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书证是词典的组成部分,是词典的血肉。尽管辞书编纂中是先立词目,然后解释词义,最后才引用书证,但实际操作中都是先搜集整理书证,再定出词目,然后释义。所以书证的搜集是否丰富,整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词典的质量。《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语文词典,本着"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方针编纂的,全面阐述了所收词语的历史演变情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该词典词条浩繁,书证数量巨大,有200多万条,所以疏漏在所难免,尤其是在书证渊源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笔者下面就针对《汉语大词典》所引较晚的一些书证进行讨论,摘录一些早于词典所引的书证,以备编者和读者参考。一、[一再]②一次又一次;屡次。《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1—26)案:《史记·淮南王传》已有"一再",原文为:"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乃召与戏。被一再辞让,误中太子。"
简介:<正>在上海市委的关怀下,在我院党委的领导和《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的大力支持下,我院《汉语大词典》编写组业已成立。《汉语大词典》是我国最大的、完全新编的、属于提高性质的大型语文词典,是我国文教建设中的一项重点科研项目。其规模将超过《辞海》(1979年新版合订本)三至四倍。初步估计,这部词典的词目总数约为三十万条以上,总字数约为五千万字。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初稿,争取在一九八五年正式出版。这部词典的编纂工作由国家出版局、教育部直接领导,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五省一市协作进行,罗竹风任主编。编纂《汉语大词典》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需要迅速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许多友好国家亟需我们提供完备的汉语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