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从价值维度来思考和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伦理学,常常被共通性话语或普遍性价值准则来标示,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然而,缺乏一种基于本土建构视角的环境伦理学往往难免与现实生活世界产生隔膜或疏离,一方面表现为理论范式的缺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实践效度的弱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实现应当以范式确立和强化效度为价值圭臬。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本土化 范式 效度 实践理性
  • 简介:宗教本土的过程实际上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之间通过某种妥协、让步而达到的一种新的合并和认同。世界宗教史一再告诉我们,外来宗教在其传播过程中必须进行自我调适,与本土文化形成交融互摄的关系从而得以传播。事实上,只有那些本色较为成功的宗教才得以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

  • 标签: 本土化 建构路径 伊斯兰教 外来宗教 美国 本土文化
  • 简介:多元文化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MCT)认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在本土过程中必须与本土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从而摆脱发源于西方白人主流文化的局限。传统的儒道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儒道文化在出世入世思想、空间时间存在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甚至是对立,但却没有影响二者结合对心理咨询的积极影响。儒道互补的人性观、人生目标、价值取向等内容对于心理咨询有积极意义,而将儒道文化引入中国心理咨询本土尚存在思辨性过强、集中于认知调整领域等问题。

  • 标签: 儒道互补 哲学内核 心理咨询本土化 MCT 理论咨询目标
  • 简介:本文通过对道元与日本曹洞宗的历史性考察,分析阐述了道元传禅的时代背景、道元教团与日本达磨宗的关系、道元之后曹洞宗的转型、道元教团与曹洞宗的差异等重要问题,批评了日本曹洞宗是中国曹洞宗的简单延续或中日曹洞宗的差异主要来自道元等常见误解,以此说明了教团的成立和发展与被奉为宗祖的思想大师之间不一定具有必然的密切联系,历史上关于宗祖以及传法谱系的诸多传说往往出自于后来者的有意修饰甚至杜撰.道元禅复制自中国,而日本曹洞宗则通过本土的转型成长为日本佛教最主要的宗派.

  • 标签: 道元 日本曹洞宗 达磨宗 兼修禅 教团史
  • 简介:天主教在中国的本土过程与其传播过程相始终,但清代禁教时期,在与西方传教会之间的联系纽带出现断裂的同时,中国天主教群体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得天主教本土的特征更为突出:中国天主教徒自立堂口,建立基层教会组织进行自立性传教;宗教活动设施乡土特征明显;宗教仪式充满神秘性;习教仪式民俗化色彩浓厚;传教士通过"造神"来维持信徒的崇拜;主动介入民众生活,关注民众现实需求,等等。

  • 标签: 禁教 天主教 本土化 传播方式
  • 简介:目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纠纷频发并呈恶性,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因此,要有效减缓或消除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必须构建医患互信。而医患互信的成功构建必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中国人"托人看病"或"关系就医"式的关系运作内蕴的"陌生关系熟悉"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医患互信的本土构建机制,经过适当的"创造性改造"之后,可以作为目前我国医患互信构建的有效的社会机制。

  • 标签: 医患紧张关系 医患信任危机 关系运作 陌生关系熟悉化 医患互信
  • 简介:1842年2月,鸦片战争的战火刚刚停息,美国荷兰归正教会雅裨理牧师搭乘一艘英国军舰抵达厦门,拉开了基督教在闽台地区宣教的序幕。随后归正教会、英国长老会、伦敦公会等一批又一批的传教士、医务人员陆续来到厦门鼓浪屿加入到宣教的队伍中,他们一边传播福音,一边开办医院、中小学校、护士学校、妇女学校、怜儿堂等慈善机构。

  • 标签: 本土化 圣诗 闽南 鸦片战争 闽台地区 医务人员
  • 简介: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与文化本土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的中国实践。

  • 标签: “世界文学观” “全球本土化” 文化战略
  • 简介: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材料显示,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形成是十七世纪罗马为了落实天主教远东本土政策和力排葡萄牙远东保教权而采取的一系列努力行动的结果。虽然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传教经费来源上与法国政府具有一定的资助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它首先是一个在组织上直属于罗马的传教团体(Association),而非宗教修会(Congregation),其主要目的是协助传信部建立远东土著教会,因此巴黎外方传教会入华对天主教中国本土过程曾经产生过推动作用。

  • 标签: 天主教 巴黎外方传教会 传教团体 天主教中国本土化
  • 简介:自1998年以来,屡屡听到中国基督教正在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的报导,对此笔者甚为关注,感触颇多。环顾当今之世界,人类社会已进入以“全球”为主体的新时代,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围绕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历史而又现实地回顾和反思一百多年来的神学思想,对于这个古老国家的年轻教会来说不仅已经成为攸关之重,甚至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不能不发了!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基督教 教会 现实 主体 人类社会
  • 简介:麦金太尔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深入研究,多元的文化背景、对伦理始终如一的追求使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形成了与其他英国新左翼思想家类似的本土属性,期间经历了走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研究、反思马克思主义直至远离的阶段性过程。麦金太尔马克思主义的本土研究过程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以伦理学研究作为最终主旨的目的性、与本国社会及社会主义实际进展的相关性和在一定程度上与英国新左翼运动整体发展保持的同步性。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本土化 人道主义 新左翼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公共行政本土是我国行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行政发展的公共行政理论创新过程。科学发展观对公共行政本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公共行政本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理论和方法体系,来推动行政发展和社会发展。

  • 标签: 公共行政 行政发展 本土化 科学发展观 方法论
  • 简介:中国穆斯林历来有举办圣纪活动的传统,大多在伊历3月份内择日举行隆重的圣纪活动。圣纪活动上,穆斯林多在清真寺内诵经祈祷、吟诵赞圣词,讲述先知穆圣生平事迹和道德情操,教诲穆斯林坚守正信、完善美德、服务社会。

  • 标签: 中国本土化 伊斯兰教 传统 纪实 摄制 穆斯林
  • 简介:将黔东南台江县施洞地区的苗族苗绣与银饰符号作为研究对象,对苗绣图案与银饰装饰元素所蕴涵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和民族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并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一方面有利于使室内设计风格的地域、民族和个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该地区银饰与苗绣的装饰图案进行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是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应用的一次创新.

  • 标签: 银饰 苗绣 图案 室内设计
  • 简介:《训女三字经》是马典(SophiaMartinLittle)创作的新加坡初期教会女学的华文启蒙教科书。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的体裁,适合华人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入了基督教教义和伦理教导。本文透过对《训女三字经》的文本考据和分析,旨在探求基督教传播过程中传教士中文作品的本色特征,笔者将从本土的伦理教导,人本位的教义诠释以及民俗化的传播手法等三方面进行研究。

  • 标签: 《训女三字经》 马典 本土化 人本位 民俗化
  • 简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范式,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遵循“逻辑起点一逻辑中介一逻辑终点”这样的理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逻辑范式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这三个维度的内在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逻辑范式结构,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范式 有机统一
  • 简介: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多次嬗变,从发展客体论经济发展主体论、主—客钵相关论转向全球多极主体交往论,展开了一个复杂变化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发展观全球转向的清晰轨迹。本文认为,二战以来国外发展理论的全球转向在分析范式上表现为发展观的全球转向和思维方式上的全球主义转向新全球主义。发展理论的全球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 标签: 发展理论 全球化转向 范式 现代化理论 依附论 世界体系论
  • 简介:采用3×2×3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三种线索一靶子呈现时间间隔条件下,中央线索对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周方框旋转同时或旋转停止后中央线索化时,出现了“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效应,但在外周方框旋转之前中央线索化时,“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效应却消失了。这说明中央线索对动态范式中的“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空间位置抑制动态更新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 标签: 动态范式 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 空间位置抑制动态更新
  • 简介:<正>在严肃的、批评性的知识活动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开始",也不存在没有间断的连续性。观念的历史如此珍爱无穷无尽的传统的展现;阿尔都塞学派则偏爱把思想打断成为"错误的"部分和"正确的"部分的"认识论断裂"这种绝对主义;它们两者都不

  • 标签: 文化研究 结构主义 意识形态 威廉斯 文化主义 阿尔都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