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39年,来自贵州省的中国女博士生王澄如(Wangcheng-ju,1909-?)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跟随石密德(ErichSchmitt,1893--1955)教授撰写了有关鲁迅的博士论文:《鲁迅的生平与著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LuHsiin.SeinLebenundseinWerk.EinBeitragzurchinesischenRevolution).并且通过了博士答辩。这篇博士论文完成于鲁迅去世后的第三年,是德语世界乃至全世界第一篇鲁迅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王澄如在论文中主要强调鲁迅的革命立场,认为鲁迅是“一个真正富有使命的革命者”,他既不是“狭义的宗派主义者,也不是性格懦弱的理想主义者或空想家”。本文依据王澄如的博士论文以及波恩大学档案馆收藏的有关她的档案资料,对王澄如其人进行了钩沉,同时对其博士论文进行了梳理。
简介:南社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学与文化群体,向来不乏研究者的关注。不过受现代化范式的影响,研究者往往在传统/现代、保守/进步、文化(文学)/政治的分析框架进入对象,偏重其“民间文人雅集”的身份定位及其非政治的面向,而将南社的政治性看成是不能坚守文化与学术岗位的僭越与教训。而张春田的新著则重新把人们有意回避的“革命”拉回到讨论的视域中.恢复南社原本就有、甚至是其主要面向的“特殊的政治群体”身份,并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探索南社的文学/文化实践;同时,重新定义与填充“情”的内涵,凸显了“情”的政治性与公共性,从而打通了政治与抒情的通道。出于这一问题意识,整本书的重点明显不在对南社诗文的“细读”之上,而是集中展示其在革命/政治底色下的文学/文化实践活动,但由于紧紧抓住革命与抒情的互动,因此又处处不离“文学”
简介:摘要结合当前红色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革命纪念馆产生的根本力量是红色文化的特殊性的观点,从多方面探讨了纪念馆的建立与红色文化的传播相关问题,希望对于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简介: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它开辟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使社会主义从革命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了世界进步运动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世界的格局.这场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决不可抹煞和否定的,苏联解体以来对十月革命的种种攻击是站不住脚的.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对于其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提供的实践经验,也决不可采取教条僵化的态度,而应与时俱进地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对十月革命道路和实践经验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十月革命的最好纪念.
简介:先进的中国人选择十月革命开辟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既有救亡图存的最直接原因,又有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存在内在相通性的深层次原因,而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和科学性也是重要原因。十月革命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系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直接推动中国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对十月革命开辟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新发展、新提升,是对十月革命开创的苏俄式发展道路的反思和借鉴,也是十月革命开始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实践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