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后盂唇关节折叠缝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后半脱位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缝合锚技术行关节镜下后盂唇关节折叠缝合治疗16例肩关节复发性后半脱位患者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18~37岁,平均22岁;11例为后盂唇全层撕裂(其中2例合并上盂唇自前向后的撕脱,7例合并后关节松弛),5例为后盂唇部分撕裂(均合并后关节松弛)。术后肩关节外展30°使用支具固定6周,防止肩关节内旋;术后2~3个月全范围主、被动活动,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运动。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ASES)评分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最终结果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使用ASES评分中的不稳定评分评价肩关节稳定性。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个月(范围,12~36个月)。ASES肩关节不稳定评分由术前(7.6±1.6)分降低到术后12个月(2.0±1.2)分;ASES评分由术前的(45.9±9.8)分提高到(85.8±6.1)分,其中疼痛评分由术前的(18.9±5.4)分提高到(40.9±4.2)分,生活功能评分由术前的(27.0±7.8)分提高到(44.9±3.4)分;UCLA评分由术前的(16.1±4.5)分提高到(31.9±2.6)分;以上各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62、39.937、22.063、17.875、15.813,均P<0.001)。术后12个月,1例患者拳击运动时有疼痛,所有患者肩关节无力感及不稳症状明显好转,无一例出现不稳复发;MRI示缝合的后盂唇撕裂愈合。结论关节镜下后盂唇关节折叠缝合能修复盂唇损伤、恢复后关节紧张,折叠缝合形成的盂唇关节复合体增加肩胛盂的后阻挡作用,能够有效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后半脱位,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 标签: 肩关节 肩脱位 关节镜检查 缝合锚 关节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断裂修复重建和非修复重建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 50例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断裂的手术患者, 25例进行了三角韧带修复重建, 25例没有进行三角韧带修复重建,总结两组病例的疗效差异;结果:根据 AOFAS踝关节 -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其中三角韧带修复重建组平均评分为 87.5分( 77-98分),优良率为 100%,三角韧带非修复重建组平均评分为 79.0分( 67-96分),优良率为 76%。 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断裂修复重建和非修复重建在短期临床疗效上具有差异性。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断裂 修复重建 非修复重建 短期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锚钉位置及角度对关节镜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于2018年1月至12月因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在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严重骨缺损、翻修等其他损伤。使用术后肩关节CT测量锚钉位置及插入角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分)及Rowe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关节疼痛程度、稳定性、活动度及功能进行综合评价。不同锚钉位置及角度与VAS评分及Rowe评分的关系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在85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的所有锚钉均在肩胛盂关节面上,28例患者的锚钉部分在肩胛盂关节面上,部分在肩胛盂边缘。两组的比较中,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29,P>0.05);所有锚钉均在肩胛盂关节面上的患者Rowe评分较高(t=-4.072,P<0.05)。通过术后Rowe评定分级对锚钉打入角度的反向比较中,2点、3点、4点和5点钟4个位点对应锚钉角度之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0.312、0.885、0.775、0.934,均为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缝合锚钉在合理插入角度范围内固定于肩胛盂边缘稍内侧的关节面上可以使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患者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而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关节镜 肩关节 脱位
  • 简介:摘要随着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及术后假体生存期不断延长,各种原因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固定失败翻修病例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失败者接受翻修时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其中慢性骨盆不连续是髋臼翻修中最复杂、最严重的骨缺损,也是髋臼翻修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难题。髋臼残余骨量、髋臼骨床成骨能力、骨盆不连续的愈合是决定治疗成功的三大要素。对慢性骨盆不连续患者进行精确的术前评估和计划,根据不同的骨缺损特点选择同种异体骨植骨结合非骨水泥半球形臼杯、髋臼植骨结合防内突髋臼重建杯、半球形非骨水泥臼杯结合多孔金属垫块、Cup-cage技术、定制型三翼髋臼假体重建技术或骨盆牵引结合多孔钽金属杯重建等技术,是目前骨盆不连续重建的常用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应用于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7月 78例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 3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统计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干预前后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膝关节畸形、 Lysholm、 VAS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对照组患者,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后膝关节畸形、 Lysholm、 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显著较优,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对照组患者,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 76.92%,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 94.8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提升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并改善了患者的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关节镜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3D技术进行术前预构,采用上臂外侧骨皮瓣游离移植联合自体残留掌骨基底关节块带蒂移位修复累及掌指关节的手部复杂缺损、重建患手掌指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外科收治7例手部复合组织缺损并累及掌指关节近端半关节缺损的病例,常规术前应用3D技术,在电脑上用3D软件模拟手术,并打印患手实体模型,根据掌骨基底关节面倒置移位后掌骨缺损大小,对拟用上臂骨皮瓣的骨量和形态进行预构。术中按拟定设计方案,利用残留掌骨基底关节面,带蒂转位至掌指关节缺损处,修复关节重建掌指关节;同时切取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掌骨骨骼及手背软组织缺损。术后所有病例进行早期系统康复锻炼,定期观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1~4年,移植骨皮瓣存活良好,骨折一期愈合,患手伸屈活动功能及握力恢复满意,皮瓣痛、触觉恢复。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显示结果:优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85.7%。上臂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患者对患手的功能和外观非常满意,并返回到日常工作岗位。结论应用3D技术进行术前预构,利用上臂外侧骨皮瓣游离移植联合残留带蒂掌骨关节面移位可精准、同期重建掌指关节功能并修复骨骼皮肤缺损,患手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为外伤性累及掌指关节的复合组织缺损的手功能重建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打印,三维 外科皮瓣 掌指关节 骨移植 组织移植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结果。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13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40.0±15.6)岁。应用缝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复位固定肩锁关节。术后应用三维CT评估喙突上缝合锚钉的位置情况;通过肩关节正位片评估肩锁关节复位保持情况,并测量喙锁间距;记录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Constant-Merly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术后肩关节前屈上举平均为171.5°,体侧外旋为70.8°,体侧内旋为T8。VAS评分为(0.3±0.6)分,Constant-Merly评分为92.4分。术后术侧的喙锁间距平均为(8.9±3.0)mm,健侧的喙锁间距平均为(7.7±1.7)mm,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26枚锚钉中有23枚位置良好,1枚锚钉刺穿了喙突的下表面,2枚锚钉位置偏向内侧。1例患者肩锁关节复位完全丢失,1例患者肩锁关节复位部分丢失,其Constant-Merly评分分别为74分和84分。结论通过在喙突基底部准确地置入缝合锚钉,可以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恢复肩锁关节的垂直和水平稳定性。该技术创伤小,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结果。

  • 标签: 肩锁关节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缝合锚钉 喙锁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髋关节周围神经阻滞(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block, PNGB)在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前住院期间早期镇痛效果,为髋关节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镇痛优化提供依据。方法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例):PNGB组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神经阻滞前(T0)的静息VAS评分,神经阻滞后10 min (T1)、神经阻滞后20 min (T2)、神经阻滞后30 min (T3)和神经阻滞后24 h (T4)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T1~T4时被动屈髋角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1~T4时静息VAS评分低于T0 (P<0.05);与FICB组比较,PNGB组在T1~T4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降低(P<0.05),T1~T3时被动屈髋角度增加(P<0.05)。结论PNGB可以快速减轻髋关节骨折患者早期动态疼痛,优化镇痛模式。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关节囊 神经阻滞 髂筋膜间隙阻滞 术前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enry入路前关节横切松解下移选择性后关节纵切桡骨头套入改良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方法2013年2月至2019年12月,采取肘关节后入路尺骨截骨矫形内固定、Henry入路前关节横切松解下移选择性后关节纵切桡骨头套入的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岁3个月至13岁5个月,平均8岁4个月,BadoⅠ型20例,Bado Ⅲ型9例,手术距离骨折发生时间3~48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时间小于24个月组患儿21例,大于24个月组患儿8例,术后随访4~27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按照Mackay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9例患儿术中予以尺骨截骨成角延长钢板内固定序贯肘关节前上方关节横切松解下移卡压环状韧带后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稳定性测试,8例患儿屈肘关节时出现桡骨头前方脱位,其中受伤时间小于24个月的患儿1例,大于24个月的患儿7例,采取选择性后关节纵行切开松解环状韧带修复后桡骨头恢复稳定性。所有患儿术后未出现关节活动疼痛症状,无桡神经深支损伤症状。患肢的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进,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前平均的90.17°提高到术后的121.10°,前臂旋转活动度术前平均91.21°增加至121.55°。按照Macky标准优良率达100%,其中19例为优,10例良好。拍摄X线片随访观察:肱桡关节关系对应良好,尺骨截骨断端愈合满意,无骨不愈合、异位骨化、内固定松动脱出、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结论肘关节Henry入路前关节横切松解下移选择性后关节纵切桡骨头套入方法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其环状韧带再利用、操作创伤小、降低术后桡骨头再脱位风险等优点,是一种值得临床探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Monteggia骨折 Henry入路 韧带修复 关节囊松解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重建围手术期护理中所发挥的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7 年 5 月 ~2019 年 6 月诊治的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70 例作为护理对象,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 35 例和对照组 35 例,观察组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和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患者恢复总有效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数据对比有意义;观察组住院时间短, P<0.05 。 结论: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可提升膝关节稳定性,在围手术期开展综合护理干预能提升疾病康复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应用。

  • 标签: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重建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周神经阻滞(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block, PNGB)是一种全新的神经阻滞方法。目前PNGB已被应用于髋关节及下肢的麻醉与镇痛。作者检索了大量关于PNGB技术的文献资料,介绍了PNGB技术的起源、神经解剖学基础、超声引导下PNGB技术、PNGB在临床中的应用及PNGB对比传统下肢神经阻滞技术的优缺点。PNGB由于阻滞神经全面、操作简单、不影响患者的肌力和康复时间,因此具有广阔的临床发展空间。然而,PNGB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阻滞技术却很少被我们了解。文章将从以上内容对PNGB进行综述。

  • 标签: 髋关节 关节囊周神经阻滞 镇痛 区域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型猪多间室骨关节炎(OA)模型的制备并分析其特征。方法18个月龄健康雌性巴马小型猪6只,购自北京市实创世纪小型猪养殖基地。右后肢(RH)实施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髌骨脱位术制备多间室OA模型,为实验组。左后肢(LH)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术后3个月安乐处死猪,收集LH和RH。离体状态下用X线、CT三维重建、磁共振成像(MRI)方法检查各组膝关节的影像学变化,并采用Kellgren-Lawrenc、全器官磁共振成像(WORM)评分系统评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X线显示实验组膝关节有少量骨赘形成,偶见狭窄。Kellgren-Lawrence评分显示,对照组0级(n=3),Ⅰ级(n=3);实验组Ⅰ级(n=2),Ⅱ级(n=3),Ⅲ级(n=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00,P>0.05)。CT三维重建结果显示实验组膝关节面整体粗糙,尤其髌股关节面毛糙。MRI压脂序列像显示实验组膝关节软骨连续性较差。WORM评分显示,实验组滑车内侧关节面(M=2.25,Q1=2.00,Q3=3.25)、内侧髁关节面(M=2.00,Q1=2.00,Q3=2.25)、内侧平台关节面(M=1.50,Q1=1.00,Q3=2.00)、滑车外侧关节面(M=2.25,Q1=1.75,Q3=2.63)、外侧平台关节面(M=1.00,Q1=1.00,Q3=1.63)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值测量显示,实验组滑车内侧关节面(63.94±5.67,t=8.589)、内侧髁关节面(58.02±7.53,t=5.108)、内侧平台关节面(55.82±5.78,t=6.114)、滑车外侧关节面(56.76±8.30,t=7.288)、外侧髁关节面(54.76±3.64,t=25.650)较对照组T2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髌骨脱位术可以制备多间室OA模型并明确其影像学特征;MRI对早期OA的评估可能更加敏感、准确。

  • 标签: 骨关节炎 前交叉韧带重建 髌骨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dams-Berger法韧带重建治疗慢性桡尺远侧关节不稳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我们采用Adams-Berger法韧带重建治疗慢性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患者11例。术中于桡骨远端尺背侧钻孔,将切取的掌长肌腱穿过桡骨隧道;并在尺骨颈和茎突隐窝之间钻孔,将肌腱两个断端经尺骨隧道引至尺骨颈处,前臂置于中立位,克氏针固定,抽紧缝合掌长肌腱。结果术后所有切口Ⅰ期愈合。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均缓解,并恢复工作。采用改良Mayo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3例。VAS评分由术前的(4.5±1.2)分改善至术后的(0.4±0.6)分。结论Adams-Berger法韧带重建治疗慢性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 标签: 韧带,关节 治疗结果 桡尺远侧关节 不稳定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腓骨长肌腱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中的运用及自体腓骨长肌腱在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护理体会。方法 对 18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同侧 3股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对侧 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情况,做好术后监护,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训练及出院指导。结果 本组病例均完整取出腓骨长肌腱,修整后腱长 30.1±2.3cm,折成 3股编织成肌腱移植物平均直径 10.2mm。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 13~ 3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腓骨长肌腱性部分长且光滑,直径粗,折成 3股后适合于重建后交叉韧带,切取腓骨长肌后对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关节镜 腓骨长肌腱 腘绳肌腱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疼痛可能会导致患者功能锻炼延迟、住院时间延长、影响预后恢复等负面结果。临床上多用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 FNB)提供膝关节前内侧镇痛,而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 ACB)与FNB镇痛效果相似,且可以保留股四头肌的肌力,正逐渐取代FNB。膝关节后方的镇痛可由近年来新提出的腘动脉与膝关节间隙浸润(infiltration of the interspace between popliteal artery and the capsule of posterior knee, IPACK)提供,该技术不影响胫神经和腓神经的运动分支,不降低膝关节以下的肌力,有利于术后镇痛、促进早期功能锻炼与恢复、降低术后黏连,缩短住院时间。目前,国内对于IPACK的研究鲜有报道,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就IPACK的作用机制、实施方法、与其他神经阻滞相复合的临床效果开展综述,以期为TKA的良好镇痛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 标签: 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浸润 收肌管阻滞 全膝关节置换术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 就骨关节损伤患者以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入患者为 40例,于本院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12月所接诊,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展开螺旋 CT三维重建检查以及常规 X线检查,分析诊断效果。结果 结合对比可以发现,与 X线诊断技术相比,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准确率更高,且影像更为清晰,可促使患者尽快得到确诊。结论 针对骨关节损伤患者按照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能够得到较为清晰的影像,提升临床诊断效率。

  • 标签: 螺旋 CT三维重建 骨关节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对关节面造成累及的复杂骨折实施治疗过程中实施三维CT重建技术所呈现出的指导效果。方法:分析病例选择于2018.5~2019.5时间段就诊于我院的复杂骨折患者30例,所有病例骨折均对关节面造成累及,对所选病例开展CT常规检查、X线检查、三维CT重建检查,以此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对其指导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利用三维CT重建对治疗方案进行辅助,发现髋臼骨折6例患者中实施手术治疗的例数为5例,胫骨平台骨折11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例,Pilo骨折6例患者中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5例,而跟骨骨折4例患者中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2例,而肱骨骨折3例患者中实施手术治疗患者2例,对患者实施大约1年的随访,发现30例患者骨折愈合均较好,获得96.67%

  • 标签: 复杂骨折 关节面 累及 三维CT重建 手术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3D打印技术对拇指再造中辅助重建骨与关节的效果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拇指缺损并接受了3D打印技术辅助下的拇甲皮瓣联合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手术的患者共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其住院及手术期间的资料进行分析。首先收集患者的双上肢及供足CT数据,借助外科手术模拟器软件分析健侧拇指应用到患侧拇指后需要生成的再造拇指骨关节三维图像。分析供足拇趾与第二足趾需要切割的数据,同时根据供足拇趾和第二足趾切割后的缺损情况选择旋髂浅动脉皮瓣进行重建。通过应用3D打印技术讲稿再造拇指和供足聚乳酸模型打印出来,根据模型在供足上设计以第一跖背动静脉作为根蒂,选择拇甲皮瓣联合第二足跖骨关节进行拇指再造术,同时借助足背神经以及拇趾趾底神经来重建感觉。结果:8例手术后再造拇指全部存活,有1例出现了供皮边缘坏死,经过换药后痊愈。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再造拇指的功能恢复良好,感觉功能恢复良好。按照国际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外观及功能的评估可以评价为:优7例,良1例。结论:通过拇甲皮瓣联合第二足趾骨关节进行拇指再造,首先可以借助3D打印技术将受指模型大型出来,通过模型指导进行供足皮瓣切割以及神经功能供应,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并且为手术设计提供准确化的方案,显著提升手术的满意率和成功率,减少对供足的损伤,因此在临床可以进行推广。

  • 标签: 3D打印技术 拇指再造 骨和关节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40例/组)。对照组接受运动功能训练和股四头肌内侧头、胫前肌处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于每次功能训练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前实施。术后4、8、12周评估两组患者的患肢膝关节主动屈伸关节活动度(AROM)范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双侧腿围,术后半年随访患者的患肢膝关节屈曲AROM,并以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肢功能状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屈曲AROM、VAS评分和双侧腿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治疗组患膝疼痛VAS低于对照组(Z=-2.68,P<0.05;Z=-4.53,P<0.01;Z=-3.84,P<0.01);治疗4周、治疗8周两组膝关节AROM范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0.92,均为P>0.05),治疗12周、术后6月治疗组膝关节AROM范围大于对照组(t=-3.72、-4.42,均为P<0.01);治疗4周、8周、12周治疗组腿围差低于对照组(t=3.68、7.14、9.70,均为P<0.01)。术后6个月时治疗组Lysholm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0,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和肢体功能改善等具有治疗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医学,中国传统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保残与否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对膝关节术后运动学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指导临床治疗及选择更优康复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所收治50例行ACL重建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保留ACL胫骨残端分为保残组(25例)与非保残组(25例),以及健康受试者(25例)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年龄≤5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术侧或健侧膝关节无活动受限;无神经系统疾病;不伴同侧膝其他韧带损伤,对侧膝关节亦无损伤;留存术后1年完整资料。排除标准:年龄>55岁;BMI>30 kg/m2;术侧或健侧膝关节活动受限;伴有膝关节其他韧带损伤或对侧膝关节存在损伤;存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资料不完全而无法统计者。采用三维膝关节动态功能分析系统(Opti_Knee)计算膝关节6自由度数据及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并分析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本体感觉(位置觉和运动觉)数据,以及胫骨隧道内口(术前为ACL足迹)中心至外侧半月板前角韧带足迹前后向及内外向距离偏差,其中,各组6自由度统计学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各组基本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及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各组运动功能评分、主观评分、本体感觉数据、中心距偏差均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保残组术后3个月内外旋、屈伸范围、术后6个月内外旋范围低于对照组(t=-2.365,P<0.05;t=-3.123,P<0.01;t=-2.419,P<0.05);非保残组术后3个月内外翻、内外旋、屈伸、上下位移、内外位移范围、术后6个月内外旋、屈伸范围低于对照组(F =9.554,P<0.05;t=-5.067,P<0.01;t=-5.119,P<0.01;t=-2.655,P<0.05;t=-2.863,P<0.01;t=-3.516,P<0.01;t=-4.100,P<0.01),术后6月前后位移范围大于对照组(t=2.464,P<0.05),术后12月内外旋范围小于对照组(t=-3.076,P<0.01)。非保残组术后3月内外旋、屈伸角范围、术后6月屈伸角范围低于保残组(t=2.512,P<0.05;t=2.428,P<0.05;t=2.267,P<0.05)。保残组术后3月术侧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272,P<0.05)。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Lysholm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4.706、P<0.01;t=2.106,P<0.05),保残组术后3月IKDC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987,P<0.01),保残组中心内外向距偏差小于非保残组(t=-2.600,P<0.05),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60°位置觉小于非保残组(t=-2.063,P<0.05;t=-2.147,P<0.05)。结论保残重建ACL患者较非保残者在运动学特征上更接近于正常人,而且在术后前中期恢复更优于非保残者。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膝关节 步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