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护士上门服务,成为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随着“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顺利推进,患者和家属不再需要奔波医院或诊所,在家就可享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为进一步拓展护理服务模式,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增加护理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差异化护理服务需求,规范引导“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健康发展,本文就该护理模式的实施现状及发展趋势展开分析,为各地区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落实与优化助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褥期产妇护理时运用“互联网+上门服务”的效果。方法:选择2023.01-2023.12黔西南州人民医院60例产褥期产妇为观察对象,所有产妇均实施“互联网+上门服务”护理。分析产妇产褥期感染发生率、产妇母婴护理知识掌握情况、产妇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护理,产妇产褥期感染发生率为1.67%;产妇母婴护理知识各项评分均比护理前高,(P<0.05);产妇护理满意度为100%。结论:产褥期产妇提供“互联网+上门服务”护理,可使产妇掌握更多的母婴护理知识,减少产褥期感染,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下的护理质量,以上门护士资质为着力点,为“互联网+”新业态,护理质量的提高带来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护理人才构想。方法:以文献法,比较的方法,阐述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产生的背景、概念和模式特征,借鉴国外互联网+服务业态的成熟经验,针对我国新业态的特点和护理服务质量出现的问题,从上门护士资质的角度研究差距,给出相应建议。结果:七普数据,显示全面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迫切需要互联网+护理服务,为高龄、慢性病、失能或失智等人群提供护理服务,中外文献比较发现上门护士的差异,应该从制度角度认同护士多点执业和中国特色APN认证,消除中医护理、安宁疗护、慢病指导和心理疏导等项目推广中缺乏高端护理人才的障碍,最终为互联网+护理业务的开展夯实人才基石。结论:护理人才是互联网+护理平台的质量命脉,提升护理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为护理人才松绑,立法护士处方权、APN认证及多点执业。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互联网 + 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的出台,网约护士平台有了国家规范。《方案》对护理服务提供主体、护理人员资质以及可提供的服务项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网约护士平台的出现可以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人群行动不便的群体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服务的有效开展过程中同样存在困难与阻碍。文章介绍我国目前“互联网 + 护理服务”的优势所在、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受阻的原因,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互联网+护理服务”中的伦理问题。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接受“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意见进行调研,分析“互联网+护理服务”中潜在的伦理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结果:从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患者关注的“互联网+护理服务”伦理问题主要包括隐私保护问题、知情同意权问题、质量和安全问题、医患关系问题四个方面。结论:“互联网+护理服务”中,需要加强对于隐私保护问题、知情同意权问题、质量和安全问题、医患关系问题四个方面问题的关注,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使得“互联网+护理服务”更契合伦理的实际需要。
简介: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方案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都做了具体明确的阐述,并详尽地构想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完善考核制度、加强信息安全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80个城市先行,明年逐步推广,群众到政府办各种事,率先实现凭身份证一号申请,政府一个窗口受理,通过信息互联一网通办。方案是“信息惠民方案”,实际上也将惠及政府,当然首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患者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随机调查在某"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注册的247例患者,了解其利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现状,并以安德森卫生服务模型为框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47例接受"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患者中,女性占74.5%(184例),平均年龄37岁(20~81岁),患者在该平台接受护理服务总次数的中位数为2次。输液是患者在该平台上接受的最多的护理服务项目。年龄较大、没有基本医疗保险、常规护理来源为非三级甲等医院、无慢性疾病的患者利用该互联网平台接受护理服务的频次较高。结论"互联网+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初步认同。影响个体持续利用"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倾向因素是年龄,使能因素是医疗健康保险状况和常规护理来源,需要因素是慢性疾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