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共收治下颌骨截骨术后产生第二下颌角伴下颌边缘不流畅或双侧不对称患者39例,男8例,女31例,年龄18~40岁。通过CT行全头颅扫描,应用Mimics 13.0软件建立颅骨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下颌骨截骨线,根据设计线进行二次截骨,并于术后6个月时再次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修复前、设计后及术后6个月时下颌角角度,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侧对称性及设计结果与最终结果的相符程度,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15 d出现血肿,经口腔换药清洁、引流、加压包扎,术后2周B超下观察血肿已吸收,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神经损伤及颏突意外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39例患者的下颌角角度由术前左侧118.12°±18.08°、右侧114.60°± 16.01°改善至左侧121.28°±6.96°、右侧121.32°±5.88°,术前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4,P=0.045),术后6个月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4,P=0.529)。比较各例设计后下颌角角度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实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601),且患者均对第二下颌角及面型改善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下颌骨截骨术后形成的第二下颌角,既可避免术中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及颏神经,亦可有效改善患者面型。
简介:病例介绍患者女性,16岁,因无意中扪及左侧下颌骨体部颊侧无痛性肿物3月余入院。查体:左侧下颌骨体部颊侧可扪及-3.5cm×1cm骨性突起区域边界模糊,质较硬,无活动度,无触痛,无乒乓球感,表面皮温及颜色正常,对应舌侧骨壁无异常,无任何牙体松动;辅助检查:口腔曲面断层片:左侧下颌骨肿物,密度较周围略低,对应牙根尖未见吸收(见图1)。诊断:下颌骨骨肿物。处理:在局麻下对患者行手术治疗,发现肿物为骨质沙状物,边界不清,刮净骨质沙状物(有铲“冻雪”感,可闻“沙沙”声),并适当扩大去除周围可疑骨质。术后病理:下颌骨骨纤维瘤(见图2)。患者出院后1年随访未见复发。
简介:目的探讨失神经对于下颌骨骨密度和高度的影响。方法对34例单侧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及颊神经缺失的患者,使用标准化数字式曲面体层机,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摄取标准化数字式全景片,分别测量失神经侧和正常侧的下颌骨的高度和密度。结果手术前失神经组和正常组的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失神经组的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失神经组和正常组的下颌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2年和3年失神经组的下颌骨高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神经去除后,下颌骨密度和高度比手术前均显著降低,影响了骨质的代谢。标准化数字式曲面体层片作为临床上检测下颌骨骨密度和骨高度是简单而高效的。
简介:摘要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原发于颅面骨的ABC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岁儿童下颌骨的囊肿性病变,描述其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检测发现USP6基因重排,最后确诊为下颌骨ABC。第5版WHO骨和软组织肿瘤分类把ABC归属于富于破骨巨细胞的病变,多伴有USP6基因重排,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手足小骨的巨细胞病变也具有USP6基因重排,第5版WHO将其也归于ABC。本文关注颌骨富于巨细胞的几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强调组织形态学、分子检测和影像学相结合正确诊断ABC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量及下颌骨缺损位置和注册配准方法对修复重建精确性的影响。方法2011年8月至2019年10月,纳入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共41例,在术前、术后CT三维图像上选取未受病变破坏的特定解剖标志点,统计分析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三维形态变化量。根据下颌骨重建侧与非重建侧、缺损是否包括髁突以及注册配准的方法进行分组,对比下颌骨术前、术后三维形态变化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为统计学方法,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结果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量平均值范围为1.710~4.977 mm。当下颌骨缺损涉及髁突时,三维形态变化量(1.671~5.587) mm大于缺损未涉及髁突时的变化量(1.346~4.358) mm,其中下颌角宽度、髁突内侧距离及髁突外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辅助下颌骨修复重建中,标志点注册组在髁突内侧宽度与非重建侧下颌骨长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组(P<0.05),其余下颌骨三维形态变化指标两种注册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导航技术辅助下的下颌骨修复重建,能较为精确的实现下颌骨三维形态的恢复。当下颌骨缺损涉及髁突位置时,会明显降低下颌骨修复重建精确性,标志点注册在下颌骨髁突位置修复重建精确性优于表面注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涉及下颌骨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实施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90例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研究组予以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对照组行下颌骨节段切除术,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临床医生完成相关操作。记录两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手术情况、远期效果、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与病灶间距、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于术后5年随访成功率均为100.00%,研究组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71.11%、复发率为22.22%、转移率为6.67%,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3.33%、20.00%、6.67%,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WHOQOL-100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随访结束时研究组WHOQOL-100量表评分较之前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治疗涉及下颌骨的OSCC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其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