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PBL教学法在院校中医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于 2018 9 年 1月至 2019年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隶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为本虚标实之症,是心痛之极危重者。参麦注射液源于古方生脉散,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抗心率失常、抗休克、抗炎、调节血压和免疫力及强心,调节血压的药理作用,参麦注射液辅助西药治疗心 AMI具有疗效协同作用,可促进受损伤心脏功能的恢复,加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并能扩张冠脉 血管,增加冠脉血量、改善心肌血供 ,是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益气养阴类的代表药物。
简介:[摘要 ] 中医学衰落到今天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治病有效率低、重现性差,这是客观事实。导致中医治病有效率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医对疾病的微观病因认识不清,因此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模糊性大,精准性差;二是对中药的微观作用机理认识不清,选用药物模糊性大,针对性差。中医学的特征就是“模糊”,模糊诊断和模糊用药。由于宏观证候(外)与微观病因(内)是“一对多”的关系,所以中医治病只能采用“黑箱试错法”和排除法,逐步摸索调整方剂,以期出现理想的疗效。但是许多西医疾病的治疗不能使用这种方法,恶性肿瘤就是典型的例子。笔者提出的“双符合理论”和“中医药抗癌四项原则”初步克服了模糊诊断和模糊用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疗效,更加符合精准医学的原则,并为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思路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实验技能培训效果,明确其培训需求和培训的改进方向。方法2018年10月至11月,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2014级~2017级146名中医学术型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科研实验技能培训相关的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小班培训能够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技能(χ2=11.280,P<0.01)、加快项目进展(χ2=9.271,P<0.01)和提高科研兴趣(χ2=10.491,P<0.01);入驻科技中心实验室时间越长,对研究生的项目进展(χ2=22.822,P<0.01;趋势χ2=14.896,P<0.01)、科研兴趣(χ2=18.576,P<0.01 ;趋势χ2=14.887,P<0.01)和科研技能(χ2=16.797,P<0.01;趋势χ2=8.574,P<0.01)的提高越有帮助。64.0%~85.7%的研究生认为4大培训模块内容有帮助,57.3%~89.8%的研究生认为需要增加新的培训内容,且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生还是毕业研究生,其评估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生参加小班培训、入驻中心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均有助于其科研技能的提升、科研项目的进展和科研兴趣的提高;切合研究生需求的培训内容需要保留和更新。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科研案例隐含的德育素材融合至"实验中医学"教学的效果。方法挖掘以往"实验中医学"教学中科研案例隐含的德育素材,并将其巧妙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设计调查问卷,从"通过案例讲解引申出其中潜在的人文精神的形式可好,是否有助于提高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态度是否有所触动""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触动学生的10项具体内容及认可度"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肯定授课形式,且认为此形式有助于提高科学探索兴趣的学生均占到95.8%,认为所融入的人文精神对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所触动的学生占87.5%;对科学家感人事迹触动学生的10项内容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77.1%~89.6%,其中肯定比例最低和最高的分别为"甘于寂寞、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尊重他人及其科研成果,同时又具有挑战科研权威的勇气"。结论将科研案例隐含的德育素材融入"实验中医学"教学的形式和效果均较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简介:摘要实验中医学作为中医学新兴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研工作对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及其新的定位要求,结合当前大学生认知特点,研究者对《实验中医学》教材进行了修订与再版,其中突出特色是采用科研案例引导相关知识点,并应用至上海中医药大学2013级"5+3"培养模式下的本科生授课中。课后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以科研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既有助于培养自身采用当代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药的素质与能力,又可普及当代中医药研究的重大成果,还有利于增强自身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责任感。研究者建议在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推广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学本科生参加眼科临床实践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两者间的相关性,为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中山大学105名参加眼科临床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医学本科生在眼科临床实践中总压力感得分是3.0(3.0,4.0),心理压力总得分为105.0(98.0,110.0),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的心理压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眼科临床实践医学本科生面对心理压力时积极和消极应对得分分别为1.67(1.63,1.78)和1.28(1.26,1.36)。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女性、城镇户籍、非首次实践的学生分数分别高于男性、农村、首次实践的学生[1.69(1.65,1.78)分比1.63(1.61,1.84)分、1.69(1.65,1.85)分比1.63(1.59,1.63)分、1.78(1.69,1.86)分比1.63(1.60,1.64)分];在消极应对方式上,首次实践分数比非首次高[1.28(1.25,1.32)分比1.27(1.26,1.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心理压力均与积极应对得分呈负相关(P<0.05),社交、生活、自我发展和择业压力及总压力感等均与消极应对得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医学本科生在眼科临床实践中承受着心理压力,且受性别、户籍、实践经历等因素影响,同时学生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也比较单一。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关注参加眼科临床实践的医学本科生的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情况,结合不同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