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闭式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执行率。方法:选取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100例闭式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传统治疗方案,观察组接受个性化的闭式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方案。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执行情况、康复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个性化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执行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康复效果也更好。而传统治疗组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个性化治疗方案在闭式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临床应用中具有更高的有效执行率。结论:个性化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提高闭式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执行率。因此,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A在儿科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按照常规静脉输液流程输液的住院患儿为1918例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按照常规静脉输液流程的基础上,加上PDA和BEST培训的住院患儿1984例为观察组。对比2组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应用效果。结果:采用PDA后,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满意度为9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接受BEST培训后,理论考核成绩分和操作考核成绩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错率由培训前的1.5%降至培训后的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A结合BEST应用于儿科输液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简介:摘要:医院是一个信息密集的集成环境,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医疗成本,还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基于此,我们开始了对医院信息化进程中PDA扫码系统的优化解决方案的研究。首先,我们分析了当前PDA扫码系统在医疗场景中的运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系统不稳定,误扫及要素输入不便等进行了深度剖析。然后,我们设计了一套新的优化方案,其中涵盖了软件优化,硬件更新,用户操作界面的改进等方面,旨在提高PDA扫码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和易用性。为验证此优化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我们在几个医院进行了实际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通过PDA扫码系统的优化,可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医生负担,提升患者满意度,同时也促进了医院信息化进程的提升。这项研究的成果可为其他医疗机构在PDA扫码系统中提升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主动沟通及规范化PDA巡视服务对急诊输液室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诊输液室患者200例,时间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分组依据为计算机随机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行人性化主动沟通及规范化PDA巡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患纠纷发生情况比较后,分析得出实验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对急诊输液室患者实施人性化主动沟通及规范化PDA巡视服务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主动沟通及规范化PDA巡视服务对急诊输液室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急诊输液室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人性化主动沟通及规范化PDA巡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患纠纷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主动沟通及规范化PDA巡视服务能够显著提高急诊输液室的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自2019年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正式生效后,我国开始实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随着法规推行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可能同时存在自产、受托生产、委托生产这三种模式。企业基于成本控制和资源限制,为了三种许可模式能够同时有效运转,需要对人员、制度、体系等进行有效整合,并适合不同许可类型场景的切换应用。本文以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分析企业同时存在三种许可模式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更有效的管理融合策略,并提出“1+N”的融合模式的建议,供医药行业同行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后重建测量技术诊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9年间腰椎螺旋CT扫描患者20000名,采用美国GE公司64排螺旋L动SpeedVCT进行原始图像后重建处理,测量其腰三横突长度值,并进行统计分析。另选取2010-2019年间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及可疑者1000名,测量其腰三横突长度值并统计分析。统计出衡水地区正常成人腰三横突长度值范围,以及腰三横突综合患者长度值范围,并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终为临床诊断腰三横突综合征提供有利的影像学证据。结果:经过此次调查统计,利用CT后重建测量技术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确诊率从原来的35%提升至85%。结论:CT后重建测量技术诊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普及。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结构安全与风险管理问题,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指导。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指出了结构安全与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了一套综合的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旨在提高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该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强调了持续创新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保障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量化测量脊柱各个椎体椎间角度变化、脊柱活动度(包括颈椎、胸椎的侧屈角度、前屈后仰角度以及旋转角度)、脊柱倾斜角度(ATI)、脊柱后凸角度、身体平衡度,评估患者全脊柱运动能力、筛查与测量脊柱畸形、姿势异常及活动度范围。方法 使用电子脊柱测量仪测量28例患者不同姿势下的脊柱形态,得出量化脊柱各个椎体之间椎间角角度、脊柱活动度(包括颈椎、胸椎的侧屈角度、前屈后仰角度以及旋转角度)、脊柱倾斜角度(ATI)、脊柱后凸角度、身体平衡度,并拍摄X线片进行测量,对拍摄X线片所得数据和电子脊柱测量仪测量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直立位胸腰椎各个节段之间椎间角度基本符合脊柱生理曲线,前屈时T1~7没有椎间角度变化差异,T8以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伸时T6~8,T12、L1、L2,3这4个节段椎间角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与X线片对比时,T11~S1的各个椎间角度的结果是与影像学资料测量的角度数据基本一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L3~S1,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脊柱测量仪可以直接、方便地测量出躯干倾斜角(ATI)、脊柱后凸与脊柱活动度(包括侧向弯曲、前屈/后仰、旋转活动度)、身体平衡度,适用于自动化筛查与测量脊柱畸形、姿势异常及活动度范围,并且存在很好的可靠性、重复性和可信性,是脊柱各个节段运动能力评定的良好工具,且避免了X线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