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明确Sirt1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SD雄性大鼠,体重为200-220g,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饲养2个月;麻醉大鼠,行机械通气,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后开放2h,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TTC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Sirt1抑制剂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DIR+TSA组,IS、CKMB及LDH指标明显低于DS与DIR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t1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涉及抗氧化应激、降低心肌梗死面积等。
简介:摘要: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就诊的心肌梗死病人70例作为心肌梗死组和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血浆样本7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两组研究对象CRP、Mb、CK-MB三项指标的阳性率及健康对照组和心肌梗死组3h、6h、12h、24h内的指标变化。在心肌梗死(MI)患者体内,血清中的肌红蛋白(Mb)、C反应蛋白(CRP)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在发病后的3小时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这种联合检测的方式在MI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MI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
简介:【摘要】胃癌作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不断攀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胃癌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涉及多个基因的表达调控及蛋白质的功能改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研究者们逐渐揭开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NSD(Nuclear Receptor Set Domain)蛋白家族作为一组特定的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转移酶,近年来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NSD蛋白家族主要包括NSD1、NSD2(也称为MMSET或WHSC1)、NSD3等成员,通过特异性地催化组蛋白H3和H4某些赖氨酸残基单、双或三甲基化,影响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不仅可以直接调节特定基因的转录活性,还能通过影响染色质开放性及转录因子的招募,间接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因此,NSD家族蛋白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调控细胞命运决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目前NSD蛋白家族在胃癌中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综述旨在综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探讨NSD蛋白家族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机制,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分析和整合,以期为胃癌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信息和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评估体位干预联合链霉蛋白酶颗粒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探索其对检查过程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检查前进行体位干预并口服链霉蛋白酶颗粒,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准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胃镜检查成功率、检查时间、胃液清晰度、患者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胃镜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检查时间显著缩短(P<0.001),胃液清晰度优于对照组(P<0.001),患者舒适度评分更高(P<0.001)。结论:体位干预联合链霉蛋白酶颗粒能够显著提高胃镜检查的成功率和检查效率,提高胃液清晰度,改善患者舒适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以唾液胃蛋白酶检测的应用。方法:选取2023.1-2024.6我院接诊110例GERD评分(>8)患者,以24h食管PH阻抗监测作为分组标准,分别设置GERD组(50例)、非GERD组(60例),以胶体金法检测患者唾液胃蛋白酶水平。结果:GERD组空腹唾液胃蛋白酶(11.45±2.54ng/mL)、有症状时唾液胃蛋白酶(9.84±2.42ng/mL)比较非GERD组空腹唾液胃蛋白酶(5.62±1.15ng/mL)、有症状时唾液胃蛋白酶(4.25±0.65ng/mL)更高,P<0.05。结论:GERD病症诊断采用唾液胃蛋白酶检测效果显著,且食管动力对唾液胃蛋白酶水平无影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该研究旨在对肝内胆管癌(ICC)中泛素样蛋白D(UBD)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了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经病理证实为ICC的患者组织石蜡标本58例,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泛素样蛋白D表达水平分析。进一步利用卡方检验分析UBD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此外,还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评估 UBD在IC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最后,运用Kaplan-Meier分析进一步调查了58名ICC患者的生存情况。在58例ICC患者中,UBD的表达与总体生存时间之间存在关联。结果 在58例ICC患者中UBD高表达有47例,卡方检验结果显示UBD在ICC中的表达水平与肝内转移 (P=0.01)显著相关;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UBD是ICC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01);Kaplan-Meier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UBD表达较高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低于表达较低的患者。结论 UBD的高表达可能促进ICC的发生与发展而且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标记物。
简介:牛乳中致敏蛋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使用.以脱脂牛乳为原料,以水解度、脱脂牛乳IgG抑制率、过敏患者血清IgE抑制率为指标,研究碱性、复合蛋白酶复配处理对其致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酶的酶活与底物比(E/S)为6 000 U/g,碱性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质量比为3∶1,酶解时间60 min时,脱脂牛乳的水解度为9.21%,对脱脂牛乳IgG及过敏患者血清IgE抗体抑制率分别为86.94%与43.46%,显著高于单一蛋白酶(P<0.05)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为以脱脂牛乳为婴幼儿奶粉基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青少年错合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70例确诊为错合畸形的青少年,再选同时段70例发育正常的青少年作为对照组。观察这两组之间IGF-1的差异。结果 错青少年颌畸形组IGF-1水平为(300.49±102.34)ng/ml,同时段发育正常的青少年组IGF-1为(180.67±78.65)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F-1在青少年错颌畸形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
简介:摘要: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详细阐述了“1+3+2”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这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研流程。该模式以说课为起点,通过教师的详细阐述,展现教学设计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以三研三磨为核心,由学科专家提供精准指导,促使教师反复打磨、完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水平的质的提升;以两次评课为反馈机制,全面评价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坚实依据。“1+3+2”模式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本文还深入探讨了实施该模式的策略,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教师培训、完善激励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等,旨在确保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