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分离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趋势变化与分子耐药机制。方法对19株新生儿Hi分离株进行再鉴定,通过PCR法测菌株P6、fucK和Cap基因进行血清学分型,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TEM-1、ROB-1和ftsI基因进行测序和变异分析。结果(1)19株Hi经P6、fucK和Cap基因检测证实均为无荚膜型,即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 )。(2)与2003至2004年比较,2013至2014年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分离株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MIC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3至2004年(n=9)和2013至2014年(n=10)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为3株,10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基因检测显示6株产β-内酰胺酶均为TEM-1型,未检测出ROB-1型菌株。(4)2003至2004年仅出现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gBLPAR),2013至2014年出现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gBLNAR)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中介(gBLNAI)3株、gBLPAR 3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gBLPACR)1株。(5)2013至2014年ftsI基因出现了11个氨基酸替代模式,而2003至2004年仅出现5个氨基酸替代模式;10年间比较ftsI基因S357N、S385T、N526K、T532S变异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株2014年分离的耐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gBLNAR/gBLNACR菌株同时出现D350N、S357N、M377I、S385T、L389F、A502T、N526K变异。结论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感染患儿或将迅速面临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严峻挑战。
简介:目的:了解高州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9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5年我院9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对其临床用药、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临床表现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98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中,〉5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为48.98%(48例),其次为≤12岁年龄段(29例,占29.59%);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数的占比最高,为68.37%(67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数的占比为62.24%(67例),高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呼吸系统;治愈75例,好转例18,有后遗症4例,死亡1例。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发生于静脉给药的特殊人群,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呼吸系统,虽治愈率高,但仍存在因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而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的情况。因此,临床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时,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其不良反应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β-内酰胺类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的临床用药情况及合理性。方法 从医院在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6月间予以青霉素类、 β-内酰胺类、头孢类药物给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 120例参与本次研究,并随机将患者分成三组,分别为 A组 40例患者进行青霉素钠注射给药;为 B组 40例患者进行头孢呋辛注射给药;为 C组 40例患者进行美罗培南注射给药,分析三组患者抗生素类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 全体研究对象中有 3例患者存在药物配伍不当情况, 6例存在给药剂量方法不合理情况, 4例未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为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几率为 10.83%。结论 在青霉素类、头孢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选取2015年03月~2016年03月期间未实施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改进措施之前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04月~2017年04月期间实施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改进措施之后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93.33%)与对照组患者(66.67%)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6.67%)与对照组患者(73.33%)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进一步加强时间依赖性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十分重要。
简介:目的考察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状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以我院2006-2009年上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4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考察对象,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药理作用、年龄、性别、剂型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β-内酰胺类累及系统-器官涉及皮肤及其附件、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容易发现,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的反应具有隐匿性。结论用药前了解既往过敏史,尽可能地减少联合用药,选择合理地给药方法,按照说明书剂量给药是防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为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科学性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100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中皮肤系统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消化系统,各系统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中头孢曲松钠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头孢哌酮,各组数据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极明显差异,(P<0.01)。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各品种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比例也不同,能引发多系统发生不良反应,故医务人员应合理选药,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
简介:合成系列β-咔啉-3-甲酰胺类化合物,并研究其与CT-DNA的作用.以1-色氨酸为原料,设计并合成β-咔啉-3-甲酰胺类化合物,利用粘度滴定、Tm(解链温度)测定及紫外光谱滴定法以及微量量热等方法测定其与CT-DNA的作用.在与CT-DNA的相互作用中,它们均能引起CT-DNATm的改变;粘度滴定实验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与DNA以嵌插方式作用;紫外光谱滴定法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与DNA的结合强度是有差异的,这与抗肿瘤筛选的结果一致;微量量热研究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与DNA的作用是熵驱动的.该β-咔啉新衍生物是以DNA为靶,并通过与DNA碱基的嵌插产生生物效应.
简介:摘要A族β-溶血性链球菌(酿脓链球菌,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始终未设定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中介和耐药的折点,并且推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为治疗GAS感染的一线药物。然而,却有不少报道中出现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中介率、耐药率,且大多来自国内研究和国内主要耐药监测网。回顾国内外GAS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谓“中介”或“耐药”的报道,发现存在诸多疑问,如这些菌株并非真正的“耐药”,而是否真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而青霉素敏感性降低菌株是否携带青霉素结合蛋白2X突变基因,这些疑问均未得到确切证实。通过本文,以期广大临床医生、药学和微生物学工作者关注GAS及其耐药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评价在患社区获得性肺炎中采取大环内酯类药物同时联合β-内酰胺类药物的医治疗效。方法本实验以2017年1月—2018年8月间在我院医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为研究对象,共抽取研究例数68例。将其资料乱序后分组,其中对照组的34例患者以头孢类抗生素医治。研究组34例患者通过β-内酰胺类药物结合大环内酯类药物共同医治。然后评估采用不同医治措施后的医治疗效与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医治有效率97.06%,对照组82.35%,研究组患者有效率高,P<0.05。研究组患者体征改善时间(6.0±1.6)天、住院时间(7.2±2.0)天均优于对照的相关指标,P<0.05。结论在患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中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同时联合β-内酰胺类药物医治疗效佳,且患者体征改善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有较佳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对细菌性肺炎患儿使用阿奇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80例因细菌性肺炎到我院住院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儿采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儿采取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进行治疗设为试验组,每组各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课题主要针对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合理性探讨进行探讨。方法:以入院就诊先后顺序的方式,选取到我院诊治的细菌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量为60例。之后将其分成两个组别,一组患儿采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设为常规组,另一组患儿采取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进行治疗设为研究组,每组各30例患儿,之后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评估,并探讨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合理性。结果:针对研究期间的相关数据实施对比评估,可以掌握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针对细菌性肺炎患儿的治疗工作中,应采用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方式进行治疗,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同时能够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所以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β-内酰胺类头孢及青霉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及合理用药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到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的50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统计对患者的使用药物具体类型,并观察用药不合理问题的发生情况。结果 500例患者中,92例患者使用阿莫西林胶囊,88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60例患者使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57例患者使用头孢西丁,40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37例患者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35例患者使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33例患者使用注射用头孢地嗪,29例患者使用氨芐西林胶囊,25例患者使用注射用氨曲南。出现用药不合理的问题为5.20%(26例)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β-内酰胺类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极易出现使用不合理的问题,这就需要谨慎的对患者用药,避免出现药物滥用问题。
简介:摘要 目的:探察评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阿奇霉素共同应用合理性。方法:选择性抽取于院内施展针对干预方案的72位肺炎患儿实行探察,日期限定范畴为2020年(1月17日)-2022年(1月12日)。遵照奇偶性原则将择取对象分于两个组别并分别施以区别干预内容。前者(奇数,对照组)数值为36位,采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干预。后者(偶数,观察组)人数数值与前者一致,在其基础上施以阿奇霉素共同干预。探析择取对象干预、预后、相关临床指标情况并予以组间评估。结果:单项或联合干预采取下,相比于对照组数据,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数值、湿啰音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长均得到明确改善(P<0.05)。预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照无较大区别(P>0.05)。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阿奇霉素共同应用十分合理,对患儿恢复有促进性,未见严重毒副反应,施行科学性较强且效果确切。
简介:本文利用药物化学中的拼合原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全新的环磷酰胺双哌嗪季铵盐类化合物。在合成该类化合物的过程中,探索了新的合成路线及分离纯化方法,对已有的环磷酰胺哌嗪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为今后合成新类别的环磷酰胺哌嗪季铵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