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益气温阳活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月我院55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西医组给予尼可地尔、硝酸甘油常规西医治疗(32例),中药组在西医组用药基础上使用益气温阳活血汤(33例),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心功能、炎症因子及斑块稳定性。结果:用药后气短心痛、气塞及大汗等证候积分,中药组明显低于普通组;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组;中药组用药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均低于西医组,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西医组;用药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五聚素-3(PTX3)、白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中药组均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确切疗效。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温阳益气方对“泻剂结肠”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5例,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PAC-QOL积分及复发率的变化。结果:温阳益气方治疗组总有效率88%,乳果糖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疗后,症状积分、PAC-QOL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在症状及生存质量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温阳益气汤与地高辛联合治疗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共选取54例研究对象,均为本单位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时间界限为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以双色球法分为单药、双药2组,前组利用地高辛治疗,后组利用温阳益气汤与地高辛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的心功能状况及治疗效果。结果:与单药组的数据相比,双药组治疗后的心功能状况更好(P<0.05)。与单药组的数据相比,双药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更高(P<0.05)。结论:为研究疾病患者使用温阳益气汤与地高辛联合治疗的效果较佳,可帮助患者恢复左心室射血,提高运动耐力,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中医外科疾病其病因病机为肾阳亏虚,经络阻隔,气血凝滞亦为临床常见。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运用益肾温阳的方法治疗外科疾病,临床随症加减,疗效颇佳。
简介:摘要: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益气逐瘀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对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唐山市工人医院明确诊断的急性肾损伤患者120例,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逐瘀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结束后分析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通过分析两组治疗疗效,数据提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通过治疗后该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探讨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益气祛瘀涤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益气祛瘀涤痰中药联合针灸)后患者的头颅 CT 影像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脑梗塞患者共60例,采取随机的方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等西医脑梗塞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益气祛瘀涤痰中药联合针灸),治疗2周后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头颅 CT 影像变化、临床疗效评价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通过分析两组头颅 CT 影像变化,数据提示两组治疗前该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通过治疗后该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联合益气逐瘀法对急性肾损伤超声学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确认为急性肾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与相同基础治疗,补液、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研究组加用益气逐瘀法和穴位注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肾脏超声学肾阻力指数指标。两组治疗前后血胱抑素 C、尿胱抑素 C和血肌酐。结果:通过分析两组肾脏超声学肾阻力指数指标,数据提示两组治疗前该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通过治疗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该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通过治疗后该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评估我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方法运用2013—2018年中国239个区县的气象和全死因的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研究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构建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然后采用2015年中国2 900个区县的气温数据和人口数据评估非适宜气温和低温、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并描述其空间分布。结果2013—2018年中国239个区县的全死因总死亡数达503.59万例,各区县平均每日死亡(12±8)例;各区县的日平均气温为(14.98±10.31)℃,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8.79±17.25)%,日平均O3浓度为(58.95±34.96)μg/m³,日平均PM2.5浓度为(54.97±45.56)μg/m³。日均气温与全死因死亡数的效应曲线呈现“U”形,曲线上最低死亡风险气温(MMT)为21.60 ℃;当气温高于MMT时,随气温升高热效应上升;当气温低于MMT时,随气温降低冷效应上升。非适宜气温死亡归因分值(AF)为8.76 %(95%CI:8.07%~9.10%),低温、高温的AF分别为7.21%(95%CI:6.51%~7.57%)、1.55%(95%CI:1.46%~1.61%)。2015年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为519 122例,其中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占72.98%。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主要呈现从东部向西部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华东地区非适宜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117 522例);黑龙江(东北地区)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26 924例),广东(华南地区)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例数较多(27 763例)。结论中国非适宜气温相关的疾病负担较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