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正>请你先看一看图一,这是一幅多义图形。当你凝视左上方小点,看到的是一只"老鼠",如若转过来凝视中央小点,却是一个"带眼镜的老头"。这就表明,人们的视

  • 标签: 视知觉 组织化 图形 凝视 视觉现象 多义
  • 简介: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学历贬值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应的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目的:探讨学历贬值对当前高校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分析学历贬值的成因,并尝试性的提出应对的建议和对策。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对139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被试在外显态度上接受了当前学历正存在的贬值现象,而内隐联想测验显示被试对于学历价值的内隐态度倾向积极的评价。结论:大学生被试对"学历贬值"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出现了结构性分离。

  • 标签: 学历贬值 内隐联想测验 原因分析
  • 简介:校园暴力现象的伦理病灶在于“你我共生”的伦理同一性被消解,表现为个体无法在学校及宿舍的人伦关系中获得认同感、归属感,无归属感的个体在精神世界处于孤独状态,在生活世界中个体行为完全听命于任性与冲动。如何使个体在实体中找到归属感并使个体冲动具有伦理合理性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应对策略为:一是恢复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伦理身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塑学校、教师对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保障与呵护,使学校、宿舍成为学生的“生活之家”与“精神之家”,唤醒学生的“集体记忆”和“同根意识”;二是彰显教育的伦理本性,通过教育使个体行为超越人的自然冲动状态,实现个体自然,中动义务幸福的转化,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

  • 标签: 校园暴力 伦理同一性 任性与冲动 认同感
  • 简介:一、解开“鬼打墙”“鬼打墙”真实存在所谓鬼打墙,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夜晚或郊外,会在一个村子里走不出去。这种现象首先是真实存在的。有很多人经历过。

  • 标签: 怪异现象 自然界 “鬼打墙” 真实存在
  • 简介:经过多年的观察与了解,笔者在祈祷会上常发现有以下的现象,应予纠正。一、死板沉闷每周聚会的程序公式化,千篇一律。通常是先唱一两首传统诗歌,然后查经讲道用了三四十分钟,再接下来就是分组祈祷和散会。

  • 标签: 祈祷 堂会 传统诗歌 公式化
  • 简介:SOHO办公又简称移动办公和居家办公,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从伦理学视角审视这一现象,可以说SOHO办公的出现和发展是劳动方式上的一场道德进步。因为SOHO办公增强了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自主性,提升了普通劳动者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现代劳动组织和劳动文化中的不平等现象,推动了劳动平等理念的实现;促进了劳动与休闲、劳动与家庭的融合,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革。对SOHO办公道德性质的质疑源于SOHO办公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制度等方面还有诸多地方不够完善,但是这并不会对它的道德性质构成严重挑战。

  • 标签: SOHO 劳动 道德
  • 简介: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于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由华东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象学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的,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学的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学哲学在汉语学界的影响。此次论坛主题为“现象学中的世界问题”,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地区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6名青年学者与会,提交论坛报告5篇。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庞学铨教授致开幕词。

  • 标签: 现象学哲学 青年论坛 华东地区 世界 综述 浙江大学
  • 简介:受某种意识形态影响,通行的文学概念抽象地看待"具体",忽略写作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考察这一概念的由来。文学一词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含义多次变化,其过程显示了社会一文化关系的历史变迁。18世纪以来文学概念演化出现过三种趋势:(1)判别文学性的标准由"学识"转向"趣味"和"感受力";(2)由泛指"出版物"逐渐转向专指"创造性"、"想象性"作品;(3)"民族"、"传统"概念的发展引发了"民族文学"观念。通过考察可以确证:文学概念是一定阶级对普遍社会实践进行特指和控制的形式。以往"马克思主义批评"作出过意义非凡的贡献,但由于没有彻底摆脱旧的文学概念的影响,所以未能在文学领域贯彻马克思的"实践意识"。但决定性的理论突破是人们已认识到文学是社会—历史范畴。与语言相关的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语言这一社会物质实践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着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因此,文学不应受束于某种既定概念,它是一种既恒定持久又不断超越自身旧形式的实践。本文选译自已故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晚期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是该书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中的一章。威氏创建阐发著名的"文化唯物论"时尤擅作"关键词历史分析"。本文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 标签: 文学价值 概念 民族文学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文化关系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一个世纪以前的那场声势浩大的“现象学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的标志,不如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的“现象学风格”的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一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的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的、乃至矛盾的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的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学的,还是“反”现象学的)。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
  • 简介:如今的世界,假的东西太多,假的内容太杂,几乎遍行世界的每寸地土,几乎充斥尘间的每件事物,人们被“假”害苦了,害怕了,故而人人说恨“假”,事事讲防“假”。现在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贴上“谨防假冒”的标签,让人提高防“假”意识和辨“假”水平。在基督教信仰里,是否也存在着“假冒”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现在,让我向基督徒们发出一个“谨防假冒”的呼声,并且献上些许防“假”打“假”的法子。

  • 标签: “假” 祷告 基督教信仰 使徒 先知 谨防假冒
  • 简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被上楼”现象,源于民生时代的伦理缺位。一是伴随承栽着传统人文生态的农民居所的变化,缺乏一种与之适应的全新人文伦理生态;二是农民上楼缺乏一种生活体验上的主体性认同;三是农民上楼过程中,缺乏资源性的政治动员与其利益分配的道德支持。

  • 标签: 农民“被上楼”民生伦理
  • 简介:如今,中国城市中行乞的人到处可见。有专家将中国乞丐分为五类:一、挟技之丐,他们唱歌、舞蛇或玩杂耍等,靠卖艺行乞:二、残疾之丐,如断肢、毁容者等,靠博得行人怜悯得到施舍;三、行乞之丐,在繁华商业区,向路过的行人、商店等讨钱;四、诡托之丐,诡言与亲人走散,身无分文,或假称父母有病,无钱上学,从而骗取钱财;五、强索之丐,乞钱不给,或口出脏话,或拦住不让走,这多是一些商场附近和天桥上的儿童乞丐。

  • 标签: 乞丐 中国 职业化 行乞 商业区 行人
  • 简介:<正>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为显赫的宗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表征之一。禅悟,则是佛禅修习的重要内容。它是禅的关键,也是禅的目的。禅悟有渐悟和顿悟之分。中国佛教史上一直有“南顿北渐”的争论。北宗神秀主张渐悟,认为只有经过长期次第修

  • 标签: 禅悟 禅宗 中国佛教史 神秀 见性 渐修
  • 简介:人情是一个中国文化中使用广泛的概念,其内涵较为复杂,其中有情,但又无情,其中有公正,但也会制造不公正。人情有两面性,需要克服人情的局限性,发展健康的人情关系。

  • 标签: 人情 公平 需求
  • 简介:佛教与科学的对话是现代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当代,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在内容和方式上出现了新的特点,以科学最新成果诠解佛教和对科学范式的批评是同时并存的两个主要方面.通过对于这一现象的透视,对佛教与科学对话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作出了分析和评述.

  • 标签: 佛教 科学 认识论 心理学 认知科学
  • 简介:作为传媒时代新生事物的"虚拟偶像",一出现便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点。虚拟偶像的主要粉丝群"90后"。网络连接了无限,给了"90后"表现自我的宽广空间,却也使得现实中的他们更加孤独。对他们来说,虚拟才是现实,而现实最好能成为浮云一样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偶像的模仿,正是对自己渴望的表达,在对光与影的诉求中,让自己变成自己的偶像,从而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获得成就感。虚拟偶像是时代的产物,其生命力是旺盛的,未来前景是可以被看好的,而对于它的有效规范和控制仍是应当被重视的议题。

  • 标签: 偶像 虚拟 影像 新生事物 传媒时代 网络连接
  • 简介:<正>主体性问题作为80年代国内学术界研讨的热点课题,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先导,相继在哲学、文学、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宇宙学、思维科学、领导学等各种学科领域推开的。由于它涉及面广,研究者多,反响大,并提出某些有关主体性的新理论,

  • 标签: 性问题 心理学方法 理论观点 研究者 美学 客体理论
  • 简介:本文应用现象学的方法紧扣僧肇提出的"即物"和"照"两个范畴,将诸篇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确定的如下顺序:一、般若无知论,二、物不迁论,三、不真空论,四、涅槃无名论.成为一个以般若照真谛从而明了物不迁和名不真之理,进而达涅槃之境的佛教认识论体系.从而为重新树立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肇论》 现象学 佛教 认识论体系 中国哲学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学方法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的一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一现象学儒学的核心是“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的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的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的思想是现象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学的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学与儒学的会通。由此,张祥龙的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学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学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的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