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数字技术辅助修复下颌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下颌术后产生第二下颌角伴下颌边缘不流畅或双侧不对称患者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18~40岁。通过CT行全头颅扫描,应用Mimics 13.0软件建立颅骨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线,根据设计线进行二次截,并于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下颌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修复前、设计后及术后6个月时下颌角角度,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侧对称性及设计结果与最终结果的相符程度,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15 d出现血肿,经口腔换药清洁、引流、加压包扎,术后2周B超下观察血肿已吸收,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及颏突意外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39例患者的下颌角角度由术前左侧118.12°±18.08°、右侧114.60°± 16.01°改善至左侧121.28°±6.96°、右侧121.32°±5.88°,术前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4,P=0.045),术后6个月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4,P=0.529)。比较各例设计后下颌角角度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实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601),且患者均对第二下颌角及面型改善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数字技术辅助修复下颌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既可避免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及颏神经,亦可有效改善患者面型。

  • 标签: 下颌角截骨 数字化设计 修复外科 定量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导航辅助下颌修复重建下颌三维形态变化量及下颌缺损位置和注册配准方法对修复重建精确性的影响。方法2011年8月至2019年10月,纳入导航辅助下颌修复重建共41例,在术前、术后CT三维图像上选取未受病变破坏的特定解剖标志点,统计分析导航辅助下颌修复重建三维形态变化量。根据下颌重建侧与非重建侧、缺损是否包括髁突以及注册配准的方法进行分组,对比下颌术前、术后三维形态变化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为统计学方法,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下颌三维形态变化量平均值范围为1.710~4.977 mm。当下颌缺损涉及髁突时,三维形态变化量(1.671~5.587) mm大于缺损未涉及髁突时的变化量(1.346~4.358) mm,其中下颌角宽度、髁突内侧距离及髁突外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辅助下颌修复重建中,标志点注册组在髁突内侧宽度与非重建侧下颌长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组(P<0.05),其余下颌三维形态变化指标两种注册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航技术辅助下的下颌修复重建,能较为精确的实现下颌三维形态的恢复。当下颌缺损涉及髁突位置时,会明显降低下颌修复重建精确性,标志点注册在下颌髁突位置修复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

  • 标签: 导航技术 下颌骨修复重建 三维形态变化 注册方法 精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涉及下颌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实施下颌边缘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90例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研究组予以下颌边缘性切除术,对照组行下颌骨节段切除术,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临床医生完成相关操作。记录两组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手术情况、远期效果、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与病灶间距、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于术后5年随访成功率均为100.00%,研究组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71.11%、复发率为22.22%、转移率为6.67%,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3.33%、20.00%、6.67%,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WHOQOL-100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随访结束时研究组WHOQOL-100量表评分较之前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下颌边缘性切除术治疗涉及下颌的OSCC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其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口腔鳞癌 下颌骨 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下颌定位导板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单侧下颌缺损中定位髁突位置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应用下颌定位导板进行下颌骨节段性截后腓骨游离移植修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2~65岁。下颌成釉细胞瘤4例,下颌中央性癌2例,下颌牙龈鳞癌4例;Brown Ⅰ类缺损7例,Brown Ⅱ类缺损3例。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方案,3D打印数字导板,术中应用数字导板精确重建下颌,术后评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评估残余下颌位置与手术设计中对应位置的偏差情况,并通过锥形束CT对比手术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来评估髁突位置变化。结果手术导板在术中均能顺利就位,腓骨瓣均存活,手术时间(482.56±59.83)min。1例患者术后即出现轻度张口受限,张口度2.5 cm,其余患者未出现钛板外露、术创感染、颞下颌关节区疼痛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面容对称,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图像融合显示术后残余下颌位置与术前对应位置相比平均偏差为(-0.69 ± 2.28)mm。锥形束CT结果显示,术后双侧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髁突位置较术前无明显改变。结论下颌定位导板辅助游离腓骨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有效定位残余下颌及髁突位置。

  • 标签: 下颌损伤 重建外科手术 下颌骨缺损 定位导板 下颌骨修复重建 腓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探讨青少年不同垂直面型上下颌皮质厚度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针对上下颌前后临床常用微型种植体植入位置,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6 mm范围内皮质厚度和CT值。分析不同面型间皮质厚度和密度间差异。结果除下颌后部皮质厚度在不同垂直面型间无显著区别外,均表现为高角患者皮质厚度和密度显著低于均角及低角患者。结论青少年高角患者上下颌前部皮质厚度较低,上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低,低角患者下颌后部皮质骨密度较大,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 标签: 皮质骨厚度 皮质骨密度 不同垂直骨面型 CB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手术导航机器人系统辅助下颌的精确性及稳定性。方法选择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的下颌角肥大患者1例,女性,27岁,应用三维打印技术,根据其头颅CT扫描数据制作5个同样的下颌模型。搭建下颌导航机器人系统,将头颅三维数据导入FaceGraph软件形成虚拟三维图像,并按照"理想截线"的标准预设截线;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模型局部表面特征,将其与虚拟三维图像进行配准;机械臂通过信号传输连线将臂间关节角度值传输至主机,在对机械臂空间建模的基础上,运算得出机械臂末端的实时位置信息,经过以上步骤,将虚拟空间、现实空间的坐标以及机械臂的相对位置进行统一。在导航系统的辅助下,由术者操作末端机械臂分别在5个下颌模型上完成截手术。采用SPSS 20.0软件,对5个模型的总体40个偏差数值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模型实际截线与软件中预设截线的偏差情况,并对5个模型各自的偏差数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不同模型间的偏差有无差异。结果在对下颌模型进行模拟截的实验过程中,机器人末端铣刀运行平稳,能够根据实验前设定的截线行走;在预先设定的位置计算实际截线与预设截线的总体偏差值为(0.92±0.43) mm(95%CI:0.78~1.05 mm),对5个模型截后的偏差值进行方差分析,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0,P>0.05)。结论在术者控制下,导航机器人系统能够按照预设的截线精确、稳定地对下颌模型进行截

  • 标签: 空间导航 模型 下颌骨 截骨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下颌骨折术后口腔护理方法的选择及比较。方法 收集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我院收治的行下颌骨折术的患者 5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 n=25)采用常规的口腔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 n=25)采用个性的口腔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疼痛程度以及愈合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 36.00%,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 8.00%。观察组患者的愈合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即感染率越低愈合效果越好,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对下颌骨折术后的患者采用个性的口腔护理方法,可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患者术后的愈合程度极高,值得临床的进一步借鉴和发展。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常规口腔护理方法 个性化口腔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临界下颌缺损块状移植愈合的影响。方法4只比格犬,于每侧下颌建立4个标准临界缺损。利用半口对照设计将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珊瑚块(nHA/coral)和复合VEGF的nHA/coral植于缺损中,VEGF/nHA/coral组为实验组,nHA/coral组为对照组。3、8周后处死动物,通过Masson和vWF免疫组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和组织生长情况;通过双荧光标记观察钙化组织新生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对vWF免疫组染色的新生血管密度和荧光标记的钙化新生面积比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3周时,Masson染色可见蓝染的胶原蛋白表达活跃,结构尚未成熟,与nHA/coral组相比,VEGF/nHA/coral组新生骨胶原纤维相对成熟整齐,局部可见陷窝、有钙盐沉积的骨细胞以及与伴行的血管系统。8周时,两组均可见蓝色的骨细胞和样组织以及成熟的性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而致密,新生骨胶原分布均明显增宽增多,有编织形成,红蓝相间。免疫组染色结果显示:3周时,nHA/coral组和VEGF/nHA/coral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分别为(105 ± 31)和(146 ± 33)个/mm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周时,两组的新生血管数量均有显著增加至(269 ± 67)和(341 ± 71)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标记组织形态测量结果显示:3周时,nHA/coral组和VEGF/nHA/coral组的钙化新生面积比分别为(0.79 ± 0.21)%和(1.08 ± 0.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两组的钙化新生面积比分别为增长至(4.25 ± 1.13)%和(5.21 ± 1.0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在愈合早期阶段显著提高血管新生和新生程度。

  • 标签: 骨移植 组织工程 血管新生 荧光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经口腔内切口摘除下颌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 ~2020年 1 月的 80 例下颌囊肿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口腔内切口摘除下颌囊肿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术后的整体治疗效果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于 2周内拆线,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张口受限、神经及重要结构损伤情况,术后颌面部无手术瘢痕、无口角歪斜现象,患者术后随访中,治疗成功率为 96.25%、复发率为 3.75%,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 经口腔内切口摘除下颌囊肿,治疗效果良好,患者能够在术后保持良好的囊肿摘除效果,不会对患者的咀嚼 功能以及神经组织 造成影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口腔内切口 颌骨囊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颌动静脉畸形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7例下颌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8.0~13.0(10.6±1.7)岁。4例为突发大出血,3例为自发性反复渗血。3例经动、静脉途径行双介入栓塞治疗,4例单纯经动脉途径栓塞,栓塞材料为聚乙烯醇颗粒及弹簧圈,术后随访9~18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7例患者,4例急性大出血患者介入术后出血得到有效控制,3例慢性渗血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再复发出血;1例出现口腔感染、牙龈肿胀增生,经抗感染、清创术后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下颌动静脉畸形出血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静脉畸形 下颌骨 放射学,介入性 栓塞,治疗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发生于左下颌的牙源性硬化性癌。患者女,54岁。左下后牙疼痛不适3个月伴下唇麻木1个月。临床表现为下颌膨隆明显。镜下观察见条索或小巢团状的肿瘤细胞浸润于密集硬化的基质中,可见神经周侵犯。免疫组织化学中细胞角蛋白(CK)5/6、p63、CD56、CD99阳性,Ki-67阳性指数多在10%或以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表现为EWSR1基因重排阴性。术后随访30个月,恢复良好,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面型成人上下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MSI)常植入部位的皮质骨密度,为临床成功植入MSI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并拍摄锥形束CT(CBCT)的20 ~ 40岁成人患者中抽取57例患者,其中高角组患者20例、均角组患者22例和低角组患者15例。应用Ez3D-i软件重建上下颌三维模型,测量上下颌12个牙根间部位(距离牙槽嵴顶4 mm处)皮质骨密度(HU值),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3组各测量部位皮质骨密度均数的差异。结果3组间上下颌后牙区颊侧多数测量部位皮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高角组最小。上颌腭侧多数测量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中相同牙位上颌后牙区颊侧、腭侧、以及下颌颊侧皮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上颌腭侧最小,下颌颊侧最大。结论成人上下颌后牙区颊侧皮质骨密度受垂直面型影响,高角成人在上颌后牙区颊侧植入MSI需谨慎;上颌后牙区腭侧皮质骨密度几乎不受垂直面型影响,但骨密度低,植入MSI时也需谨慎。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骨 下颌骨 骨皮质 骨密度
  • 简介:摘要重度牙周炎患者多伴有后牙区的垂直性吸收,传统观念认为采用引导组织再生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容易忽略创伤性力的作用。本文报道1例下颌磨牙垂直型吸收的重度牙周炎患者,采用牙周翻瓣清创术联合正畸的多学科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提示在重度牙周炎患者中消除局部刺激因素,也能获得稳定的再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天然珊瑚石和珊瑚羟基磷灰石2种人工材料夹心法对下颌厚度扩展中成的影响。方法中国实验用山羊9只,12~16个月龄,体质量15~20 kg,行双侧下颌外板截术后,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在双侧下颌分别夹心置入天然珊瑚石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在术后6、12、18个月3个时间点取材,每次3只山羊,分别取天然珊瑚石人工、珊瑚羟基磷灰石置入区2 cm大小骨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HE、甲苯胺蓝染色)、扫描电镜检测,观察下颌情况。结果3个时间点观察下颌术区均已性愈合,钛板、钛钉大部分或者全部被组织包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术后6个月天然珊瑚石侧骨化程度明显优于珊瑚羟基磷灰石侧,天然珊瑚石已经完全降解;术后12~18个月珊瑚羟基磷灰石侧成明显增强,成熟程度也较术后6个月时更高,珊瑚羟基磷灰石在术后18个月完全降解。扫描电镜发现,术后6个月天然珊瑚石侧成较珊瑚羟基磷灰石侧明显,术后12~18个月两侧成无明显差别。结论天然珊瑚石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夹心法在下颌厚度扩展中成明显,夹心法是一种下颌厚度发育不良矫治的简单可行方法,为下颌厚度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夹心法 天然珊瑚 珊瑚羟基磷灰石 成骨
  • 简介:摘要下颌角肥大截整形术口内入路是主流的手术方式,截的方法有下颌角直线截、多次直线截、弧形截下颌外板矢状劈开截等。由于手术在狭窄的视野内完成,会发生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髁突骨折、第二下颌角等并发症,术者要具备良好的美学观点,科学评估,微创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文综述了下颌角肥大截整形的术式选择与并发症的处理。

  • 标签: 下颌角肥大 截骨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Pierre Robin序列征婴儿下颌牵引术后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9年5月择期全麻下行下颌牵引成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年龄<1岁;无严重心肺疾病和严重气道畸形。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是否早产、是否低出生体重、是否进行术前气管插管、是否存在术前肺部感染、是否发生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首次撤机时机械通气时间和牵引长度。根据是否发生术后首次撤机失败分为2组: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140例,其中9例患儿发生术后首次撤机失败,发生率为6.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撤机时牵引长度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术后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撤机时牵引长度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Pierre Robin序列征婴儿下颌牵引术后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Pierre Robin综合征 婴儿 下颌骨 牵引术 通气机撤除法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新发下颌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68例下颌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切口感染、愈合情况以及咬合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68例患者切口均未发生感染,伤口愈合良好,咬合状态基本恢复。结论 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对新发下颌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有着创口小、恢复快、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微型钛板 坚强内固定术 新发下颌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外科及增材制造技术辅助下血管髂骨肌瓣重建下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2年1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行血管髂骨肌瓣重建下颌缺损的1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数字化外科及增材制造技术制造医学模型辅助手术89例,采用传统方法53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效果评价指标。定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与传统手术组比较,数字设计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7.42±1.24) h比(6.69±1.42) h,t=3.109,P<0.05],术后颌面外形满意认可程度更高(χ2=6.775,P<0.05),患侧髁突位置更加稳定(χ2=4.7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天数(t=1.332, P>0.05)、总住院天数(t=-0.856,P>0.05)、咬合关系(χ2=0.066,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住院天数明显延长[(7.36±3.25) d比(8.69±3.86) d,t=-2.0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手术可有效缩短血管髂骨肌瓣重建下颌的时间,同时提高了重建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数字化外科技术 增材制造 医学模型 血管化髂骨肌瓣 下颌骨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