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在预约式机采血小板采集模式下新鲜血小板的供应是否得到充足及合理控制冰冻血小板库存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电话沟通预约、网络QQ预约、微信平台预约等方法,再根据当日医院的预约数量、新鲜血小板的库存量、冰冻血小板的库存量,合理分配与反馈预约信息。结果在预约式机采模式下,预约采集比例达到95%,新鲜血小板的供应也100%得到满足,冰冻血小板的库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预约式模式与随机性模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预约式采集血小板模式,改变了以往机采血小板的随机被动捐献模式,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强,工作效率提高,既可满足临床新鲜机采血小板的需求,又可合理控制冰冻血小板的库存,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生物检测中标本取样操作及其技术。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5月2日-2016年5月27日本院284例接受微生物医疗取样检验病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分布于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各科室,集中评估病例微生物检测标本的取样操作情况,并探究有关技术的运用规范情况。结果284例中97例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3.3%。痰标本不合格率36.7%、尿检验标本不合格率20.0%、血检验标本不合格率12.5%、分泌物检验不合格率8.3%。微生物标本取样、送检流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涉及护士未清楚交代取样注意事项,患者未按要求取样,患者无痰或不能自主咳痰,血液样本没有依照三步消毒法实施处理等。结论医务检测人员需科学规范病例标本的管理工作,认真完成血样本三步消毒法有关处理及微生物样本质控工作,使检验结果可靠度得以提升。
简介:[目的]探讨重点环节干预对提高临床护士标本采集认知水平和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2016年6月—8月不合格标本采集情况,同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500名临床护士,应用自行设计的标本采集认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依据干预前收集的资料分析结果制定干预措施,从标本采集前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存储及送检三方面进行重点环节干预。干预后收集2016年9月—12月不合格标本采集情况,同时应用相同的问卷对干预后的50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分析干预前后临床护士的标本采集认知水平及标本采集不合格率情况。[结果]干预后护士对标本采集的认知评分(18.60分±1.36分)高于干预前(12.25分±3.32分),不合格标本率(0.18%)低于干预前(0.61%),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加强重点环节干预,可提高临床护士标本采集认知水平,有效降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足跟血采集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 160例足跟血采集的新生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80例,其中对照组的新生儿在采血时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的新生儿在采血时实施细节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新生儿在护理后的采血指标(血斑直径、采血时间)、采血成功率以及足跟红肿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采血指标(血斑直径、采血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足跟红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足跟血采集实施细节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采血的成功率,且采血的效果非常好,足跟红肿的发生率低,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集血液检验标本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对策。方法2017年1月~2月,采用观察法,分别对儿科、普外科、门急诊、体检中心、内科等科室,进行血液标本采集过程观察,判断采集过程质量,分析存在问题,共观察采血500次。调取医院同期各科室的采血质量报告。结果4例采血工具选择失误,42例采血部位与血管选择失误,消毒处理不合格12例,按压方法失当62例,抽血手法错误8例,拔针手法差错17例,采集后预处理不当6例。各科室重复采血率,从高到低前3位分别为儿内科4.42%、门诊3.96%、内分泌科3.88%。溶血占重复采血的34.6%。结论采集血液标本的问题较多,从采集器械的选择到血液标本预处理都可能出现差错,这可能是科室重复采血主要原因。需要加强采血各个环节的质控,规范采血部位、途径选择策略,加强采血技术流程管理。
简介:摘要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血液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本中心于 2015-2016年间所有体检疗养员中抽取 150例血液检验标本,并将其分为输液同侧(研究组)与对侧采血组(对照组)、溶血标本(研究组)与未溶血标本组(对照组)、有凝块标本(研究组)与重抽血无凝块标本组(对照组)。记录各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液检验结果,将结果差异进行统计学的比较分析。结果:血液标本在采集时所产生的差异对检验质量有显著影响。对不同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检验结果分析表示: AST、 CK-MB、 ALT、 APTT、 NA项目之间( P<0.01),血液检验比对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血液标本采集时,标准的控制对检验质量有着直接的关联。在临床医学中,应多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对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提高准确性。
简介:目的通过对甘肃省分级诊疗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发现甘肃分级诊疗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精准性的指导意见,助力甘肃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描述性统计和双变量分析(Bivariate)等大数据挖掘方法对甘肃省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力求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有价值的信息。结果甘肃省分级诊疗制度的考核指标比较单一,政策范围内的疾病病种有待完善。甘肃省各地区分级诊疗女性患者的人数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各年龄组患者的就诊率有明显的差异。分级诊疗疾病谱的变化受到年龄、地区、就诊机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内疾病病种。结论从疾病病种完善和精选考核指标两个角度完善甘肃省分级诊疗政策,结合患者就医特点,对患者就医行为进行预测,最终实现患者的精准管理,实现医疗机构的精准管理,实现分级诊疗病种的精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