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奋勇前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南海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青团的高度重视,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青年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揭示了共青团工作发展中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为新时代的共青团工作进一步提供了根本遵循。
简介:2015年是中国青年报社新一届党组五年发展规划实施和全媒体转型的第一年。新一届党组的使命是,坚决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团中央机关报功能作用,紧紧围绕“青年关注、关注青年”“改革创新、深化服务”,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推动全媒体融合转型,把握传媒发展方向规律;坚决加强管理服务,弘扬正风正气;坚决深化经营工作,改善职工待遇。
简介:2014年,中国青年报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团中央机关报的作用,办报质量、公信力、影响力显著增强。报社整体效益、经营素质明显提升,经营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加强党建,强化管理,发扬优良传统,保持了报社的团结和稳定。
简介:6月8日,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梁长春率部分编辑、记者以及中国传媒大学2009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代表来武警学院参观采访。学院政治部主任吴松荣、副主任张立勋等会见了梁副总编一行。
简介: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从1995年1月创刊,以社会上不被关注的冷点切入,作深度调查报道。2004年6月开始,"冰点"栏目扩展为四个版面的周刊,分别为"冰点特稿"、"冰点周刊"、"冰点探索"和"冰点人物",批评报道较多出现在"特稿"和"周刊"栏目中。广义上的"冰点"栏目内容文本包括了整个"冰点"周刊的所有文本,狭义的文本只包括编辑记者实际采写的新闻作品。
简介: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在“冰点新闻”版上推出一个全新的评论专栏——“冰点时评”,每周见报三次,体现了高频率、时效性的原则,保持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映能力。在定位上,中青报把栏目确定为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文章的标准、低限是合国情、有道理的判断,高限是融贯民主和法律精神。在创办初期,《冰点时评》的评论涉及面很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栏目的发展,
简介:促进教育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办教育的办学者能否取得“合理回报”只是问题的末节,怎样创造条件促进民办教育的更好发展才是根本。
简介:我认识黎群同志,还在1949年上海刚解放不久。我在上海创办新中国第一张以青年为读者对象的《青年报》。有一天,报社来了一位年轻、英俊、潇洒的客人,他就是张黎群。他是看望当时调到《青年报》工作的爱人的。后来我才知道,这位看来十分年轻,与我们当时在《青年报》工作的二十来岁的同志们年龄相仿的人,原已是有丰富经验的老革命。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年轻的老革命后来竟成了我的领导和同事。
简介:因为父母逼婚,在澳大利亚的“鹏”不愿回家过年了,但他的影响力从大洋洲出发,向东跨越太平洋,向西穿过印度洋,引发成千上万适婚年龄华人青年的讨论。网上无数的青年称:“我就是鹏!”年前,一个名叫“鹏”的男青年火了。他没唱过人人耳熟的流行歌曲,也说不上有什么传奇故事。他甚至连个完整的名字都没有。但他的影响力从大洋洲出发,向东跨越太平洋,向西穿过印度洋,引发成千上万适婚年龄华人青年的讨论。网上无数的青年称:“我就是鹏!”
简介:
简介:日前.全国政协委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晓在全国两会上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披露了一组颇为无奈的数字:他所在的学校每年需要招收医学类、护理类养老专业学生6~7个班.一个班有45人的名额,但近两年只能招到两个班.加一起不到100人.
简介:“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让不同类型的人才发挥不同的效用。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就是需要熟练程序设计和设备操作的人,需要上手快、具有超强动手能力和踏实肯干的人.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大量一线操作设备的经验和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非常适合这个岗位。”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副主任洪亮解释清华大学向这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张开双臂的原因。
简介: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于7月15日发布。报告以第三方的视角,客观评价了高等职业教育一年来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简介:10月19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的相关报道。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一版左下角有一个公告:识图读报。读者关注“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进行相关操作后就可以观看开幕会视频。视频是大会直播回放。
简介:“特别报道”版的特点就是要在快速反应与深度发掘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这一特点主要通过“由头新闻十主打新闻+相关稿件”的组合模式来实现。
简介: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了。中国青年报社的十九大全媒体报道也在收获来自上上下下的掌声中结束。本报报道6次受到中宣部领导表扬,其中两次书面表扬,最近一期中宣部新闻阅评对本报十九大新媒体报道创新给予充分肯定。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在10月23日的协调会上说,我一直强调到青年中去,到青年学生中去,到青年知识分子中去,《中国青年报》做得好,非常关注青年。
简介:进入自媒体时代后,医患关系报道的信息源扩大,网络舆情对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形成了新一次的冲击。传统媒体在传播模式的迅速变化下,需要寻找到自己的媒介定位,这也包括如何拿捏对当下医患关系的报道框架。本文以2013年的《中国青年报》为例,探究传统媒体对于医患关系报道的主体框架、消息来源及报道传播模式,从而帮助传统媒介更好地搭建医患和谐交流的平台。
简介:当下,中国的各大报纸都非常注重采用以深度报道为代表的对新闻进行深度开发的运作方式。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对报纸深度报道的生产也发挥着超越技术意义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报纸的采编人员从网络上获取新闻线索、了解报道效果已成日常工作惯例。另一方面,网络
简介:真相不足,需要通过报告文学来弥补张志安(以下简称“张”):记者和作家两个身份,您会把哪一个放在前面?为什么?卢跃刚“。(以下简称“卢”):记者。就传播信息以及表达自己的价值、理念而言,当然是记者在前,虽然记者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当作家和我的经历有关。
简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2年至2011年十年期间《中国青年报》上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内容的39个文本进行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对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关注点集中在对教育革新的促进和高考加分两方面。同时,对于大赛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方面,《中国青年报》持赞扬、乐观态度;而对于大赛促使获奖者所持有的保送资格、加分资格方面,《中国青年报》又持有否定、怀疑的态度。
《中国青年报》系列评论文章
中国青年报社2015年概况
中国青年报社2014年概况
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来院参访
中国青年报“冰点”批评报道的特色
《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的选编特色
中国青年报:道德理想不能超越理性现实
我和张黎群办《中国青年报》遭难记
再逼婚我就不回家了摘自《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刊文说——公权机关应增强私权意识
中国青年报 委员建议:推行免费教育政策扶持养老专业发展
中国青年报 职校生上清华讲台是教学传统的延续
中国青年报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收入增长“跑赢”通胀
媒介相融,报已非报——中国青年报全媒体融合转型的探索
在“新”与“探”之间寻求平衡——浅析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版
守正创新 特色鲜明——中国青年报社十九大全媒体报道回顾
边缘的行走:传统媒体医患关系报道——以2013年《中国青年报》为例
网络时代的纸媒深度报道——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为例
有悲悯之心,但以专业为标准——《中国青年报》“冰点”原副主编卢跃刚访谈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媒介形象分析——以《中国青年报》的纸媒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