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40年前,我的家还住在一个偏远的大山沟里。家里共有三个孩子,十岁的哥哥、七岁的弟弟和八岁的我。因为村子里没有高年级的学校,所以孩子们读完小学三年级后,若想继续读书,就要到山那边的镇里去上学。

  • 标签: 山路 高年级 孩子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孙中山文集,为推动孙中山研究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不同版本的孙中山文集存在一些错误。在此,根据相关史料对孙中山文集中的错误进行订正,以期对广大读者正确阅读、使用《孙中山全集》和今后孙中山文集的修订工作有所裨益。

  • 标签: 孙中山 《孙中山全集》 补正 文献整理
  • 简介:改村政,小试牛刀.翠亨村是孙中山的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翠亨村是他最早认识社会的窗口,也是他最早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场。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回乡,到香港后转乘沙船回翠亨村。此时的孙中山与四年前离开家乡时完全不同了,国外的社会经历和自己的目睹身受,使他由未见过世面的乡下少年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开始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 标签: 孙中山 青少年时代 轶事 早年 认识社会 社会改革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1-26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7-14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2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蒲汇塘作为水环境的重要载体,迫切需要进行整治,通过岸坡建设、绿化种植,达到水土保持、河道畅通、美化环境、创造高品质水岸休闲生活等诸多功能,有利于推动工程水利向环境水利、城市的转变,使广大市民真正享有“水清、地绿、天蓝、宁静”的生态环境。

  • 标签: 景观提升 环境 功能 贯通
  • 简介:「君主」、「民主」、「共和」、「民权」、「立宪」、「国体」及「政体」等词汇,也包括改「专制」为「共和」的「民主立宪」或「共和立宪」之政体,且体现「民权」的制度是「立宪」政体、「共和」政体或「代议」政体

  • 标签: 共和涵义 孙中山民权 民主共和
  • 简介:【关键词】孙中山、民权、民主、共和、专制 ,我们发现「民权」与「民主」同时为孙中山所使用,三、孙中山的「共和」观与「民权」、「民主」之关系

  • 标签: 共和涵义 孙中山民权 民主共和
  • 简介: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如何解决中国农民最关切的土地问题呢,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向来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 标签: 农业农村 农村农民 农民问题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山市城墙的历史研究和价值分析、环铁城区域相关规划的对比研究以及国内外关于城墙保护利用的案例借鉴等内容,为中山市仅存的部分城墙及城墙沿线的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巷的保护利用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

  • 标签: 城墙 铁城环道 保护利用 中山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尚城采用原生态的建筑规划理念,尚城项目的景观设计单位是土人景观设计公司,先推公园再卖房  中山尚城的选址

  • 标签: 中山尚城 大抵野草 尚城景观设计
  • 简介:文同汉中山水诗的成因,主要在于其超功利的审美心态,以及诗人独特的个体禀赋。文同仕隐沉浮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将寄情山水作为诗歌的主格调。同时,这种诗歌格调也与汉中优美的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关联。诗画一体,诗景物意象多与传统士人趣味趋同,传递出仕隐达观的生存智慧和寄情风物的审美人生,而汉中咏物以山水为主体情趣与中国艺术论的“感物”意识相契合。

  • 标签: 文同 山水诗 审美视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02
  • 简介:赵春晨教授《从三民主义演讲看孙中山晚年的文化取向》(《学术研究》1996年第2期)、《再论孙中山晚年的文化思想》(《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恢复我一切国粹,张岂之教授《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 标签: 国粹观看 孙中山国粹 文化取向
  • 简介:摘要孙中山—20世纪享誉世界的中国人物,中华民国的创立者,近代中国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展了三民主义。在毛主席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称赞“他全心全意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领导者,为推动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

  • 标签: 孙中山 近代中国 历史性巨变
  • 简介:20世纪30年代由南京各界联合成立了孙中山铜像委员会,审查参选总理铜像模型。在15位竞选人员中通过两轮竞选,最终2人胜出。通过这样的方案竞赛,使得原本不受重视的雕塑专业受到关注,甚至一些画家都加入雕塑创作行列,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雕塑作品。这曾是民国雕塑史上一项引人注目的雕塑运动,其连接着蔡元培非常重视雕塑的美育作用,并关注雕塑教育的建设发展,由此引发了留学回国的青年雕塑家们积极投身于雕塑教学与创作、举办雕塑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开创出一条民国时期雕塑发展的艰辛探索之路。

  • 标签: 孙中山铜像委员会 蔡元培 雕塑留学生 雕塑教学 雕塑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