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产后,有些母乳喂养的妈妈会发现,乳晕处起了一些小红疙瘩或小水泡,有痒的感觉,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地方的表皮可能会变得比较粗糙,甚至有脱皮现象。这可能就是乳头湿疹。

  • 标签: 启蒙教育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乳头扩张术在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的运用。方法对66例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同时行乳头小切开及乳头扩张术后取石。结果66例患者均取石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患者。一次性取净61例(92.4%),二次取净5例(7.6%)。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6.1%),其中乳头切口出血1例,轻度急性胰腺炎3例,均经保守疗法治愈。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EPBD术,具有有效、安全和减少并发症的优点,适用于老年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 标签: 乳头小切开 乳头扩张 高龄 胆总管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显微支撑喉镜下行肿瘤摘除术治疗小儿喉乳头状瘤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五官科于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小儿喉乳头状瘤3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平均出血约2ml;术后行病理检查证实为喉乳头状瘤,无发现癌变病例;本组34例患儿随访半年,治愈23例(67.6%),好转10例(29.4%),无效1例(3.0%),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显微支撑喉镜下行肿瘤摘除术加辅助干扰素治疗是治疗小儿喉乳头状瘤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喉乳头状瘤 显微镜 支撑喉镜 喉良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搜集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接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64例患者,对其手术治疗的临床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64例患者手术治疗均顺利完成,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25%,术后12个月随访复发率为3.13%,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较少,值得推广。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手术治疗 临床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比较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RCP取石的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分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组和EST组,(SEST+EPBD)组50例,EST组48例,EPBD组在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以柱状气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后以取石网篮或气囊取石;EST组按常规操作进行。两组手术后均常规置入鼻胆管引流3d,并行鼻胆管造影复查。结果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一次性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4%和93.7%(P>0.05);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术后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8.3%%(P<0.05),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44%(P>0.05)。2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穿孔及胰腺炎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但术后出血的几率小于EST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 标签: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 胆总管结石
  • 简介:采集挤前药浴前、挤前药浴30s后、挤后药浴前(脱杯后直即)、挤后药浴10min、30min及60min的奶牛乳头侧壁及乳头孔样品,经4~6个梯度稀释后,采用3M细菌总数测试片进行细菌培养及计数,分析挤前、挤后乳头药浴液杀菌及抑菌效果.以评价不同稀释比例的碘泰牛乳头消毒剂挤前药浴快速杀菌效果以及挤后药浴杀菌和持续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按1:4~1:6稀释的碘泰牛乳头消毒剂具有良好的挤前快速杀菌和挤后药浴持续抑菌效果。

  • 标签: 乳头药浴 聚维酮碘 3M测试片 细菌总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羊脂膏对乳头皲裂防治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已公开发表的有关羊脂膏对哺乳期产妇早期发生乳头皲裂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Manager5.0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纳入实验对象404例(羊脂膏组207例、对照组197例),在乳头皲裂发生率上,羊脂膏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缓解乳头疼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脂膏对于降低乳头皲裂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乳头皲裂 疼痛 羊脂膏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统计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病理科收治的10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0例手术切除甲状腺良性疾病标本中,共检出10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检出率为2%。毛玻璃状(透明)细胞核、核内假包涵体、砂粒体等是其主要的组织学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属于一种特殊的乳头状癌变型表现,临床在外检的过程中应该系统细致地多取材,从而将漏诊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临床病理特点 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3例临床医师统称为甲状腺癌根治术而事实上不同术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但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手术编码在ICD-9-CM-3中并不具规范性,很少列出。因此,目前各医院的甲状腺的切除方式并不完全一致,应根据具体的情况,仔细阅读手术记录,与临床医师沟通,根据ICD-9-CM-3分类编码要求,进行分类编码,以利于临床及各方面检索的需要。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ICD-9-CM-3 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呈结节状或纤维瘢痕状,边界不清,灰白色,质中等,直径约为0.2-1.0cm,癌组织有纤维血管轴心的复杂分支乳头状结构及毛玻璃核、核内胞浆假包涵体、核沟,纤维间质反应及砂粒体。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多数在甲状腺良性病变基础上发生,可早期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但远处转移者甚少,预后良好。

  • 标签: 甲状腺 微笑乳头状癌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25例患者经病变导管+区段切除手术治愈,2例患者进行肿块及周围乳腺组织切除术后治愈;2例多发性患者1年后复发经单纯乳房切除治愈,1例癌变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及乳腺彩超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检查方法。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为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13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病理切片的HE染色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结果HE染色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癌巢多呈桑椹状或微乳头状,与周围纤维组织间有明显间隙。免疫组化染色ER、PR、C-erbB-2、CD44v6呈阳性,Actin(sm)呈阴性,细胞簇的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EMA染色呈阳性。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形态独特、侵袭性和淋巴转移率高、预后差,无论其成分多少都应引起重视。

  • 标签: 微乳头状癌 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histidinetriadgene,FHI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及其配对癌旁组织(non-carcerousepithelium,NCE)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PTC及相对应NCE中FHI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PTC中FHIT基因表达阳性率为45.0%(27/60),明显低于NCE100.0%(60/60),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PTC中FHIT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病理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HIT基因转录表达异常可能为一重要的分子改变参与了PTC的发展及演变,可望成为PTC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缺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细针穿刺涂片细胞学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患者实施细针穿刺涂片细胞学诊断,分析其诊断特点。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丰富,排列呈团装,乳头分为膨大部和缩细部,大部分具有纤维轴心,少数无纤维轴心。细胞内具有核淡染、核内假包涵体和核沟。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针穿刺涂片细胞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细针穿刺涂片 细胞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