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周围型病变存在胸廓动脉供血是否是影响超声造影(CEUS)判断病变良恶性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经常规CT检查发现的肺周围型病变患者17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超声以及CEUS检查。以造影剂到达病灶-肺组织时间差(ΔAT)为2.5 s作为判断病灶良恶性的截点值(ΔAT<2.5 s为良性,ΔAT≥2.5 s为恶性),以最终病理为金标准分为正确分类组和错误分类组,分析错误分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与正确分类组比较,错误分类组胸廓动脉供血比例显著增高(P<0.001),调整肺静脉树枝状血流后,胸廓动脉供血是CEUS错误分类的独立影响因素(OR=3.531,95%CI=1.805~6.908,P<0.001)。在检出有胸廓动脉供血患者中,无肺静脉树枝状血流判断恶性肺周病变的敏感性75.0%、特异性91.3%、ROC曲线下面积(AUC)0.832(95%CI=0.715~0.915,P<0.001),CEUS判断恶性肺周病变的敏感性68.7%、特异性67.4%、AUC 0.659(95%CI=0.528~0.775,P=0.006),二者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检出无胸廓动脉供血患者中,无肺静脉树枝状血流判断恶性肺周病变的敏感性82.8%、特异性63.3%、AUC 0.730(95%CI=0.636~0.811,P<0.001),CEUS判断恶性肺周病变的敏感性62.1%、特异性81.0%、AUC 0.684(95%CI=0.587~0.770,P=0.003),二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结论胸廓动脉供血显著降低CEUS在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判断的诊断效能;对于存在胸廓动脉供血的肺周围型病变,肺静脉树枝状血流的诊断效能优于CEUS,对于无胸廓动脉供血的患者,二者诊断效能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在周围性肺腺癌中影像征象特点,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肱指数与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普勒超声进行踝肱指数测定,按照踝肱指数将患者分组为动脉硬化组和非动脉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周围血管病变情况,分析踝肱指数与周围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硬化组(ABI<0.90与ABI≥1.30)39例,非动脉硬化组(0.90≤ABI<1.30)80例,两组患者在病程与甘油三脂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周围血管病变(DR、DN、DPN )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5);踝肱指数与DR、DN、DPN为负相关(r 为-0.369;-0.272;-0.351,P <0.05)。结论:踝肱指数与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为负相关,对周围血管病变具有预测价值,可指导早期实施护理措施延缓糖尿病的病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特征预测胸膜下临床ⅠA期周围型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VP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诊断为胸膜下临床ⅠA期周围型肺腺癌274例患者的CT征象。按照6∶4的比例,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收集的164例患者作为训练组,将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收集的110例患者作为验证组。定量测量肿瘤最大径、实性成分最大径、病灶与胸膜间最小距离,计算实性成分占比;并分析肿瘤的CT征象,如肿瘤与胸膜的关系分型、是否存在桥征、病灶的位置、密度类型、形状、边缘、边界等。采用单因素分析找出与VPI相关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VP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274例肺腺癌中有VPI 121例,无VPI 153例。训练组中有VPI 79例、无VPI 85例。单因素分析发现训练组中实性成分最大径、实性成分占比、密度类型、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肿瘤与胸膜关系、桥征在有VPI与无VPI肺腺癌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训练组中肿瘤与胸膜关系[以Ⅰ型为参照,Ⅱ型(OR=6.662,95%CI 2.364~18.571,P<0.001),Ⅲ型(OR=34.488,95%CI 8.923~133.294,P<0.001)]及血管集束征(OR=4.257,95%CI 1.334~13.581,P=0.014)是VP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0.504为训练组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最佳截断值,其预测VPI的灵敏度为62.03%、特异度为89.41%,曲线下面积为0.826。该模型在验证组中以0.449为最佳截断值,其预测VPI的灵敏度为92.86%、特异度为47.06%,曲线下面积为0.713。结论CT特征中肿瘤与胸膜关系、血管集束征有助于鉴别胸膜下的临床ⅠA期周围型肺腺癌是否发生VPI。
简介:摘要: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性周围神经病变(sDPN)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2019年1月至12月在某医院住院并完成EMG检查、且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临床和体征的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35例无DPN症状和体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47例患者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异常诊断为sDPN。与无DPN组患者相比,sDPN组患者年龄更高,长病程比例更高,空腹C肽水平更低,高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比例更高(均P<0.05)。低空腹C肽和高UACR是sDP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33,95%CI:1.156~4.312;OR=3.255,95%CI:1.305~8.120)。结论:高龄、糖尿病病程长,空腹C肽水平低、UACR高均可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sDPN的风险,尤其是大量白蛋白尿和低空腹C肽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DPN的症状和体征,也应考虑有sDPN的发病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医结合护理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11-2021.11月,两年内收治的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59例,使用西医常规护理)和观察组(59例,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肢体神经功能、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情况,提高治疗有效率,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顺序入组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60~75岁)T2DM患者,收集患者病史和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评估,并进行4 m步速评定、闭眼单足站立测定的躯体功能评估。根据患者有无DPN分为DPN组和无DPN组,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分析评估认知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206例T2DM患者纳入研究,DPN组87例(42.2%),无DPN组119例(57.8%)。无DPN组和DPN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餐后2 h C肽、1,25(OH)2维生素D3水平、闭眼单足站立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DPN组和DPN组患者的MMSE评分、MOCA评分、记忆力评分、注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59例(28.6%)和认知功能障碍组147例(71.4%)。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的受教育程度、餐后2 h C肽水平、闭眼单足站立时间、4 m步行速度均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临床DPN患者比例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分别为50.3%(74/147)和22.0%(1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PN是老年T2DM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OR(95%CI)为3.622(1.722~7.619)],教育背景[OR(95%CI)为0.458(0.247~0.849)]、4 m步行速度[OR(95%CI)为0.339(0.151~0.762)]和闭眼单足站立时间[OR(95%CI)为0.830(0.698~0.987)]是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T2DM患者DPN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DPN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测试(QST)在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8~70岁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QST参数[热感觉阈值(WDT)、冷感觉阈值(CDT)],以及热痛觉阈值(HPT)和冷痛觉阈值(CPT)结果,测定患者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NCV)参数,包括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腓肠神经传导速度、胫神经传导速度等。根据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非神经病变(NDPN)、小纤维神经病变(SFN)及混合纤维神经病变(MFN)组。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QST参数和NCV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QST参数诊断MFN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279例患者,其中,NDPN组111例,SFN组116例,MFN组52例。与SFN组相比,MFN组的CDT及CPT均更低,WDT及HPT均更高(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双下肢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腓肠神经传导速度、胫神经传导速度与CDT(r值分别为0.264、0.366和0.288)及CPT(r值分别为0.226、0.253和0.236)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WDT(r值分别为-0.274、-0.338和-0.268)及HPT(r值分别为-0.246、-0.281和-0.192)均呈负相关(均P<0.05)。ROC模型结果提示,WDT+CDT诊断MFN时,曲线下面积达0.840,灵敏度为86.3%,特异度为71.8%(P<0.001)。结论QST对T2DM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80例作为主要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40例/组。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采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和神经传导功能。结果 ①总有效率:观察组(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显著(P<0.05);②神经传导功能:治疗前两组的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神经传导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的神经传导功能均提高,观察组治疗后的尺神经[(46.28±2.41)m/s]、正中神经[(48.79±2.63)m/s]、胫神经[(45.16±2.39)m/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2.51±2.08)m/s、(39.96±2.61)m/s、(42.78±2.65)m/s],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综合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故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骶神经根病变和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应用肌电图检查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疑似腰骶神经根病变和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各56例和43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肌电图检查和影像学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腰骶神经根病变诊断准确率对比,肌电图为92.86%(52/56)与超声诊断的96.43%(54/56)无明显差异(P>0.05);下肢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准确率对比,肌电图为93.02(40)与超声诊断的90.70%(39/43)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骶神经根病变和下肢周围神经病变采用肌电图检查能有效鉴别,具诊断准确率高的优势,具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中药足浴结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68例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均分到对照、研究两组,对照组行硫辛酸治疗,研究组采用中药足浴结合硫辛酸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足浴结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推荐临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二聚体(D-D)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符合条件的93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有无DPN分为DPN组和无DPN组,并收集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通过统计学分析D-D与DPN相关性。结果无DPN组男367例,女253例,年龄(53.49±12.40)岁;DPN组男194例,女123例,年龄(58.02±10.88)岁。与无DPN组相比,DPN组更高龄(P=0.001),病程更长(P<0.001),更高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12)、肌酐(Cr)(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24)、D-二聚体(D-D)(P<0.001),以及更高比例的高血压(P=0.013)。将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中,结果发现:DPN与年龄[比值比(OR):1.021,95%置信区间(CI):1.006~1.035,P=0.004]、DM病程(OR:1.029,95%CI:1.006~1.053,P=0.013)、HbA1c(OR:1.155,95%CI:1.063~1.256,P=0.001)、Cr(OR:1.009,95%CI:1.001~1.016,P=0.025)、LDL-C(OR:1.221,95%CI:1.049~1.422,P=0.010)、D-D(OR:1.001,95%CI:1.000~1.002,P=0.004)有关。结论D-D可能是DPN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实施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纳样本为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在院的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抽签分组,实验组以常规+针灸分析,对照组开展常规治疗,指标评估包括临床疗效、触觉神经传导效率、运动神经传导效率数据。结果: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实验组较好;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对照组较差;住院周期:实验组较短,临床有效人数对比实验组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针灸+西药治疗后有效提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疾病治愈率,缩短患者住院周期,改善患者神经系统,恢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保证感觉神经传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