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京派乡土小说和五四乡土小说同是乡土文学,它们拥有乡土文学的一些共同特征。但由于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思想旨趣及不同的审美追求使两派乡土小说又出现了较大的差异。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作序时正式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原文:“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勃兰兑斯(G.Br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约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
简介:摘 要:马克·吐温和路遥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平凡的世界》跨越时空的限制拥有相同的审美:其中充满乡间口语、俚语、甚至是不合语法逻辑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更为直接明快地展现出一幅幅奇特的画卷和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启迪着当时的人们,揭示了社会问题。文章从写作背景、场景与情节以及乡土气息的体现三个角度对这两部作品的乡土色彩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样的一个对比来探寻两国文学与文化的共同价值。
简介:摘要:中国的乡土养育着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乡土的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恰展现了两个乡土世界的极端:一个极丑陋,一个极美好。但细看来,却能发现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简介: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种类,世界乡土文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乡土小说已经用“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奠定了各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最基本要求。“这种基本的风格和要求,虽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理论经典,但已成为各国乡土小说自觉和不自觉的约定俗成的理论精义,它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20世纪乡土小说的理论与创作实践。[1]”自现代乡土文学诞生起,地方色彩和乡俗风情便成为乡土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地方色彩就是“某个特定地区”对于“人物”的影响,是某一地域内特殊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人文精神的整合,是乡土文学的核心内蕴。美国小说家赫姆林.加兰对乡土小说有着伟大的理论建树。他1894年写就的理论著作《破碎的偶像》强调了“地方色彩”对于文学的重要性。他说:“显然,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地方色彩可以比做一个人无穷地、不断地涌现出来的魅力。我们首先对差别发生兴趣;雷同从来不能吸引我们,不能像差别那样有刺激性,那样令人鼓舞。如果文学只是或主要是雷同,文学就要毁灭了。”[2]沈从文、贾平凹是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更是地域风情的描摹高手,对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