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早期抑郁筛查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3月1日至4月30日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前抑郁筛查阴性产妇2 889例,在产后5~7 d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评分、家庭关怀指数量表(Adaptation Partnership Growth Affection Resolve,APGAR)评分及相关生活习惯的横断面调查。根据产后5~7 d EPDS评分是否<13分分为抑郁筛查阴性组2 354例和抑郁筛查阳性组535例,采用χ2检验或趋势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筛查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本人性格、夫妻关系、家庭功能、孕期睡眠、孕期吸烟、孕期饮酒、产前EPDS评分、分娩方式、是否中转剖宫产、是否产钳助产及阴道分娩总产程、产妇转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前置胎盘、双胎妊娠、胎位异常、早产、产后出血及合并症/并发症≥3个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本人性格外向(OR=0.483,95%CI:0.369~0.632)、夫妻关系和睦(OR=0.540,95%CI:0.442~0.691)和孕期睡眠好(OR=0.340,95%CI:0.245~0.471)是产后早期抑郁筛查阳性的保护因素,本人性格内向(OR=1.632,95%CI:1.275~2.088)、夫妻关系差(OR=3.495,95%CI:1.946~6.276)、家庭功能中度障碍(OR=4.038,95%CI:2.667~6.114)和严重障碍(OR=20.234,95%CI:2.446~167.364)、孕期吸烟(OR=2.071,95%CI:1.315~3.263)、饮酒(OR=1.924,95%CI:1.142~3.243)、双胎妊娠(OR=2.680,95%CI:1.435~5.005)、前置胎盘(OR=2.567,95%CI:1.316~5.009)、合并症/并发症≥3个(OR=1.876,95%CI:1.316~2.674)、产钳助产(OR=3.043,95%CI:1.185~7.816)、中转剖宫产(OR=1.917,95%CI:1.232~2.982)、产后出血(OR=1.668,95%CI:1.069~2.604)及产后转重症监护病房(OR=2.601,95%CI:1.112~6.086)是产后早期抑郁筛查阳性的高危因素。结论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愉悦;对于病情危重或有合并症/并发症的孕产妇应加强宣教,帮助其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协同干预模式对产科新生儿出生48~72 h后听力筛查初筛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20年5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出生的324例自愿接受出生48~72 h后听力筛查初筛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162例)与对照组(162例)。研究组新生儿筛查前应用产科医护-新生儿医师-家长-耳鼻喉科医师协同干预模式,对照组仅进行新生儿常规管理。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48~72 h后听力筛查测试过程中新生儿状态的优良率、初筛通过率、筛查开始到通过的时长。结果研究组新生儿初筛状态优良率(95.67%,155/162)高于对照组(83.33%,135/162),P<0.05;研究组新生儿48~72 h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95.68%,155/162)高于对照组(85.19%,138/162),P<0.05;研究组双耳均通过者单耳筛查时长(平均值13.26 s)短于对照组(平均值22.82 s),P<0.05。结论协同干预模式可以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缩短筛查时长,提高筛查过程中的新生儿状态优良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导致献血者血液初筛出现不合格结果的原因。方法:收集在2020年2月-2021年12月之间期间到本血库内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初筛检测结果报告,统计检测结果为不合格者血液中的5项指标,分析导致其结果不合格的原因。结果:本血库内2020年2月-2021年12月之间共接纳720名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样本720份,其中经过血液初筛检测结果为不合格的血液样本为81份,男献血者和女性献血者指标出现不合格情况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男性献血者初筛不合格主要为转氨酶异常,女性献血者初筛不合格主要为血细胞比容异常;从调查分析发现,引起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的因素主要有5项,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快速检测不合格和征询不合格。结论: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情况男女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导致献血者血液淘汰的因素主要为快速检测不合格以及征询不合格,可通过采血前、采血中的健康宣教以及增强巡视来解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巨噬细胞浸润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胰腺癌患者M2型巨噬细胞浸润的相关基因。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32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61.8±2.8)岁。收集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相关临床资料,包括:血清糖类抗原19-9、肿瘤TNM分期、血管侵犯等。对样本行F4/80(巨噬细胞标志物)免疫组化染色。随访生存时间,并分析其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胰腺癌数据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与癌组织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负相关(r=-0.522,P=0.002),与癌旁组织未见明显关系(r=0.168,P=0.358)。癌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程度联合术前血清糖类抗原19-9、肿瘤TNM分期、血管侵犯对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解释度达到47.4%(R2=0.474)。TCGA数据库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胰腺癌中95个差异基因与M2型巨噬细胞浸润显著相关,其中主要为基因JPH3(正相关)和IL17REL(负相关)。结论癌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可以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预测因素,联合术前血清糖类抗原19-9、肿瘤TNM分期、血管侵犯预测预后更为准确。M2型巨噬细胞浸润的相关机制研究可以围绕JPH3和IL17REL等差异基因展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而降低血型初筛错误发生率。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初次参与无偿献血者18409例,对其血液标本进行初筛与复检,分析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结果: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两年期间18409例献血人员中有56份血型初筛错误,错误率为0.30%;56份血型初筛错误标本中有22例参与团体采血任务,占比0.23%;血型初筛错误标本来源包括街头采血、团体采血;造成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包括判读错误、电脑录入错误、以及正反定型不符。结论:分析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为因素,应掌握影响血型初筛错误的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提高血型初筛准确率。
简介: 摘要:目的 调查郴州地区各用血医院对我站所供血液直抗阳性、抗筛阳性报告情况,了解医院输血科(血库)实验室检测能力情况。 方法 分类收集2018-2020年郴州地区所有医院的用血数据和报告检出供者血液直抗阳性、抗筛阳性数据。 结果 近3年收到郴州地区各用血医院报告供者血液直抗阳性、抗筛阳性15例,全部来源于三级医院。 结论 郴州地区二级及以下医院检出直抗阳性、抗筛阳性血液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筛查高风险中真假阳性中的Z值,旨在提高实践中的NIPT准确性。方法收集NIPT成功的标本共计24 384例,对NIPT筛查提示为T21/T18/T13高风险的病例,分析探讨其确诊后真阳性与假阳性中Z值判定范围。结果本次NIPT共筛查出高风险共计335例,其中256例选择进行产前诊断,真阳性153例(59.77%),假阳性103例(40.23%),AUC达到0.9994。NIPT筛查提示21三体高风险时,当Z>13时,无论孕妇年龄是否大于35岁,本实验室检测数据阳性预测值均为100%,当3 < Z < 13时,若孕妇预产年龄为35岁及以上,NIPT筛查阳性预测值为80%(8/10),若孕妇预产年龄为35岁以下,阳性预测值为41.6%(5/12)。NIPT筛查提示18三体高风险时,当Z值> 13,阳性预测值为100%,Z值为3 < Z < 13时,阳性预测值仅为14.3%(1/7)。NIPT筛查提示13三体高风险时,当Z值> 20,阳性预测值为100%,Z值为3 < Z < 20时,阳性预测值仅为6.67%(1/15)。结论NIPT是一项近似产前诊断类的技术,对T21、T18都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对NIPT高风险的Z值进行适当分类及划分能进一步提高T21、T18、T13在不同区间内的阳性预测值,同时更利于指导临床医师对高风险孕妇进行遗传咨询,同时提升NIPT高风险孕妇Z值在3~13之间时进行产前诊断的依从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原因,并适当加强健康宣教力度,提升初筛合格率。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6月~2022年1月期间6315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初筛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中的初筛不合格献血者例数、性别、原因,并加以详细分析。结果:在所有初筛不合格献血者,ALT指标不合格例数最多,其次为WBC、乳糜血指标。男性献血者的ALT、乳糜血、WBC指标不合格例数高于女性献血者,且Hb、HCT指标不合格例数低于女性献血者(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主要与ALT、WBC、乳糜血指标具有直接联系。且在不同性别的献血者中,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措施,以此提升初筛合格率。
简介:摘要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病因学关系的确定带来子宫颈癌筛查策略的重大变革:鉴于高危型HPV DNA检测可以筛查出更多的癌前病变和癌症风险人群,且更具成本效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21年首次向全球推荐高危型HPV DNA检测为子宫颈癌初筛首选方法。为促进新策略在国内健康体检人群中的应用,提高子宫颈癌筛查的质量和效率,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阴道镜及子宫颈病变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分析评价现有子宫颈癌筛查方法,各权威机构和组织对HPV初筛的推荐,结合国内子宫颈癌筛查的实践,从多方面对HPV DNA检测的应用做出界定并形成共识:推荐高危型HPV DNA检测作为健康体检人群子宫颈癌初筛的首选方法;高危型HPV特指WHO确认的14种高危HPV亚型,推荐HPV16/18分型检测用于进一步风险人群的分层;进行HPV DNA检测可采用临床医生采集的子宫颈样本或受检者自采样;HPV DNA检测结果为定性检测,可靠性尤其重要,推荐优选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可的应用于子宫颈癌初筛的HPV试剂,或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一致性考核,检测性能与初筛试剂高度一致的检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