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动脉瘤样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原发于颅面的ABC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岁儿童下颌的囊肿性病变,描述其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检测发现USP6基因重排,最后确诊为下颌ABC。第5版WHO和软组织肿瘤分类把ABC归属于富于破巨细胞的病变,多伴有USP6基因重排,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手足小的巨细胞病变也具有USP6基因重排,第5版WHO将其也归于ABC。本文关注颌富于巨细胞的几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强调组织形态学、分子检测和影像学相结合正确诊断ABC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发生于下颌的表皮样囊肿罕见,容易误诊,目前多为病例个案报道。笔者报道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烟台市口腔医院收治的2例下颌表皮样囊肿,分析其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 标签: 表皮样囊肿 下颌骨 诊断
  • 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颌缺损可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恢复重建下颌外观及功能是修复重建外科医生不懈的追求。目前,下颌重建术后外观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者评估、患者自我评估、影像评估,但均存在不足,尚无客观统一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客观、有效的外观评估方法是下颌重建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该文通过回顾下颌重建的发展历史,综述不同学科对面部轮廓的评估方法与技术手段,旨在为下颌重建后的外观评估提供更全面的借鉴。

  • 标签: 下颌骨重建术 外貌,身体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性Ⅱ类不同垂直面型舌形态、位置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性Ⅱ类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17例、均角22例、低角21例3组。拍摄锥形束CT,使用Invivo 5软件重建并测量舌及下颌指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舌和下颌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角组舌高度,舌体面积、总面积及代表舌位置的指标D2-D5距离大于低角组[(37.06±3.35) mm比(33.26±3.27) mm,(2002.63±300.84) mm2比(1739.88±248.38) mm2,(2599.39±355.73) mm2比(2273.65±208.23) mm2,(24.99±3.17) mm比(21.94±3.82) mm,(22.77±3.82) mm比(18.87±4.19) mm,(21.42±4.25)mm比(16.92±3.71) mm,(20.69±3.97) mm比(16.42±3.41) mm;P<0.05];下颌长度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63.24±3.92) mm比(67.43±4.95) mm和(67.18±4.21) mm;P<0.05]。下颌长度、宽度与舌尖、舌背位置及体积呈正相关;颏凹陷距离与舌尖、舌背位置、总面积及舌体积正相关;下颌角与舌长度、舌高度、舌体及舌根面积、D1-D4距离正相关。结论青少年性Ⅱ类高角较低角者下颌更短,舌体位置更高且在口内舌位置更靠前上。下颌较长较宽,性颏部较明显的患者多伴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的舌体。

  • 标签: 骨性Ⅱ类 下颌骨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定位支架与数字导板在辅助下颌即刻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同一手术小组开展的下颌骨节段性切除即刻游离血管组织瓣修复的全部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辅助方式分为定位支架(TEF)组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组。通过CT测量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下面宽、下颌体长度和正中位时面下1/3高度,计算手术前后的差值,评估手术效果。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表示,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效果评估各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9例下颌骨病变患者,其中TEF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47.7±14.5)岁,其中有7例成釉细胞瘤、2例鳞状细胞癌、2例纤维异常增殖、1例横纹肌肉瘤和1例骨肉瘤;CAD-CAM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42.4±19.7)岁,其中有10例成釉细胞瘤、3例鳞状细胞癌、1例母细胞瘤、1例牙源性纤维黏液瘤和1例骨肉瘤。29例患者移植的组织瓣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患者咬合关系及面部轮廓良好。经过术后3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并发症及肿瘤复发,供区功能未受影响。TEF组手术时间为(7.12±1.40) h,CAD-CAM组为(4.72±1.10) 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EF组手术前后下面宽差值、下颌体长度差值、正中位时面下1/3高度差值分别为(1.08±1.12) mm、(2.08±1.61) mm、(1.77±3.15) mm,CAD-CAM组分别为(0.88±1.15) mm、(0.94±1.34) mm、(0.87±1.47) mm,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定位支架与数字导板辅助下颌即刻重建,前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者,但两者均能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在时间紧急或技术局限无法进行术前数字设计等情况下,使用定位支架更加简单而有效。

  • 标签: 口腔外科手术 肿瘤 骨移植 定位支架 数字化导板 下颌骨即刻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性Ⅰ类与性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对称性的差异,分析下颌对称性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骨性Ⅰ类及性Ⅱ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性Ⅰ类组中双侧髁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 mm,右侧:(53.95±2.21) mm,P=0.004]、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 mm,右侧:(60.79±3.37) mm,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 mm,右侧:(48.84±2.54) mm,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 mm,右侧:(47.28±2.54) mm,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 mm,右侧:(57.97±4.96) mm,P=0.020];性Ⅱ类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性Ⅰ类组:(1.39±2.88) mm,性Ⅱ类组:(-0.16±2.74) mm,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性Ⅰ类组:(0.96±1.95) mm,性Ⅱ类组:(-0.15±1.97) mm,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性Ⅰ类组:(0.97±2.14) mm,性Ⅱ类组:(-0.38±2.61) mm,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度呈负相关(r=-0.308,P=0.017)。结论性Ⅰ类患者治疗前下颌的不对称较性Ⅱ类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锥形束CT 骨性Ⅰ类 骨性Ⅱ类, 下颌骨不对称性 三维测量
  • 简介:【摘 要】目的:本文将就下颌成釉细胞瘤切除自体移植的护理方法及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一例下颌成釉细胞瘤切除自体移植患者,对其进行手术护理,分析护理要素。结果:经过集中护理,患者身体机能恢复状态良好,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对下颌成釉细胞瘤切除自体移植的护理方法及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得知通过多样性的护理方法,患者的身体机能恢复情况良好,有助于缩短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患者病情复发率,具有极佳的推广意义。

  • 标签: 手术护理 下颌骨成釉细胞瘤 自体骨骼移植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从临床实际发展来看,下颌低位埋伏阻生牙在实际治疗中由于位置较低、手术视野较为狭窄,增加了治疗难度,传统的治疗方法及手术器械的应用已经不能满足临床发展需求。文中对应用超声刀在下颌低位埋伏阻生牙治疗中的运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希望可以为下颌低位埋伏阻生牙的治疗及临床研究提供一点建议。

  • 标签: 超声骨刀 下颌低位埋伏阻生牙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种数字下颌角截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下颌角截线和截导板。A组以下颌截除部分设计截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保留部分设计截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截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截导板引导双侧下颌角弧形截。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角截,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时间为(18.1±1.0) 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 min(P<0.05)。A组和B组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分别为(107.9±12.5) ml和(112.1±13.8) ml(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 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 mm (P<0.05);A、B 2组中部偏差值分别为(1.9±0.7) mm和(1.8±0.8)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 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 mm (P<0.05)。结论数字导板辅助下颌角截术,可以实现精确截,降低手术难度;新式截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截准确性高于常规截导板。

  • 标签: 截骨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颌角肥大 数字化手术导板 三维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辅助下颌牵张成术治疗Pierre Robin序列征(PR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PR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牵张成术中截断端是否填充CGF凝胶分为CGF组和NO-CGF组。所有患儿下颌后分别在双侧下颌各安装1个可延长2 cm的延长器,术中均予以延长5 mm,CGF组在截断端放置CGF凝胶,NO-CGF组在截断端不放置任何物质。均在术后5 d开始牵张延长,每天1次,每侧每天延长0.8~1.2 mm,延长期10~15 d,在3个月固定期后行二次手术拆除延长器。记录术后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和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00例PRS患儿,其中CGF组45例,男32例,女13例,出生后3~28 d,体质量2.5~3.2 kg;NO-CGF组55例,男40例,女15例,出生后3~28 d,体质量2.6~3.3 kg。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所有患儿下颌体长度均增加了15~20 mm,无死亡、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CGF组和NO-CGF组分别有30例和38例患儿术后立即拔除气管插管,15例和17例术后4~6 d后拔除气管插管。出院后1~3个月CGF组和NO-CGF组分别有1例和4例发生感染,0例和2例螺钉脱落,0例和8例愈合延迟,0例和4例下颌回缩。2组患儿在延迟愈合的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F辅助双侧下颌牵张成术治疗PRS,可以明显减少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愈合良好。

  • 标签: 婴儿,新生 Pierre Robin序列征 骨生成,牵张 下颌骨 浓缩生长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颧骨L型截降低术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中心行颧骨L型截降低术的女性求美者,利用数字软件Materialise ProPlan CMF 3.0对术前、后CT进行三维重建,在颞下颌关节的轴位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完成17组有关长度和角度的数据测量,包括轴位面的髁突前后径及矢状面的关节前、上、后间隙。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s表示,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选择30例行颧骨L型截降低术的女性求美者,初诊年龄为(26.19±4.08)岁,范围21~36岁,其中15例年龄<25岁,15例年龄≥25岁。术后轴位面的髁突前后径(9.406±1.241) mm,略大于术前(9.259±1.276) mm,差值为(0.146±0.388) mm;术后矢状面的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1.080±0.537) mm、(1.598±0.591) mm、(1.239±0.568) mm,略小于术前(1.193±0.533) mm、(1.907±0.755) mm、(1.670±0.926) mm,差值分别为(0.113±0.409) mm、(0.309±0.711) mm、(0.431±0.786)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余13项测量指标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颧骨L型截降低术会对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带来轻微改变,但通过自身代偿,颞下颌关节能适应这种改变并达到新的平衡,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种安全的轮廓美容手术。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 咬合功能 代偿能力 数字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性Ⅱ类错伴高角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变化,以及下颌垂直向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正畸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行减数矫治并进行主动垂直向高度控制的性Ⅱ类错伴高角成年患者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1.4±2.4)岁。将矫治前后患者锥形束CT导入Invivo Dental 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校正后,测量头颅侧位截面的下颌垂直向指标(下颌平面角、后前面高比、下颌真性旋转角)、切道斜度以及髁突形态和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指标,并对矫治前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下颌垂直向指标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矫治后20例患者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垂直向高度得到控制。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显著减小2.05°±1.22°(t=7.60,P<0.001)、后前面高比显著增加(1.89±3.32)%(t=2.56,P=0.019)、下颌真性旋转角显著减小1.42°±1.92°(t=3.54,P=0.002);矫治后髁突内外径显著增加(0.55±0.76)mm(t=-2.73,P=0.015)、髁突前后径显著增加(0.27±3.51)mm(t=-3.23,P=0.006)、髁突最大轴面面积显著增加(6.01±7.36)mm2(t=-2.80,P=0.013)、髁突头高度显著增加(0.33±0.72)mm(t=-2.14,P=0.046);关节窝宽度显著增加(0.56±0.93)mm(t=-2.37,P=0.032)、关节窝深度显著增加0.33(0.14,0.51)mm(Z=-2.76,P=0.006)、关节结节角显著增加1.50°±2.40°(t=-2.44,P=0.028);髁突内间隙显著减小(0.33±0.49)mm(t=2.31,P=0.035)、髁突外间隙显著减小(0.20±0.23)mm(t=3.58,P=0.003)。矫治前6例患者髁突存在前移位、7例髁突为居中位、7例髁突后移位;矫治后髁突居中位者变化不大,2例髁突后移位及3例髁突前移位者矫治后髁突处于居中位,3例髁突前移位及3例髁突后移位者关节间隙指数更接近居中位,1例后移位及1例前移位者髁突位置基本无变化。患者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内间隙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P=0.019),与髁突中间隙及外间隙呈低度相关(r=-0.48,P=0.031;r=-0.47,P=0.035)。结论性Ⅱ类错伴高角成年患者经过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正常,侧貌改善,同时髁突和关节窝发生适当生理改建。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间隙变化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 标签: 错,安氏Ⅱ类 颞下颌关节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年人(19-44) 高角 垂直向高度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数字化外科是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能的极限,大大提高了手术的个性、精确度和安全性,逐渐成为现代外科学发展的方向,现就近年下颌修复重建中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应用总结和回顾。评价在下颌缺损个体修复中数字技术与钛合金相结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就诊的10例下颌缺损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数字技术与钛合金相结合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通过数字技术与钛合金相结合治疗均得到了精准应用,10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在(90.48±12.32)分钟,患者术后半年未出现下颌松动和叩痛问题,未出现排斥显现象。全部患者种植体均性愈合,术后恢复良好。结论:下颌缺损个体修复中数字技术与钛合金相结合的效果显著,可以满足患者的外形与功能需求,值得在临床中予以使用和推广。

  • 标签: 下颌骨缺损 个体化修复 数字化技术 钛合金
  • 简介:摘要浸润深度是第八版口腔癌TNM分类分期中新增的指标,下颌牙龈鳞状细胞癌(lower gingiv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GSCC)侵犯及浸润深度的诊断目前尚无标准的评估方法。LGSCC浸润深度的评估不仅为手术切缘提供参考,更决定了手术方式的选择,也是预测颈淋巴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目前LGSCC侵犯及浸润深度主要的评估方法有X线、MRI、多种CT及病理学检查等。本文对LGSCC侵犯及浸润深度的评估方法及效果进行概述,并分析其优点及不足,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下颌牙龈 鳞状细胞癌 骨侵犯 浸润深度
  • 简介:摘要:脱牙本质的再对于提高牙本质粘结稳定性和控制原发性或继发性龋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牙本质再策略不适用于通过酸蚀和冲洗以及自酸蚀粘接剂系统形成的混合层内的完全脱牙本质再。仿生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不同方法,它试图用液体状无定形磷酸钙纳米前体颗粒回填脱牙本质胶原,这些颗粒由非胶原蛋白的仿生类似物稳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下颌恶性肿瘤并发蕈状瘤患者不仅忍受躯体的剧烈痛苦,且还饱受自我形象受损的心理痛苦。本个案介绍了蕈状瘤的定义、诊治过程、基础护理,尤其关注患者的疼痛护理、伤口护理及心理护理,并且重视患者灵性的需求与满足,通过以上方式缓解了患者躯体及心理的痛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现将一例患者的护理报告如下,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思路和指导。

  • 标签: 蕈状瘤 疼痛 灵性照顾 个案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收集的关于甲玛矿床比较全面的工程数,以及相关的分析数据,对甲玛矿床的特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依据相关数据得出该矿床多个特征。

  • 标签: 甲玛矿床 矿化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正畸科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就诊的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29例,应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 平均治疗时间为8.3个月。X线头影测量对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患者硬组织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S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SNB、LI-MP、Co-Po、Go-Co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 骨性Ⅱ类 下颌后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三维重建检查以及核磁共振影像在下颌髁突骨折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诊的下颌髁突骨折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55例和观察组58例。常规组采用128层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RI)联合128层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诊断。医护人员统计各组病患使用不同方法下的诊断效能,并对病患诊查总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各组病患诊断效能对比,观察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7.52、93.27、96.39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髁突骨折 核磁共振 CT 下颌骨 三维重建 128层CT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