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民粹派将俄国传统的村社经济称为'人民经济',鼓吹'人民经济'具有资本主义经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通向社会主义的理想经济。他们不仅以工人与土地是否完全分离为依据,将19世纪末的俄国手工业纳入'人民工业'范畴,还将'人民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俄国资本主义纯属人为培植结果。列宁则认为,被称为'人民工业'的手工业已经是资本主义工业,只不过是尚处在'不发达的萌芽状态'而已;进而提出,资本的本质与其发展程度无关,不能以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大机器工业为标准衡量俄国资本主义。这对于我们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简介:马克思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间,投入了大量时问和精力研究俄国民粹主义问题。虽然他生前并没有发表关于这方面的任何实质性专著和文章,但是,他关于此一问题的思考却从他对巴枯宁主义的讨伐、从他建议恩格斯对特卡乔夫的批驳、从他对《资本论》有关内容的增删改动、从他寄出的或未寄出的书信以及他晚年的读书笔记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来。马克思对待俄国民粹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标识着马克思由完全拒斥俄国民粹主义演进到部分吸收俄国民粹主义的积极内容。借助对俄国民粹主义问题的思考,马克思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一些思路并着手进行新的理论构想,因此,俄国民粹主义既向马克思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马克思带来新的问题域。正是马克思对俄国民粹主义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推进了马克思思想的变化与发展。本文试图全面展示马克思与俄国民粹主义遭遇的全过程并深入阐释这一遭遇的效应与意义。
简介:法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国民阵线集中体现了崛起中的欧洲右翼民粹主义的典型特征。它鼓吹新种族主义,反对和仇恨外来移民;主张封闭的民族主义,反对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宣扬民粹主义,否定现存政治体制,试图用竞选和议会斗争的合法手段颠覆现存制度,与企图用非法手段复辟专制制度的新法西斯主义相呼应。法国国民阵线的选举政治表现说明,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右翼民粹主义在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的频繁动作,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而作为主流政党,只有及时适应社会和政治生态的变化,不断提出合乎民意的政治议程,励志改革,才能掌握选举政治的主动权,维护自由民主价值观和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
简介:在菲律宾和泰国,关于民主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语境:一种是在国家精英层面上痛斥“买选票”式的选举腐败;一种则是在地方实践中,对政客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其在多大程度上使选民社区受益,并保障了当地贫民的权益。这种以弱势人群社区为基础的共生投票行为可被称为“选举主义道义经济学”。随着菲律宾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JosephE.Estrada)和泰国总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Shinawatra)治下民粹主义的兴起,之前隐藏在民间的选举道义经济学逻辑逐渐走到了台前,直接挑战两国精英的话语权。尽管拥有下层人民忠实有力的支持,这两人最后均因涉嫌贪腐而被迫下台。在菲律宾,阿基诺三世(BenignoS.AquinoIII)作为精英改革者的成功掌权标志着民粹主义的式微,却也带来了新威权主义的抬头。在泰国,他信雄厚的选民基础迫使精英阶层求助于军队,期望借军事政变和宪政改革推迟选举,从而消减他信的影响。这表明选举主义道义经济学的民主逻辑在泰国已经扩散到国家层面,成为了一股强大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