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张瑞图是晚明革新书家群体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个性鲜明的书法风格不仅影响了明末书坛,推动了书坛革新风潮,他的“新”、“异”、“奇”的书法形式也为后世提供了新的创作与审美范式。本文试图从张瑞图书法形式细节入手,主要以其行草书(及行书)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张中年时期的行草及行书为主,即天启朝至崇祯朝前期,这段时期的作品被看作他的典型风格),对其行草书进行一些细致入微的剖析。具体从点画用笔、结构特色及通篇布局等角度探讨张瑞图标新立异的具体表现所在及其与众不同之处,如他的点画的“方”、“直”、“硬”、“尖”、“利”,他对“横势笔画”的夸张及其与单字紧结的关系,他结构上的“横势叠层线条”的布置和“连续折角与三角形结构”的展现方式,他的书作中充满矛盾的情调与“力势”关系,等等。其书学思想、人生经历及所处时代背景等,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讨论。截至目前,对于张瑞图书法艺术形式从视觉形式角度做深入分析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仅为引玉之砖,祈盼张瑞图能被更多的专家和书法爱好者关注、研究,使张瑞图研究能够朝更深入细致的方向发展。
简介:从字面上来看,“形式感”与“形质”没有多少差别,但在实际内涵上,二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具体所指。“形质”与“神采”相对而存在,通指书法作品可见之形象,在书法审美中,它重要性远远不及“神采”。然“形式感”强调的却是书法作品外观形象(甚至包括作品载体,如装裱、尺幅、纸色等)的独立性与首位性,形式的本身就是书法审美之目的、之主旨。也就是说,同作为审美范畴,古典之“形质”还要为体现他物——“神采”服务,自身尚是手段,充任着“桥梁”、“媒介”之角色;而现代之“形式感”展现的即是自身,角色的“主人翁”,具有强烈的“视觉艺术本位”立场。形式感之所以能作为现代书法审美范畴初步确立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了适应现代书法特有的交流方式——展览会之效应。展览会的方式本来是西方的产物,近代社会以后开始逐步引进我国。在我国古代,书法作品的交流方式大多是书斋雅玩式的,或将作品时常展开独自观赏,等等,总之,它不会同时与众多同道进行优劣比较,因而也就不具备竞争性,这一属性,即使在明清之际多作“壁上观”的巨幅作品(如王铎等人的一些作品)那里,亦没有丝毫改变。但引进展览会的方式之后,同道之间就有了非常强盛的比较性与竞争性,作品谁的好谁的坏,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