质、神经质、消极应对方式倾向随己服刑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掩饰性因子随已服刑时间的延长掩饰性越来越差。结论性犯罪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随着刑期及已服刑时间的延长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物质滥用史对男性服刑人员服刑期间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其与暴力行为的关系。方法2019年10—11月对1 455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编个人物质滥用史问卷收集物质滥用情况(饮酒、吸烟和吸毒);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s,PHQ-9)调查焦虑抑郁情绪。按照有无物质滥用史将所有被试分为物质滥用组(n=871)和无物质滥用组(n=584)。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物质滥用组GAD-7[(4.95±5.88)分,(3.35±5.33)分;t=-5.407,P<0.01]、PHQ-9[(6.69±6.50)分,(4.48±5.73)分;t=-6.821,P<0.01]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无物质滥用组。(2)躯体疾病(β=0.700,OR=2.014,95%CI=1.599~2.538,P<0.05)、酒精滥用史(β=0.434,OR=1.543,95%CI=1.176~2.025,P<0.05)、烟草滥用史(β=0.387,OR=1.473,95%CI=1.154~1.880,P<0.05)、年龄≤45岁(β=0.372,OR=1.450,95%CI=1.118~1.881,P<0.05)是服刑人员出现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躯体疾病(β=0.686,OR=1.986,95%CI=1.581~2.496,P<0.05)、烟草滥用史(β=0.488,OR=1.629,95%CI=1.286~2.063,P<0.05)、年龄≤45岁(β=0.484,OR=1.622,95%CI=1.260~2.089,P<0.05)、酒精滥用史(β=0.344,OR=1.410,95%CI=1.073~1.854,P<0.05)是服刑人员出现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3)受教育年限≤9年(β=0.900,OR=2.459,95%CI=1.855~3.261,P<0.05)、年龄≤45岁(β=0.788,OR=2.199,95%CI=1.690~2.860,P<0.05)、未婚(β=0.683,OR=1.980,95%CI=1.421~2.759,P<0.05)、酒精滥用史(β=0.308,OR=1.361,95%CI=1.053~1.758,P<0.05)、毒品滥用史(β=0.557,OR=1.745,95%CI=1.055~2.885,P<0.05)是服刑人员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物质滥用史可能是服刑人员服刑期间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酒精、毒品滥用均是出现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
简介:目的了解监狱服刑人员中各类精神疾病患病率及治疗、控制状况,为制定医治管控措施,有效开展监狱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白拟服刑人员精神疾病筛查提纲及服刑人员精神疾病普查径记表对江苏某监狱的3217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并由参加普查的精神病医院医务人员对可疑人员逐一进行精神检查,明确诊断。结果服刑人员各类精神疾病患病率21.45‰(69/3217).依次为精神分裂症(10.26‰)、情感性精神障碍(4.66‰)、人格障碍(3.42‰)、心因性精神障碍(1.5‰)、精神发育迟滞(0.62‰)、神经症(0.3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0.31‰)。其中30.43%曾有过自杀行为或自杀观念,50.72%曾与周围其他服刑人员有过激烈的争吵或肢体冲突。仅31.88%的患者接受住院治疗。结论监狱服刑人员中精神疾病患病率较高,罹患各类精神疾病人员的行为控制或辨别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存在诸多的监管安全隐患问题,职能部门应根据其特征制定有效防范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监狱服刑人员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临床特征。方法对80例服刑人员的司法精神病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有精神障碍的服刑人员以抢劫、盗窃等财产性犯罪和以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为主,青壮年比例高,危害后果严重。鉴定构成比依次为精神分裂症49例(61.3%),心境障碍7例(8.8%),癫痫及癫痫伴发精神障碍10例(12.5%),精神发育迟滞2例(2.5%),神经症3例(3.8%),癔病2例(2.5%),其他7例(8.8%)。入狱后出现精神异常者36例(45.0%),有精神病家族史者16例(20.0%)。结论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病所占比例最高,暴力性犯罪和财产性犯罪所占比例大,社会危害大,设立精神病分监区集中管理和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简介:目的探讨性犯罪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为性犯罪的社会心理评估和矫治干预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0名性犯罪服刑人员及40名正常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罪犯组较正常对照组在EPQ的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因子及焦虑、抑郁、消极应对方式指标上均有显着性差异,在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之间的相关上得出P指标与SAS指标呈显着正相关,N指标与SDS指标、SAS指标呈显着正相关,L指标与SAS指标呈显着负相关,在应对方式与人格的相关方面,N指标与消极应对指标呈显着正相关。结论性犯罪的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服刑人员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福建省某监狱的274名有效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Mplus 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神经质人格特质得分为(11.08±5.51)分,积极应对得分为(32.47±6.45)分,消极应对得分为(28.81±5.96)分,抑郁得分为(41.15±9.07)分。神经质人格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40,P<0.01),与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正相关(r=0.39,P<0.01;r=0.69,P<0.01)。(2)神经质人格正向预测抑郁,可以解释抑郁总分46.4%的变异量(F=46.372,P<0.01)。(3)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在神经质人格与抑郁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整个模型拟合良好(χ2/df=2.364,RMSEA=0.070,NFI=0.993,CFI=0.996,RFI=0.955,IFI=0.996),积极应对的中介效应量为0.108(95%CI:0.061~0.157),消极应对的中介效应量为0.066(95%CI:0.021~0.109)。结论神经质人格一方面直接影响抑郁,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间接影响抑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述情障碍及其因子在特质愤怒与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特质愤怒量表(the trait anger scale,TA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20,TAS-20)和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version of 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对268名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进行施测,使用SPSS 23.0和Mplus 8.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特质愤怒、攻击行为和述情障碍的总分分别为(17.75±4.93)分、(52.15±10.61)分、(70.90±19.40)分。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r=0.67,P<0.01)、述情障碍(r=0.40,P<0.01)均呈正相关,述情障碍与攻击行为也呈正相关(r=0.55,P<0.01)。多元层次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酒精成瘾的影响后,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0.67,P<0.01);述情障碍的情感辨认障碍因子在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8,95%CI=0.11~0.27)。结论特质愤怒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中的情感辨认障碍因子间接影响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攻击行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事件影响和思维压抑在男性服刑人员儿童期虐待经历与自杀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PRCA)、事件影响量表(impact of event scale,IES)、思维压抑量表(white bear suppression inventory,WBSI)和自杀态度问卷(suicide attitude inventory,SAI)对370名男性服刑人员施测,采用SPSS 22.0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服刑人员儿童期虐待经历得分为(2.60±0.62)分,事件影响得分为(2.69±0.62)分,思维压抑得分为(2.83±0.79)分,自杀态度得分为(3.06±0.61)分。儿童期虐待经历、事件影响、思维压抑在不同自杀态度组上的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9,51.06,78.76,均P<0.01)。控制年龄变量后,男性服刑人员儿童期虐待经历、事件影响、思维压抑和自杀态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38~0.76,均P<0.01)。事件影响和思维压抑在男性服刑人员儿童期虐待经历与自杀态度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包括三条路径:一是事件影响的单独中介效应;二是思维压抑的单独中介效应;三是事件影响和思维压抑的链式中介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29,0.23,0.05。结论服刑人员儿童期虐待经历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自杀态度,还可以通过事件影响和思维压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自杀态度。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监狱行为对青壮年服刑罪犯不明原因夜间睡眠猝死的影响及分析猝死可能原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江苏某男性监狱服刑青壮年不明原因夜间睡眠猝死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某监狱青壮年服刑罪犯不明原因夜间睡眠猝死主要发生于春节期间,平时有散发病例;春节期间猝死病例与平时有散发病例存在明显区别。结论青壮年服刑罪犯不明原因夜间睡眠猝死可能由多种疾病所致,春节期间猝死病例和平时散发病例可能病因不同,饮食控制可以显著降低春节期间猝死病例数,猝死性胰腺炎可能是主要病因。
简介:摘要本研究运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对罪犯服刑初期的情绪变化进行分析。2013年2月至6月,陆续选取符合条件的新入狱罪犯,按犯罪组和犯罪类型配对,每组120人,共计240个被试,进行第一次测验。一年后重测,了解不同犯罪组、不同犯罪类型入狱时和入狱一年后的情绪变化差异。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入狱初期,所有罪犯的自卑、抑郁、焦虑、强迫性、自主性、疑病症和自罪感都明显偏离了常模,但重新犯罪组无论是入狱初期还是入狱一年后,情绪都比初犯组稳定。犯罪类型之间情绪状态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抑郁、焦虑、自主性上。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监狱教育和心理矫治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