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52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发现氯乙酰胺类化合物具有除草活性,1956年正式生产了第一个品种——旱田除草剂二丙烯草胺。在60至70年代期间,酰胺除草剂发展迅速,大多数品种是在这期间商品化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3个品种商品化,成为近代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品种之一。酰胺除草剂的基本化学结构式为酰胺、氯乙酰胺

  • 标签: 酰胺类除草剂 酰胺类化合物 氯乙酰胺 孟山都公司 旱田除草剂 化学结构式
  • 简介:生产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复方制剂的生产企业,在选择原料药供应商时,必须根据其配伍对象考察相关原料药的生产条件,避免青霉素类产品与头孢菌素类产品交叉污染.日前,经过组织专家论证和长达一年的广泛征求意见,《关于加强β-内酰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出台.

  • 标签: Β-内酰胺类 药品生产 SFDA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监控 生产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杀虫剂,因为苯甲酰胺杀虫剂的效果非常好,能够有效杀除植物上的害虫,尤其是对鳞翅目和鞘翅目的杀除效果更强,保护农作物。同时其药效时间特别长,不仅不会损伤害虫之外的其他动物,而且还不伤害环境,能够与其他农药一同使用,所以苯甲酰胺杀虫剂应用非常广泛,对其中间体合成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标签: 氯虫苯甲酰胺 农药中间体 合成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分离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趋势变化与分子耐药机制。方法对19株新生儿Hi分离株进行再鉴定,通过PCR法测菌株P6、fucK和Cap基因进行血清学分型,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对TEM-1、ROB-1和ftsI基因进行测序和变异分析。结果(1)19株Hi经P6、fucK和Cap基因检测证实均为无荚膜型,即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 )。(2)与2003至2004年比较,2013至2014年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分离株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MIC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03至2004年(n=9)和2013至2014年(n=10)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为3株,10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基因检测显示6株产β-内酰胺酶均为TEM-1型,未检测出ROB-1型菌株。(4)2003至2004年仅出现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氨苄西林耐药(gBLPAR),2013至2014年出现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gBLNAR)1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中介(gBLNAI)3株、gBLPAR 3株、基因型β-内酰胺酶阳性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gBLPACR)1株。(5)2013至2014年ftsI基因出现了11个氨基酸替代模式,而2003至2004年仅出现5个氨基酸替代模式;10年间比较ftsI基因S357N、S385T、N526K、T532S变异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株2014年分离的耐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呋辛的gBLNAR/gBLNACR菌株同时出现D350N、S357N、M377I、S385T、L389F、A502T、N526K变异。结论新生儿下呼吸道NTHi感染患儿或将迅速面临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严峻挑战。

  • 标签: 流感嗜血杆菌 新生儿 β-内酰胺类耐药 ftsI基因 TEM-1基因 氨基酸替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内酰胺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ADR)原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到的β-内酰胺抗菌药物ADR报告126例,统计分析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结果阿莫西林为ADR发生次数最多药物,其次是头孢拉定和头孢氨苄;皮肤和附件损害为主要ADR类型。结论对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使ADR的发生率降低。

  • 标签: &beta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驱蚊剂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研究对指导高效新驱蚊剂开发、阐明驱蚊剂的驱避机理有重要意义。以40种酰胺类化合物对埃及伊蚊Aedesaegypti的有效保护时间为驱避活性指标,借助PCLIENT(http:∥www.vcclab.org/lab/pclient/start.html)量子化学计算软件获得每个化合物的1773个初始分子描述符,经二元矩阵重排过滤器、多轮末尾淘汰实施特征非线性筛选后,保留了8个物化意义明确的分子描述符,以支持向量回归SVR建立了高精度的非线性QSAR模型,F=8465,R2=0.9996。SVR可解释性体系分析结果表明,保留分子描述符对酰胺驱蚊剂的驱避活性的非线性关系明显。其中,拓扑极性分子表面积TPSA(Tot)对驱避活性影响最为重要,其值越小,活性越高;负电性对驱避活性有较大影响,其值越大,驱避活性越高。

  • 标签: 酰胺类化合物 驱蚊剂 驱避活性 非线性 定量构效关系
  • 简介:本实验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法、滴定法和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麦原粉、特一粉和特精粉三种小麦粉与去蛋白粉中的天门冬氨酸、还原糖和丙烯酰胺。结果表明:丙烯酰胺是油炸食品的含水面团在一定温度、酸度下水解产生天门冬氨酸,

  • 标签: 丙烯酰胺 油炸食品 天门冬氨酸 粉类 氨基酸分析仪 液相色谱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β-内酰胺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特点和预防方法。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3年6月发生的因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导致过敏性休克29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有过敏史及家族史,可发生延时性及交叉性过敏性休克,最多见于静脉输入时30分钟内,血压迅速下降。结论发生过敏性休克停用输注药品及更换输液装置、扩容、升压、维持血压是关键。临床医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视及预防,尤其对抗生素过敏性休克,以便有针对性的安全,有效的用药。

  • 标签: 过敏性休克 &beta -内酰胺类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高州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98例β-内酰胺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5年我院98例β-内酰胺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对其临床用药、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类型、临床表现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98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中,〉5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为48.98%(48例),其次为≤12岁年龄段(29例,占29.59%);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数的占比最高,为68.37%(67例);头孢菌素抗菌药物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数的占比为62.24%(67例),高于青霉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呼吸系统;治愈75例,好转例18,有后遗症4例,死亡1例。结论:β-内酰胺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发生于静脉给药的特殊人群,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呼吸系统,虽治愈率高,但仍存在因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而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的情况。因此,临床使用β-内酰胺抗菌药物时,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其不良反应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Β-内酰胺类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统计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β-内酰胺头孢、青霉素类药物的临床用药情况及合理性。方法 从医院在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6月间予以青霉素、 β-内酰胺、头孢类药物给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 120例参与本次研究,并随机将患者分成三组,分别为 A组 40例患者进行青霉素钠注射给药;为 B组 40例患者进行头孢呋辛注射给药;为 C组 40例患者进行美罗培南注射给药,分析三组患者抗生素类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 全体研究对象中有 3例患者存在药物配伍不当情况, 6例存在给药剂量方法不合理情况, 4例未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为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几率为 10.83%。结论 在青霉素、头孢、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 标签: 青霉素类 头孢类 β-内酰胺类 用药合理性
  • 简介:摘要:磺酰脲和磺酰胺除草剂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种类最多的一除草剂。这一除草剂因为具有高活性、低毒、高选择性、低剂量等优点,在农业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即使单次使用磺酰脲除草剂的剂量极低,但由于长时间使用,土壤及周围环境中仍会大量残留,容易毒害后茬作物。因此,开展检测土壤中痕量剂量的磺酰脲和磺酰胺除草剂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此类除草剂中具有代表性的4种除草剂,分别为氯磺隆、苄嘧磺隆、苯磺隆以及双氟磺草胺。这4种除草剂通常被应用于田间阔叶杂草的防治,具有良好的除草效果。

  • 标签: 除草剂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磺酰胺类 磺酰脲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选取2015年03月~2016年03月期间未实施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改进措施之前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04月~2017年04月期间实施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改进措施之后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时间依赖性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93.33%)与对照组患者(66.67%)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6.67%)与对照组患者(73.33%)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进一步加强时间依赖性的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十分重要。

  • 标签: 时间依赖性 &beta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 简介:目的考察β-内酰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状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以我院2006-2009年上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49例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考察对象,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药理作用、年龄、性别、剂型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β-内酰胺累及系统-器官涉及皮肤及其附件、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容易发现,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的反应具有隐匿性。结论用药前了解既往过敏史,尽可能地减少联合用药,选择合理地给药方法,按照说明书剂量给药是防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途径。

  • 标签: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内酰胺抗菌药的不良反应,为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科学性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100例β-内酰胺抗菌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结果β-内酰胺抗菌药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中皮肤系统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消化系统,各系统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β-内酰胺抗菌药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中头孢曲松钠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头孢哌酮,各组数据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极明显差异,(P<0.01)。结论β-内酰胺抗菌药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各品种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比例也不同,能引发多系统发生不良反应,故医务人员应合理选药,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beta -内酰胺类 抗菌药 不良反应
  • 简介:综述聚丙烯酰胺(PAM)絮凝剂的合成工艺包括水溶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辐射聚合法、光引发聚合法、沉淀聚合、悬浮聚合、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分析各聚合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探讨PAM絮凝剂今后的发展趋势。

  • 标签: 聚丙烯酰胺 絮凝剂 聚合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