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therapeutic hemapheresis)是指通过设置血细胞分离机相关程序,采集患者血液后,进行病理成分分离、去除或置换,同时对患者进行正常血液成分的回输和适当补充血液制剂或替代溶液,去除或减少血液中病理性成分对患者的致病作用,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目的的临床治疗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疗效可靠、安全性佳、操作简单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难治和重症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是在第1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基础上,笔者通过2年临床实践进行修正、完善,进一步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进行规范性术语定义而成。笔者拟从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适应证分类、技术方案、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及相对禁忌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该技术的临床开展提供规范化指导,同时为临床医师在采用该技术治疗相关疾病过程中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透机的管理维护及几种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探讨。方法:各类人员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对血透机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 结果: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其效益。 结论:通过对血透机的管理和维护以及科学有效的检测,从而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患者发生风险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血必净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8月 ~2019年 4月收治的 8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联合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血必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与常规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比,联合治疗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降低;与常规对照组患者相比,联合治疗组中的患者的病死率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治疗组中的患者血清 IL-6和 TNF-α的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明显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血必净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单采术治疗小儿重症百日咳合并高白细胞血症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1例恶性百日咳合并高白细胞血症患儿的救治结果。结果患儿1岁9个月,合并高白细胞血症、百日咳脑病的重症百日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静点抗感染,外周血白细胞进行性升高,最高达103.04×109/L,在白细胞快速上升期,应用2次白细胞单采术,患儿白细胞水平明显下降,未出现不良反应。入院第6天撤离呼吸机,入院第15天患儿白细胞下降至13.9×109/L,咳嗽较前好转,一般情况好,住院15 d出院,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合并高白细胞血症的重症百日咳幼儿,在白细胞快速上升期,可采用白细胞单采术治疗,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表面的抗原类型。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而与临床关系最密切,人们所熟知的血型是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通常人们对血型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ABO血型以及输血问题等方面,实际上,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动物血型的发现也为血型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目前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不能有效清除病毒是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细胞免疫在机体清除冠状病毒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在血浆治疗基础上对细胞免疫进行研究。恢复期去红细胞成分血中含有血液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全部成分,这一方法较血浆治疗增加了细胞免疫治疗部分。目前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干扰素、血小板、特异性效应细胞及记忆细胞等在清除冠状病毒的免疫过程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成分血中以上各要素在输注安全性、治疗机制及在免疫紊乱和过度炎症反应干预方面等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新冠肺炎的救治提供一个可选的参考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质血管成分凝胶(SVF-GEL)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方法60只BALB/c裸鼠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NS组、PRP组、PRF组、SVF-GEL组,将AG复合物注射于各组裸鼠背部皮下组织,观察术后1、2、4、8、12周AG复合物的大体形态、体积,免疫荧光切片观察细胞并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各组间脂肪移植保存率及MVD进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检验。结果术后1周仅SVF-GEL组见少许小血管簇生成;2~4周各组小血管簇形成逐渐增多,SVF-GEL组较密集。脂肪体积保存率:SVF-GEL组移植后1、2、4周体积保存率(%)分别为65.54±8.81、74.80±3.58、62.46±3.71,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12周时为54.38±9.14、52.67±8.34,仍优于NS组(35.75±5.21、32.88±7.48,P<0.05)。MVD:各组MVD逐渐增高并于4周时达峰值,8周时下降。术后4周,SVF-GEL组移植的MVD(CD31+细胞/视野)达32.60±10.83,脂肪组织血管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8周时,SVF-GEL组(54.38±9.14)明显高于NS组(35.75±5.21,P<0.05)。免疫荧光染色:移植后各时间点SVF-GEL组存活区、再生区细胞数量及形态均优于NS组,且后者坏死区域较大。结论SVF-GEL辅助脂肪颗粒移植可促进移植物初期血管化及成脂化,提高移植脂肪最终存活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末梢血以及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有60名,均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间于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分别对60名观察对象进行末梢血与静脉血的采集,并对不同采集血液样本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静脉血WBC、RBC、Hb、Hct、MCV、PLT及MCHC检测值与末梢血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MCH两种血液标本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在WBC、RBC、HGB等指标的检验上,即刻检验与6h后检验差异不明显(p>0.05),在PLT指标的检验上,即刻检验结果要高于6h后检验(p<0.05)。结论:末梢血以及静脉血均可实现血常规检验的检验目标,但是静脉血检验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检验稳定性,更值得作为首推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旨在对末梢血及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之中的实际效果以及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 2018年 1月 -2019年 4月于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 180例患者设为此次研究对象,均抽取末梢血及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由结果可知,两组在 WBC、 RBC、 HB、 MCV、 PLT、 MCHC数据比较上存在显著差异( P< 0.05);而在 HCH数据比较上并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之中,末梢血及静脉血均能发挥较好的检验效果,不过静脉血在稳定性以及准确性上更为突出,临床检验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检验方式。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盐水法交叉配血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5例。规范采集静脉血液5ml,将每份血液标本分为A、B两份,其中标本A采用盐水法交叉配血,标本B采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观察主侧和次侧的阳性检出结果,比较凝聚胺法中特异性凝集和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结果:两种方法在主侧阳性检出率上相近(P>0.05);凝聚胺法在次侧的阳性检出率(16.92%)高于盐水法(4.62%),有显著性差异(P<0.05)。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时,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交叉配血时采用凝聚胺法能提高次侧阳性检出率,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短,可保证输血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进行体检并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受检者各40例。对照组受检者采取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实验组采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把两组受检者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受检者Hb、WBC等检验指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实验组PLT、RBC指标明显高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对比发现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优势多于末梢血,可明显提升检测的精确性,且可多次检验,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