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汉语中有一部分象声词,或者描写物体的声响,或者描写动物的鸣叫,或者描写人的感叹;也有的不一定是声音,而是动作的一种声势。这些词本来都用汉字表示。现住我感觉汉字不能很好地担负这个任务,使用汉字描写当中是有问题的。第一:有些象声词是有音无字的,这些声音超出通话语音四百个基本音节之外,——甚至正像某个声母的本音,描写时不必使用韵母,或是正像某个鼻音韵尾,描写时不必再要声母或者要声音。若是勉强找一个近似的汉字代替,终究不像,比如用“嘘”描写打口哨,用“晤”描写应诺,一般人若不加以体会,照字面读去,便与真实的声音距离很远。第二,用字沒有一定,比方“(口克)嚓”与“喀(口叉)”,“呼啦”与“忽拉”
简介:校讀《南詞叙録》,發現尚有三點可以再作申述。第一,徐渭所言的'南九宫'與蔣孝《南九宫十三調詞譜》的體例有相應之處,但徐渭所見'南九宫'未署作者,故周維培推估其是書坊圖利爲删去蔣序而刊行的另一種'南九宫曲譜',可聊備一説。第二,徐渭將《香囊記》比作終非本色的雷大使之舞,源自陳師道的《後山詩話》,韓詩、蘇詞勇於'文體跨界',但不符合唐詩宋詞的本色之美,其道理如同宋代教坊中人雷大使的舞技再高,終究'色'不如女;明正德年間,《香囊記》運用麗藻繁典的時文筆法,在徐渭看來,自然不是宋元南戲的本色出演,因此以雷大使之舞譬况《香囊記》。第三,有兩條音韻信息,可作討論:其一反映明代方言的部分語音已歸併不分,然腔調劇種使用的戲曲語言,應當先行'正音',纔能確保傳播更加廣遠;其二,徐渭解釋了'薄暮'的音義,應讀作'磨'上聲,意指妓女的假母——'鴇母',在曲中或寫作'博磨''薄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