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作心电图在心绞痛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收治65例心绞痛患者,将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和)发作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发作心电图在心绞痛诊断中应用价值。结果其中3例发作心电图有一过性ST段抬高、9例出现T波倒置或平时T波持续倒置发作变为直立或低平、45例有ST段压低(≥0.1mV)、5例难以捕捉心电图异常的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发现心绞痛发作ST段变化,T波变化。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作心电图检查在心绞痛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心绞痛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发作时心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散点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31例心律失常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所有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相关数据制作成散点图,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室上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律、差异性传导、心房颤动、室性早搏5组,比较两种诊断结果的吻合率。结果散点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吻合性较高;室上性期前收缩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点图诊断心律失常能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散点图 24h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于检测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进行检查的200例患者,分别采取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两种检查手段,归纳分析两者对心律失常的检查结果。结果200例患者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方法检出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100%,而常规心电图为58%,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的检出与评估中,有着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律失常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本院接收的冠心病患者,8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P<0.05);两种检查方式之间比较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早发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应用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检出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临床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观察其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280例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者的检出率。结果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早、房早、室早二三律、房早二三律、短阵室速、短阵房速、窦性停搏、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高,结果准确、可靠,检查方便灵活,临床实践价值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24h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中医证型与高血压患者 24小时动态血压指标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 对我院于 2017年 4月至 2018年 6月接收治疗的 11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及基本资料等,详细记录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的相关指标,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肝火亢盛)分组情况对相关监测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结果 :高血压患者的各中医辨证分型的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肝火亢盛型白天收缩压升高幅度最大 ,与阴阳两虚型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05)。阴阳两虚型与其他证型比较血压分布曲线呈非杓型的发生率较高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作为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其监测的相关指标参数在各证型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已然成为高血压重要的辅助及监测手段。

  • 标签: 中医证型 高血压 动态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尿标本采集流程对提高留置尿管患者尿液培养质量的作用。方法我院从2017年1月起对所有留置保留尿管需进行尿培养患者统一操作规范,制定了标准流程,取该阶段收治的留置尿管患者660例作为观察组,另取2016年收治的660例留置尿管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尿标本采集合格情况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①观察组尿标本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留置尿管患者中应用标准化流程采集尿标本,有利于提高尿培养准确性,改善护理评价,值得推广。

  • 标签: 留置尿管 尿标本 采集方法 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4小时食管内PH值监测在评价反流性咳嗽患者疗效上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2018年在我院治疗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80例(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予雷贝拉唑20mg,bid,服用8w。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值监测,采用Johson和Demeester6种参数指标,前后作对比观察疗效,并与文献报道的正常组作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ph<4总时间%、立位ph<4总时间%、卧位ph<4总时间%、ph<4的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对比,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治疗GERC疗效显著,运用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手段可客观评价GERC治疗疗效。

  • 标签: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24小时食管内PH值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蛋白尿标本对倍稀释作用对琼脂糖凝胶尿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准确的必要性。方法选用临床尿常规蛋白定性≥3+或尿24小时蛋白定量≥2.0~4.0g/L的尿标本进行原液与对倍稀释后琼脂糖凝胶免疫固定电泳比较,观察两组之间的结果,扫描后记录结果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清晰度。结果经过对倍稀释后的尿标本其琼脂糖凝胶免疫固定电泳结果清晰可见,原倍标本由于浓度偏高的原因,出现明显的堆集浓染现象,而且α区带由于含量太高常常被洗脱。结论对高蛋白尿标本进行合理的稀释后,再进行琼脂糖免疫固定电泳,是判断高蛋白尿标本结果准确可靠的必要之举。

  • 标签: 尿免疫固定电泳 高蛋白尿 稀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尿标本微生物检验采样过程中污染的原因以及控制措施,减少中断尿标本的污染,提高标本留取成功率,协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我科2018年1月—2月实验室微生物检测尿标本进行分析统计,对这些标本中的污染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经过对污染标本的分析统计,发现导致尿标本污染的原因主要有护理人员指导不到位、留取方法不正确、病人不主动参与、容器易污染等方面。结论对中断尿标本的采集要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指导患者积极参与,尽量避免尿标本在采集过程中污染,降低尿标本的污染率。

  • 标签: 中段尿标本 采集 污染 原因 干预措施
  • 简介:目的分析遗尿患儿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两种不同情况下尿流率和残余尿测定结果的差异,为临床应用尿流率测定来判断遗尿患儿膀胱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对来本院就诊的102例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男性60例,女性42例),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时分别进行尿流率和残余尿测定,比较两种情况下尿流率参数(排尿量、排尿时间、最大尿流率)及每次残余尿量检查结果。结果初始尿意测得患儿最大尿流率为(15.5±8.2)mL/s,残余尿量为(2.9±5.9)mL;强烈尿意测得患儿最大尿流率为(19.9±9.7)mL/s,残余尿量为(5.2±6.9)mL;初始尿意与强烈尿意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率随尿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尿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最大尿流率反而有下降趋势。男性与女性在初始尿意的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强烈尿意,男性的最大尿流率显著低于女性,(18.5±8.2)mL/svs(24.2±12.5)mL/s(P〈0.05),而残余尿量没有差异。结论遗尿患儿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下尿流率-残余尿测定结果有显著差异,遗尿患儿进行自由尿流率测定时不宜过度憋尿,临床上分析尿流率及残余尿测定结果要考虑尿意状态和排尿量对尿流测定参数的影响。

  • 标签: 遗尿 初始尿意 强烈尿意 尿流率 残余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婴幼儿专用集尿袋在女性新生儿收集尿液中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女性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50例采用自制的女性婴幼儿专用集尿袋收集尿标本,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一次性婴幼儿尿液收集器(一次性集尿袋)收集尿标本,比较两组一次性收集尿标本的时间、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性收集尿标本的时间及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女性婴幼儿专用集尿袋在女性新生儿收集尿标本中有显著的优势,从而减轻护理工作量,保证尿标本收集的准确性、及时性。

  • 标签: 女婴 集尿袋 尿标本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尿标本微生物检验采样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1月我院接受尿标本微生物检验采样的患者8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选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实施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后的规范采样规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采样规程。结果研究组患者被污染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尿标本微生物采样的过程中,使用正确规范的采样规程,能够大大减小在对尿标本微生物的污染程度,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工作效率,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尿标本微生物 采集检验 污染程度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为了了解胸外科术后72h内患者的舒适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便利抽样方法,用Kolcaba简化的舒适状况量表(GCQ)对123例胸外科术后24h、48h、72h患者分别进行测量。发现胸外科术后72h内患者的舒适为中高度舒适,且与术后时间密切相关,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舒适度逐渐提高(P<0.01)。所以,临床医护人员应对术后患者适当放宽陪伴制度,并关注术后患者疼痛和疲倦的生理不适,并对他们实施恰当的护理,提高胸外科术后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胸外科手术 术后患者 舒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患者治疗期间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满意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心源性脑梗塞具有见效快、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好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少、患者的满意度高和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势,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心源性脑梗塞 尿激酶溶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对住院患者尿、粪便检查依从性及满意度。方法选取2017年1月—6月于本院感染科住院患者8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仅按照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宣教,为患者提供标本采集后存放固定存放场所,提供专人收集标本,播放粪便采集的时间、方法视频。结果观察组尿、粪便标本检查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住院患者尿、粪便标本检查中,加强健康宣教有助于提高提高住院患者对尿、粪便检查有了更准确、正确的认识尿、粪便标本检查的依从性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护理临床工作中推广。

  • 标签: 健康宣教 住院患者 尿 粪便标本 依从性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护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监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支架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准确性与优越性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行支架手术治疗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远程监护组和动态监护组,各40例。动态监护组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远程监护组采用远程心电监护,观察两组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监测的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和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程监护组的基线漂移例数、平均漂移距离与动态监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心电监护可实时准确反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心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的进一步的推广。

  • 标签: 远程心电监护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支架术 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探讨品管圈在提高产后出血2小时内早期诊断占比率的应用效果。方法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及相关母婴并发症,瘢痕子宫、辅助生育技术所致的多胎妊娠快速攀升,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产后出血这个造成孕产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压力。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测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更高。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工作。故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产后出血2小时内早期诊断的占比率为活动主题。对16年12月01日-17年03月31日1000余分娩病例进行了临床调查,其中产后出血共90人,未早期诊断32人,早期诊断58人,然后对未早期诊断为产后出血的产妇进行原因分析,并找出对策,在对策实施后对1000余分娩病例进行了临床调查,结果产后出血早期诊断占比率从改善前64.4%上升至96.7%,改善值为96.7%,目标达成率138%,进步率50.2%,改善效果明显。结论此次品管活动提高了产后出血2小时内早期诊断的占比率,增强了科室人员的凝聚力,提高了医护人员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lsquo 产后出血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母婴皮肤接触1小时对初产妇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6月-2016.9月间收治的92例初产妇,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46例,指导观察组产妇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早期母婴皮肤接触≥1h,常规组产妇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母婴皮肤接触<1h。评估两组新生儿初次喂养成功率、产后6个月持续喂养率;新生儿开始母乳喂养、吸吮时间及母乳喂养用时、吸吮持续用时及母乳喂养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46例新生儿中,初次喂养成功率为40例(86.96%)、高于常规组初次喂养率30例(65.22%),(χ2=12.989,P=0.000)。观察组新生儿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吸吮持续时间、母乳喂养量表评分结果均优于常规组,(t=16.087、5.329、32.524,P<0.05)。观察组46例初产妇在产后6个月后持续进行母乳喂养率为31例(67.39%),高于常规组15例(32.61%),(χ2=24.193,P<0.05)。结论护士为初产妇提供早期母婴皮肤接触>1h,可提高新生儿初次母乳喂养常规率,提高产后6个月持续母乳喂养率。

  • 标签: 母婴皮肤接触 初产妇 母乳喂养 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