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对2种丙型肝炎检测方法的比较,选择适合检验检疫系统工作特点的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CV特异性抗体;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HCVRNA,并将2种方法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在检出的49份抗HCV抗体阳性的血清标本中,有46份标本的HCVRNA同时呈阳性,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3.9%.[结论]第3代抗HCV抗体检测试剂盒,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作为目前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筛查HCV感染的主要检测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笨胺红试验在孕期梅毒筛查中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孕妇梅毒检查,甲苯胺红试验(TRUST)阳性患者进一步进行梅毒螺旋体抗凝试验(TPPA)及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试验(TP)检测。结果:确诊孕妇为非梅毒感染。
简介:为了促进标准和规范的一致性使用,实现全面的互操作性,HL7提出了互操作框架(Services-AwareInteroperabilityFramework,SAIF)。其中的信息框架关注静态语义,描述了概念及其组成、受控术语、非编码概念、数据类型、类、术语绑定、信息模型、模板等信息标准相关构件。综合分析SAIF和国内外卫生信息标准现状,促进语义互操作的标准应包括医学术语系统、信息模型、数据元及数据集标准、模板及文档规范等类型,各类标准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依赖。因此,各类标准的开发应保持协调和同步。我国目前主要的语义标准需求包括健全数据标准体系、建立元数据维护机制;规划和逐步建立满足临床信息化需要的医学术语系统。
简介:【摘要】 目的:探索对老年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对其并发症改善的效果。方法:以系统随机化法,将该院2023.01-2023.10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均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患者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对照组的负面情绪改善情况不如观察组,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P <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能较好改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症状,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得以降低,负面情绪得到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2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28例T2DM患者为T2DM组,另取同期来院体检的128例健康者为健康组,比较两组的IRT试验结果与血糖指标水平,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对T2DM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组比较,T2DM组FBG、2 hPG、HbA1c水平显著更高(均P<0.05)。与健康组比较,T2DM组空腹时及餐后1h、2h、3h胰岛素(INS)水平显著更高(均P<0.05)。ROC曲线显示,在诊断T2DM中,四者联合诊断的AUC值为0.958(0.891~0.989),较FBG、2 hPG、HbA1c、INS的AUC值0.812(0.711~0.887)、0.827(0.733~0.905)、0.809(0.711~0.883)、0.788(0.682~0.869)明显更大(Z=2.998、2.717、3.429、3.841,均P<0.05)。结论:FBG、2 hPG、HbA1c联合IRT试验在T2DM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为临床制定T2DM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利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观察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有治疗不变的条件下,分别进行糖耐量试验及馒头餐试验(间隔1周),观察2种试验的一致性及对试验当天血糖波动的影响。结果:馒头餐试验30分和60分钟血糖高于糖耐量试验该时点血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试验,其它时点血糖及5点平均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试验条件下,患者全天血糖最高值、最低值、24小时平均血糖、血糖变异系数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耐量试验时发生恶心、胃部不适事件6例,高于馒头餐试验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馒头餐试验和糖耐量试验具有很好一致性,前者具有操作方便、胃肠道反应轻微、更符合生理等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柔红霉素(DNR)和阿糖胞苷(Ara-C)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DAG方案)能否提高抗肿瘤效果,并研究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实验对象,分为DA方案组、DAG方案组和对照组3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DA方案组为DNR加Ara-C;DAG方案组为DNR加Ara-C和G-CSF(G-CSF先于化疗药物前24h加入)。药物作用24、48h后收集细胞,对各组分别进行细胞计数、细胞形态观察,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比例、细胞坏死比例。另对HL-60细胞单用G-CSF作用24h后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并行实时定量PCR以检测细胞内Ara-C相关代谢酶基因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化疗药物作用后,相对于对照组,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形态显示有明显细胞核固缩现象,且可见凋亡小体形成。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相比,前者细胞生长抑制率更高(作用48h,为78.3%比72.1%)(P〈0.01)。细胞凋亡分析显示,与DA方案组相比,DAG作用24h后早期凋亡百分率增高(9.43%比7.5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48h后,2组早期凋亡比例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DAG方案组与DA方案组细胞坏死百分率在药物作用24h和48h后均显著增高(DAG方案组分别为44.16%和57.59%;DA方案组分别为41.54%和58.22%),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作用前,G-CSF单独作用HL-6024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期细胞比例增高[(39.91±1.16)%比(31.42±1.47)%](P〈0.05);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内Ara-C代谢酶中脱氧胞苷激酶(DCK)的基因表达增高,5′-核苷酸酶(5′-NT)基因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D的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SF联合DA方案能显著提高对HL-60细胞株生长的抑制率,其作用机制主要为促肿瘤细胞坏死,轻度促细胞凋�
简介:含砷药物在传统中药中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中雄黄近年来被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疗效与三氧化二砷制剂相近,但安全性相对较高。在雄黄纳米微粒诱导的HL-60细胞(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早期,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降低p38MAPK抑制剂(SB202190)增强雄黄的诱导分化作用,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抑制剂(环孢菌素A)减弱雄黄的诱导分化作用。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雄黄诱导的HL-60细胞分化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降低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的开放密切相关。该研究为探索含砷抗白血病药物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简介:Objective:TodetecttheeffectofarsenictrioxideorATRAonAPLcellsorHL-60cellsandtoinvestigatethemechanismofthehyperleukocytosisanddetectthecrossresistancebetweenATRAandarsenictrioxide.Methods:Thenumberofpromyelocytesormorematuredgranulocyteswerecountedbyregularmethod,MTTtestwasusedtomeasuretheproliferationofHL-60cellsorAPLcells,flowcytometryanalysistomeasuretheapoptosis,NBTmethodtodetectthedifferentiationofHL-60cellsorAPLcells.Results:TheproliferationofprimaryAPLcellsorHL-60cellscouldbeinhibitedinvitrobyeitherarsenictrioxideorATRA,whichcouldinduceobviousapoptosisorobviousdifferentiationofprimaryAPLcellsorHL-60cells.InhibitionofproliferationorapoptosisofATRAresistantHL-60cellswereachievedbyexposuretoarsenictrioxideinvitro.Ontheotherhand,theresultsofinvivotreatmentshowedthatarsenictrioxidealsoinduceofhyperleukocytosis.Conclusion:TheresultsindicatedthatthehyperleukocytosisinducedbyATRAisnotcontributedtothemechanismofmoredifferentiationthanapoptosis,therewasnotcrossresistancebetweenATRAandarsenictrioxide.
简介:目的前期研究表明,膜型TNF-α较分泌型TNF-α具有更强和更广的细胞毒作用,本研究拟进一步研究两型TNF-α介导胞毒效应的差异。方法采用对两型TNF-α反应性不同的HL-60为靶细胞;MTT法检测两型TNF-α对HL-60的胞毒活性;RT-SSCP法检测p53基因;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水平,反映NF-kB活性的变化。结果TM-TNF可以有效杀伤HL-60,S-TNF则不能。S-TNF诱导HL-60的NF-kB活性升高,TM-TNF则不能诱导HL-60的NF-kB活性升高。同时我们发现HL-60细胞的p53基因是突变的。结论HL-60细胞对S-TNF胞毒作用耐受,对TM-TNF敏感;此种差异可能在于TM—TNF能够有效抑制NF-kB的激活,进而下调突变p53基因,最终导致其抗凋亡效应减弱,杀伤效应增强,其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简介:为了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以恶性血液细胞系HL-60和Raji为实验对象,应用RT-PCR及ELISA法检测肿瘤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细胞表面VEGF受体Flt-1的表达.结果显示:髓性白血病细胞系HL-60和淋巴瘤细胞系Raji中均存在VEGF-mRNA的表达.在培养48小时后,HL-60细胞和Raji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EGF-R(Flt-1)在两种肿瘤细胞的胞膜上均有表达,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无表达.这一结果表明,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具有产生VEGF的能力,并可将VEGF分泌到细胞外基质微环境中.VEGF可作用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本身,在恶性血液肿瘤细胞中存有VEGF的自分泌途径,而VEGF的自分泌成为血液肿瘤细胞高侵袭性生物学特性的基础.结论:抑制VEGF的分泌将有助于阻断其与内皮细胞间的互动环,降低其增殖、抗凋亡和侵袭性能,对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也将十分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