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调查ICU床边监护仪报警现状的因素,给组建更全面的监护仪报警体系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调查员自行制定的数据分析表,记录ICU床边监护仪持续10天的警报次数和警报处理结果。对参加调查的患者和护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收集。结果:根据数据分析每例患者监测仪平均警报30.8次,错误警报率达到65.31%,其中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心律失常、呼吸错误警报分别占比警报总数的63.99%、31.23%、39.25%、99.48%、86.42%,有意义和需要联系医生的警报分别占比总数的3.31%和2.14%。结论:在ICU中存在大量的错误警报和无意义警报,解决这种问题已经是当务之急。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知信行理论原则,结合健康信念管理模式,研究脑卒中快速识别知信行模式在医院-社区联动管理中对社区居民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社区有高血压病的180例患者,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90例,管理过程中行常规管理方法)和研究组(90例,运用脑卒中快速识别知信行模式,实行医院-社区联动管理,),经过1年后的管理,对比两组患者预防知识问卷(SPKQ)得分、脑卒中健康行为问卷(SPBQ)得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及脑卒中发病率。结果经过1年医院-社区联动管理的数据研究后得知,研究组患者SPKQ为(72.5±15.7)分、SPBQ为(3.3±0.4)分、ADL为(87.6±6.6)分,对照组SPKQ为(55.7±14.2)分、SPBQ为(2.5±0.3)分、ADL为(71.5±10.8)分,研究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脑卒中发病率为7.78%(7/90),对照组为18.89%(17/9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社区联动管理过程中,通过对脑卒中易发人群实行脑卒中快速识别知信行模式及相关健康宣教,可以大大地提高此类人群对脑卒中的认知、信念和防控行为,从而减少了社区居民脑卒中的发病率。
简介:[摘要]目的 对联动执法工作的组织培训、落实保障、切实服务群众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对上海市金山区卫生监督联动执法工作现状、运行模式、管理制度以及执法人员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金山区卫生执法联动模式下,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监督员根据协管员线索核实处罚案件数进行比较。结果 2018年,发放指导意见书891份,监督员核实并处罚案件36件,占比4.04%;2019年,发放指导意见书624份,监督员核实并处罚案件94件,占比15.04%;2010年,发放指导意见书635份,监督员核实并处罚案件98件,占比15.43%。监督员根据协管员提交线索核实后立案处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04,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报警器在神经内科夜间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间英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夜间使用静脉留置针q8h静脉输液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69.67±2.93)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70.60±2.93)岁。对照组采用普通输液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备输液报警器。就两组患者夜间静脉输液各项观察指标、回血率、导管阻塞率、液体滴空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次数、巡视病房的时间、响铃次数、补液更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回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00%(0/30)比20.00%(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1);观察组患者的导管阻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30)比26.67%(8/30)](χ2=6.41,P=0.01);观察组患者的液体滴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2/30)比40.00%(12/30)](χ2=9.32,P<0.0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28/30)比63.33%(19/30)](χ2=7.95,P<0.01)。结论输液报警器在神经内科夜间输液中应用效果显著,明显降低回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及输液安全性,值得推广试验。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社区护士参与"医院-社区"联动模式的态度与行为。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7—9月选取上海市96所社区医疗机构的264名社区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社区护士对"医院-社区"联动项目的态度与行为。共发放问卷264份,有效问卷240份,问卷有效率为90.91%。结果态度得分方面,社区护士愿意参与"医院-社区"联动项目[(2.74±0.57)分]。社区护士认为"医院-社区"联动项目提升了其护理理论知识[(3.66±0.53)分]、康复护理技能[(2.80±0.63)分]、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护理技能[(2.66±0.56)分]、社区急救技能[(2.57±0.55)分];认为"医院-社区"联动内容与实际护理内容不吻合[(2.38±0.70)分],在提升PICC技能[(1.96±0.46)分]、伤口或造口维护技能[(1.88±0.67)分]、各类风险评估技能[(1.73±0.59)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显著;社区护士参与"医院-社区"联动项目的主动性偏低[(1.81±0.61)分];认为目前区域联动形式过于单一[(2.08±0.65)分]。行为得分方面,社区护士参与过的"医院-社区"联动项目内容中,50%以上社区护士参与的内容包括常见慢性病护理技术、康复运动指导、急救护理技术;参与形式主要是短期培训和专题讲座;61.67%(148/240)的社区护士开展频次为每半年1次;互动平台主要以微信交流群、短信或电话为主的社区护士分别占81.67%(196/240)、44.17%(106/240)。结论社区护士对"医院-社区"联动模式提升护理服务能力项目持较为积极态度,但是实际参与项目的积极主动性不够;还需进一步拓展"医院-社区"联动内容与形式,以全面提升社区护理人员的核心护理技能,切实满足社区广大患者的照护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病房-手术室联动管理方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某三甲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采用病房-手术室联动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对DVT预防的知晓情况、DVT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DVT预防知晓率高于对照组,且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房-手术室联动管理方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DVT的预防有良好效果,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社区联动的出院准备计划在COPD患者院外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的206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予以COPD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社区联动的出院准备计划,进行为期半年的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的COPD评估测试量表评分、慢性病管理评价量表评分、BODE指数,以及干预期间患者再次入院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COPD评估测试量表各条目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除咳嗽、咳痰外,其余条目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COPD评估测试量表各条目得分及总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慢性病管理评价量表评分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较干预前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BODE指数得分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半年内再次入院率为13.59%(14/103),低于对照组的31.07%(32/1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68,P=0.003)。结论基于社区联动的出院准备计划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提高患者对慢性疾病管理水平的认可度及降低再次入院率,整体提高患者延续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护理对血液透析机报警率的影响。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在2019.3-2020.6期间于我院就诊并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中选取130例作为实验对象,以患者的护理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对照组采取常规血液透析护理,研究组开展品管圈活动护理,对比经过护理后两组血液透析机机器报警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血液透析期间机器报警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结论: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期间开展品管圈活动护理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机机器报警率,建议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联动式磁性护理信息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不同年度相同月份院前出诊例次,分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同比。评价两组急救时间的反应变化、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及接诊患者满意度。结果 使用联动式磁性护理信息系统后,急救反应时间由4~6分钟缩短至2~3分钟;患者抢救成功率由96.5%提升至97.5%;患者满意度由93%提升至97.5%。结论 联动式磁性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避免院前转运和院内急救时间的延误,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急救患者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频急救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实施单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可行性效果。方法选择60名非医务人员志愿者,随机分为视频组(n=40)和音频组(n=20)。视频组预装有视频急救系统手机应用软件(aApplication,,APP)报警并接受远程视频指导实施CPR;音频组使用语音报警并接受远程语音指导CPR。比较两组实施CPR时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送气量以及第一次开始按压的时间等指标。视频组内再分5个亚组,比较5款不同型号智能手机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差异。每组共观察10个CPR循环。结果视频组按压位置准确率显著高于音频组(91.5% vs. 71.35%,P<0.05);、按压深度在5~6 cm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音频组(62.79% vs. 44.73%,P<0.05);平均按压频率在100~120次/min的比例(70% vs. 52%,P<0.05);通气量在500~600 mL/次的比例(18.25% vs. 10.75%,P<0.05)和通气量大于500 mL l次/min的比例高于音频组(64.88% vs. 43%,P<0.05)均显著高于音频组(均P<0.05)。第一次按压时间视频组长于音频组(131 s vs. 106 s,P<0.05),第一次通气时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 s vs. 144 s,P>0.05)。按压总停顿时间视频组少于音频组(122.4 s vs. 164.2 s,P<0.05)。视频组内的5款不同型号手机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电话远程指导相比,应用视频急救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实施单人CPR时,在按压位置准确率、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通气量、按压停顿时间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首次按压时间稍长于音频组;目前市面上畅销的智能手机均可应用。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对提高非医务人员CPR质量及复苏成功率、鼓励第一目击者实施CPR等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老年区域联动机制下护理员岗位胜任力的现状及影响护理员岗位胜任力的因素。方法于2019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老年区域联动中心,使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区内8所医疗机构的159名护理员使用岗位胜任力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沟通调节3个维度评价护理员的岗位胜任力情况。结果参与调查的护理员共157名,年龄(50.9 ± 5.4)岁。岗位胜任力(73.21 ± 14.26)分,属于一般中等水平。3个维度中工作能力维度得分最高,为(28.92 ± 7.40)分,沟通调节维度得分最低,为(21.08 ± 6.41)分。各个条目中"品行"条目得分最高,"解决矛盾"条目得分最低。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工龄长短、有无工作经验3个因素对护理员岗位胜任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229、0.068,t值为1.147,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护理员工作经验(B值为0.435,P<0.05)、工龄(B值为-1.792,P<0.05)是影响护理员岗位胜任力的主要因素。结论在老年区域联动机制下护理员的工作态度、基础知识、工作积极性、基础照护技能都得到有效的保障,但在解决矛盾、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倾听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应加强老年区域联动机制的作用,提升各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员岗位胜任力,进而提升护理员对老年人的服务水平,提高老年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老年区域联动机制下护理员岗位胜任力的现状及影响护理员岗位胜任力的因素。方法于2019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老年区域联动中心,使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区内8所医疗机构的159名护理员使用岗位胜任力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沟通调节3个维度评价护理员的岗位胜任力情况。结果参与调查的护理员共157名,年龄(50.9 ± 5.4)岁。岗位胜任力(73.21 ± 14.26)分,属于一般中等水平。3个维度中工作能力维度得分最高,为(28.92 ± 7.40)分,沟通调节维度得分最低,为(21.08 ± 6.41)分。各个条目中"品行"条目得分最高,"解决矛盾"条目得分最低。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工龄长短、有无工作经验3个因素对护理员岗位胜任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229、0.068,t值为1.147,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护理员工作经验(B值为0.435,P<0.05)、工龄(B值为-1.792,P<0.05)是影响护理员岗位胜任力的主要因素。结论在老年区域联动机制下护理员的工作态度、基础知识、工作积极性、基础照护技能都得到有效的保障,但在解决矛盾、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倾听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应加强老年区域联动机制的作用,提升各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员岗位胜任力,进而提升护理员对老年人的服务水平,提高老年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新模式(以下简称"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选择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2014级和2015级286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级144名学生设为试验组,采用新教学模式;2014级142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考核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的出勤率、发言率、交作业率、优秀率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94.8%比79.1%,92.4%比57.0%,89.3%比76.2%,61.8%比40.1%), (82.08±7.70)分比(71.37±5.00)分],且试验组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同意和非常同意课程知识内容印象深刻[84.7%(122/144)]、课堂活动师生参与充分[84.7%(122/144)]、课堂活动互动积极[83.3%(120/144)]等占比较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新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课堂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