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97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完善相关检查并排除PCI禁忌证后实施急诊PCI进行干预,分别于两组入院时和PCI后1 h进行12导联心电图和血管内皮功能检查,计算ST段回落幅度(STR)并据此将患者分为回落组(STR≥50%,62例)和抬高组(STR<50%,3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PCI前后STR和血管内皮功能各项指标,采用Pearson积差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STEMI患者PCI后STR的影响因素。结果97例STEMI患者PCI后1 h心电图显示STR≥50%者62例(63.92%),回落组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时间明显少于抬高组(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入院心率、梗死部位、术前Killip心功能分级及PCI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后1 h,两组ST段抬高幅度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回落组低于抬高组(P<0.05),ST段回落幅度回落组高于抬高组(P<0.05);PCI后1 h,抬高组FMD、ABI及血清NO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血清ET水平明显升高(P<0.05),回落组FMD、ABI、ba-PWV、ET以及NO均未见明显变化(均P>0.05),且回落组FMD、ABI及NO高于抬高组,ET低于抬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极差分析显示FMD、ABI及NO与ST段回落幅度均呈明显正相关性(均P<0.05),ET与ST段回落幅度均呈明显负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IRA再通时间和血清ET水平为STR<50%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NO水平则为重要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仍有较高可能无法获得有效灌注,心电图表现为ST段持续抬高状态,其原因与发病至IRA再通时间和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关系密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电图 内皮功能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实施Ⅰ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 本文研究初始时间为 2018 年 4 月,结束时间为 2019 年 8 月,共选择 96 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参照组患者予以一般护理,对实验组患者予以Ⅰ期心脏康复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参照组患者 SDS 评分、 SAS 评分与实验组比较均显著更高, P<0.05 ;参照组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与实验组比较显著更高, P<0.05 ;参照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实验组比较显著更低, P<0.05 。 结论: 针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实施 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不良情绪,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Ⅰ期心脏康复护理 心理状态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 I期心脏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 90例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 90例患者分为 干预 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出现心肌梗死(MI)以后发生心肌纤维化(MF)主要是炎症反应以及心肌在自我修复反应的一种过程,以胶原纤维为核心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或代谢异常以及肌成纤维细胞不断增殖是其主要病理学表现,胶原浓度以及容积分数呈现异常上升,所有类型胶原正常比例异常。目前针对MF的主要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是在MF开始阶段参与多种分子和细胞,使其受到影响,形成机制复杂。现今,大部分研究人员在会出,微小RNA、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自噬以及气体信号分子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当患者出现MI后自身MF将会促使心室重塑,降低心功能与代谢、传导障碍,引起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并发症,而改善MI患者预后核心目的在于预防并治疗心肌梗死以后发生MF。本笔者针对MI以后发生MF相关发病机制进行深入探析,随后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 标签: MI MF 发病机制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人文关怀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术后理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取早期人文关怀护理。对两组患者择期PCI术后的心理状态、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研究组患者择期PCI术后理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择期PCI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 标签: 早期人文关怀护理 常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择期PCI手术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对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PCI术后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6年 6月至 2018年 5月 116例急性 ST短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 (n=34)和非糖尿病组 (n=72)。结果:糖尿病组 FPG及 GHbA1c水平较非糖尿病组高, (P< 0.05);糖尿病组心肌梗死后 36h及 PCI术后 6个月的 LVESV、 WMSI水平较非糖尿病组高, (P< 0.05);糖尿病组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糖尿病是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术 心室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方法:抽取83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资料,根据发生时间科学制定护理措施。结果:83例患者中,T2、T3发生率较高,其中T0发生率较低,患者总满意度95.1%。结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发生时间,向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以提升患者护理效果,具有较高满意度。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发生时间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功能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因AMI在阜外医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分为无心力衰竭(心衰)组和心衰组,心衰组按照PCI术后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射血分数(EF)值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EF≥5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EF 40%~49%)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EF<40%)。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有无心衰及不同类型心衰与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614例患者,年龄为(59.2±12.0)岁,合并心衰患者1 390例(占38.5%),包括HFpEF患者672例(18.6%)、HFmrEF患者549例(15.2%)和HFrEF患者169例(4.7%)。中位随访652 d,全因死亡194例(5.4%)。AMI合并心衰的发生率从2010年的47.8%降至2017年的31.2%,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比较P<0.001)。多因素校正后,HFpEF(风险比HR 1.73,95%可信区间CI 1.16~2.59,P=0.007)、HFmrEF(HR 2.24,95% CI 1.45~3.44,P<0.001)和HFrEF(HR 4.53,95% CI 2.71~7.56,P<0.001)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显著高于无心衰患者,呈递增趋势(趋势比较P<0.001),其中,HFrEF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HFpEF(HR 2.58,P<0.001)和HFmrEF患者(HR 1.99,P=0.007),但HFmrEF与HFpEF患者的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或桥血管、合并高血压、年龄大、血肌酐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AMI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而男性、院内完全血运重建、使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为保护因素。不同类型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不同,其中,糖尿病增加HFrEF患者死亡风险(HR 2.62,P=0.01),接受完全血运重建降低HFrEF患者死亡风险(HR 0.13,P<0.001),P2Y12受体抑制剂降低HFpEF患者死亡风险(HR 0.19,P=0.005),ACEI或ARB降低HFmrEF(HR 0.44,P=0.007)和HFrEF(HR 0.13,P<0.001)患者死亡风险,β受体阻滞剂降低HFmrEF患者死亡风险(HR 0.27,P<0.001)。结论近年来AMI患者PCI术后衰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心衰仍是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合并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明显比不合并心衰患者差,其中HFrEF患者预后最差,HFmrEF和HFpEF患者预后相当。不同心功能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5-20195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9%显著低于对照组15.0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整体效果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显著提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观察组行循证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结果: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循证护理在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2 月收治的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 92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 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循证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46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循证组实施 循证护理措施。比较两组 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心律失常复发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循证组患者 护理质量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经过护理干预后,对所有患者随访 6 个月,循证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效果较佳,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复发,且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较积极的影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当患者由于急性心肌梗死而引发心律失常时,将循证护理进行应用会带来哪些影响 。 方法 我院接诊的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依据病例号码尾号的单双数选取其中的 111 例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 55 例、 对照组 56 例 。 采用循证护理的病人为观察组, 施行 惯例护理的一组为对照组。将两组实验对象的治疗时长,疾病发生时长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 心率失常维持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 P<0.05),并且观察组由于护理服务产生了较高的满意度 ( P<0.05)。 结论 对于进行心肌梗死之后导致心律失常的患者施行循证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实践意义。

  • 标签: 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症状干预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共 72例,均选自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时间为 2018年 6月 -2020年 5月,根据临床常规护理、循证护理方式的不同应用,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对照组、观察组为各自组名,组内成员各为 36例。结果:从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后 SAS评分、 SDS评分各项指标的比较上来看,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另一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循证护理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特点,能够较快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缓解病症,有利于疾病治疗效果的发挥,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比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与并发症出现率。结果:观察组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出现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采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并发症出现率,值得广泛运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后 心律失常 护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miRNA,miR)-29a-5p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探讨miR-29a-5p通过靶基因Endoglin调控心肌梗死后心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20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取血液标本,分别进行血清miR-29a-5p和NTPRO-脑钠肽(BNP)的检测。体内实验,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尾静脉分别注射miR-29a-5p mimics和阴性对照试剂。4周后处死小鼠,取部分心肌组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对miR-29a-5p、Endoglin、BNP进行检测。体外实验,处死1日龄小鼠,分离获得心肌成纤维细胞并进行培养。将培养的细胞用脂质体2000对细胞进行转染miR-29a-5p mimics和阴性对照试剂,转染后加入50 μmol/L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或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持续48 h。用图像J软件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的表面积。另取细胞用miR-29a-5p mimics或antagomir,pRL-TK-endoglin-3’端非编码区(3’UTR)载体,pGL3-basic质粒进行共转染。转染48 h,获得细胞,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系统检测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并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ndoglin在各组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miR-29a-5p含量[(3.57±0.53) ng/ml]明显降低(F=935.899,P<0.01),NTPRO-BNP含量明显升高[(9.47±5.06) ng/ml,F=65.440,P<0.01]。小鼠MI组miR-29a-5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51±0.12,t=4.315,P<0.01),在AngⅡ诱导的心肌纤维化模型中同样发现miR-29a-5p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65±0.26,t=4.511,P<0.01)。miR-29a-5p mimics处理心肌成纤维细胞中Endoglin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0.49±0.09,t=352.312,P<0.01),在miR-29a-5p antagomir处理心肌成纤维细胞中Endoglin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2.15±0.14,t=7.814,P<0.05)。结论miR-29a-5p是心肌纤维化的重要调节因子。

  • 标签: 微小RNA-29a-5p 心肌梗死 Endoglin 心肌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肌损伤标志物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7月收治的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后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分为心衰组( 12例)、无心衰组( 58例)。将两组的一般资料、心肌损伤标志物进行比对。结果:心衰组和无心衰组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心衰组的 cTnI、 CK、 CK-MB、 HBDH、 NTproBNP水平均高于非心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随着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出现心肌衰竭的风险随之增加,联合多项指标进行检测可对早期心衰风险进行预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心肌损伤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 MI)是指冠状动脉阻塞,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目前在 4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由于心肌梗死的发病急、危害性大等特点,心梗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疾病,因此,研究心肌梗死的实验便十分重要,本文章主要为广大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切实有效可行的快速造模方法。本方法采用电凝法,是一种不需要呼吸机麻醉机,且成功率较高的方法。经大量重复实验证明,成活率可达百分之七十及以上。该种方法便捷,快速,性价比高,成功率高。因此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 标签: 心肌梗死 电凝法 快速造模 心梗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