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临床标本采集与技术。方法:应用调查问卷对我院涉及临床标本采集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人数为31人,回顾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进行的临床样本采集工作情况,并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其临床标本采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微生物检验临床标本采集技术开展分析。结果: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检查方法及设备层出不穷,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辅助检查,细致详尽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病史询问及经典的视、触、叩、听则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临床诊疗中,合理与适宜的检查是必需的,但“好的病史是临床检查的基础”,选择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并解读其报告,应建立在详尽准确的病史基础之上。仅通过全面而有技巧的问诊,可以区分90%以上的症状是眩晕或是非旋转性头晕,可以基本明确70%~80%头晕/眩晕患者的病因,但头晕/眩晕病史采集并非易事,其涵盖疾病和内容非常广泛,需花费很长时间。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有所侧重,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更高效地采集到更准确的信息?本文从头晕/眩晕诊疗思路入手,介绍面对不同患者的问诊策略。
简介:【摘 要】目的:为探究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误差及其原因,为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血液常规检验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方法:本文选择采用资料分析法以及对比法进行研究,选取某院半年间采集的血液采集标本300例,将其随即分为两组,确保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液标本各15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皮肤采血的方式,而观察组则使用静脉采血的方式。将这两种方法的误差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判断造成误差产生的主要因素。结果:根据结果可知,对照组误差发生率为27.33%,观察组误差发生率为12.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所以观察组静脉采血方式的检验误差率更低。其中导致检验误差出现的主要原因和采血时间、标本容量、溶血情况以及标本凝块有关。结论:有关医务工作者需要重视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误差问题,尽量选择静脉采血方式,有效降低误差发生率,提高血液常规检验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后具体情况。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8-2019.10月内接受的62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进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1例,进行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不良反应以及采集细胞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采用优质护理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采集细胞质量,临床效果较明显,因此值得推广采用。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医疗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为临床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可利用的数据,推进医疗数据在临床科研中的深入应用。方法根据全院级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目标,将多个主要临床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整合后进行数据清洗、加工和解析,最终汇聚到统一平台中,形成有价值、可被利用的数据资源。结果构建面向临床科研的全院级医疗大数据平台,该平台累积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04年以来,1 342万余名患者的5 000万余次就诊数据,设计了面向分析的医院科研通用数据模型,并能够按照模型在平台上进行科研数据查询与导出,建立了医院临床科研数据管理规范和服务机制。结论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及数据治理实践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基于医疗大数据的高水平科技攻关提供了高质量数据基础,进一步提升了临床科研效率和质量。同时,在确保数据安全、合规利用的基础上,从全院视角对临床科研数据进行了管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标本采集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本次研究中样本选择我院收治的采血患者,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患者进行筛选的过后,将被纳入研究的152例患者平均分入设置好的两个小组中,分别为患者制定护理方案后,为患者开展组间对比。结果:对血液标本采集的问题进行分析后,为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组间对比发现不同小组穿刺成功率和标本达标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开展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影响标本质量的问题相对较多,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并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升穿刺成功率,同时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在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系统,逐步构建更为优质完善的信息化体系,由此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信息系统优势和效能,为医院相关信息的网络化、共享化以及高效化提供必要的前提。需要关注的是,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方面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要高度关注系统的数据安全建设和把关工作,这是关键内容。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内涵以及确保系统数据安全的实践策略等相关内容。
简介:摘要目的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培养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低,本研究旨在提高留置导尿管患者尿培养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泌尿科2019年1月至12月665例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和试验组,两组均取晨尿。参考组男176例、女156例,年龄(54.23±5.18)岁;试验组男189例、女144例,年龄(55.18±5.24)岁。参考组采取传统尿培养采集方法,夹闭导尿管1~2 h后分离导尿管和尿袋留取标本;试验组采取改良尿培养采集的方法,留取尿培养前延长导尿管夹闭时间、集尿袋增加采集胶塞、改变尿袋夹闭阀位置、严格无菌操作、于采集胶塞处采集标本。比较两组的尿培养一次采集成功率、标本污染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参考组尿培养标本的成功率、合格率分别为64.7%(215/332)、73.8%(245/332),试验组分别为90.1%(300/333)、94.9%(316/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参考组患者满意度为83.7%(278/332),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1.9%(30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1,P=0.001)。污染标本菌谱分析,参考组46例污染标本中大肠埃希菌21例、白假丝酵母菌8例、热带假丝酵母菌9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粪肠球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试验组3例污染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菌1例。结论改良留置导尿管患者尿培养采集方法后,提高了标本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不仅降低了医疗资源浪费,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在临床工作中,采集各类标本是我们日常护理工作中常见操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血液、痰液、咽拭子、粪便、尿液中均含有新型冠状病毒[1],我们在采集和转运中均应严防标本外泄污染环境,并注意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笔者基于自己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定点医院病房中的工作经验及感悟,形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标本采集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