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繁荣教育科学促进教育改革推广教育经验传播教育理论《中国教育学刊》是面向基础教育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基础教育主导期刊之一。其办刊定位为:应用研究,坚持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透视教育热点问题,大力总结推广先进教育经验。着力推动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服务。《中国教育学刊》面向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读者对象是:中小幼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教育学会及其分支
简介:随着上海学生两次在P1SA测试中夺魁,英国教育界对中国的数学教学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英国教育大臣尼布·吉布曾向媒体公开表示,希望英国在数学和科学科目上采取上海的教学方式。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透露,已经与英国哈帕柯林斯(HarperCollins)出版社达成协议,该社出版的上海教学辅导用书《一课一练》的数学分册将在英国成套出版。据悉,中国教辅如此大规模、整套“走出去”还是第一次。据介绍,英国版本的《一课一练》取名为《上海数学·一课一练》,共11册,适用于小学到初中阶段,而且不光在英国本土使用,甚至可能会扩展到其他英联邦国家。
简介: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
简介:"扎根理论"自1967年被两位美国学者格拉斯和施特劳斯提出来之后,在社会科学研究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也经历了一些概念、技术乃至范式方面的变迁。然而,这种研究路径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具体如何操作?能够为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提供什么洞见?在我国独特的学术环境中面临什么挑战,需要什么本土化调适?这正是本文意图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扎根理论的定义、提出的背景以及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然后通过一个来自中国课堂的教学实例,管窥扎根理论研究的一种可能样态;最后结合一个教学案例,探讨扎根理论对于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意义、限度以及本土化调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