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住院新生儿早期头部转向偏好并分析影响医源性的因素。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住院的新生婴儿456例设为研究对象,在婴儿入院、住院3 d、住院1 w的节点判断转向偏好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影响婴儿头部转向偏好的因素。结果新生婴儿中,住院婴儿存在较高的头部转向偏好出现率,且更倾向于向右转向;早产与否、喂奶方式、日龄、辅助通气与否、入住新生婴儿重症监护室(NICU)与否等都会影响婴儿头部转向偏好。结论环境、喂养方式、日龄、有创管道等都会影响新生婴儿头部转向发生率,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来降低婴儿头部转向偏好发生率。
简介:摘要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是腰椎融合术后中远期的并发症。虽然自然退变因素与患者自身因素在ASDis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但医源性相关因素,尤其是手术相关因素也是影响ASDis发生的重要原因。手术所致的腰背肌及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损伤,术中腰椎椎间隙高度及脊柱序列的恢复不足,以及内植物对腰椎结构的损伤激惹等问题会加速ASDis的发生和进展。因此,手术中应特别注意腰椎后方结构的保护、腰椎椎间隙高度与脊柱序列的合理重建及避免内植物对邻近节段的激惹。虽然近年来有关ASDis的临床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临床病例数量不足、随访时间不够、研究设计缺陷等导致的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提出的科学假设与临床应用的联系程度不够、临床实践价值较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的临床价值和意义。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是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针对某个特定因素对ASDis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以获得证据级别较高的结论;另一方面则是进行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真实的医疗环境和医疗过程,获得对临床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行胃癌根治术后出现结肠漏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2例患者二次手术行肠造瘘术后顺利出院,1例患者在保守治疗失败后再次行回肠造瘘后顺利出院。胃癌术后结肠漏治疗应以肠造瘘为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术中应及时消除隐患,减少结肠漏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内翻适宜的手术方法,以期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骨科收治的医源性内翻患者资料。综合考虑患者各方面因素,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内翻个体化矫治:(1)单纯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2)反向截骨+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3)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4)趾趾间关节融合术。关节外侧结构重建主要包括长伸肌部分腱固定术和短伸肌腱固定术。术后随访比较患足手术前后的负重位X线片的外翻角(HVA)和第1、2跖骨间角(IMA)的改变,以及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前足评分的变化,并统计患者对术后效果的满意度情况(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共纳入医源性内翻患者37例(41足),男2例,女35例,年龄20~77岁。(1)手术方式:7足采用单纯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20足采用反向截骨+软组织松解+关节外侧结构重建,12足采用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2足采用趾趾间关节融合。其中,涉及长伸肌部分腱固定术3足、短伸肌腱固定术19足。(2)手术效果分析:术后随访12.5~24.0个月,平均18.1个月。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分析显示,术后IMA和HVA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6.19±2.67)° vs. (2.97±2.03)°;(8.43±1.72)° vs. (-11.50±4.37)°;均P<0.01]。AOFAS评分由术前的(56.39±18.78)分增加至术后的(81.73±6.10)分(P<0.01)。对41患足的满意度调查显示,不满意2足、一般5足、满意28足、非常满意6足,满意率为82.9%(34/41)。结论第1跖趾关节融合术是治疗僵硬性内翻伴关节破坏的标准选择。对于半僵硬及柔性的内翻矫正,手术操作应以反向截骨术与软组织手术相结合,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各有侧重。采用短伸肌腱固定术重建第1跖趾关节外侧结构,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并且对趾功能负面影响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门腹侧肝脏切除手术处理复杂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肝门腹侧肝脏切除手术治疗的8例复杂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行ⅣB段部分切除5例,ⅣB段+Ⅴ段部分切除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住院死亡,1例出现膈下感染、腹腔积液,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和腹腔穿刺引流后治愈。术后随访时间5~90个月,所有患者疗效评估均为优。术后胆管造影及MRI复查未见肝内胆管狭窄。结论肝门腹侧肝脏切除可充分显露一、二级胆管,有效处理复杂的医源性高位胆管损伤,建立通畅的胆肠引流通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感染性创面的特点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5月—2021年12月,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出院的19例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资料,患者中男8例、女11例,年龄28~71(56±11)岁;其感染性创面中有12例为急性创面,7例为慢性创面,病变位于四肢、肛周及骶尾部,原始感染范围9 cm×5 cm~85 cm×45 cm。入院后行多学科协助诊疗,对创面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再根据创面大小、感染严重程度、缝合张力、骨及肌腱等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或自体皮和/或人工真皮和/或自体组织瓣移植等不同方法进行创面修复。统计患者入院后24 h内8:00、16:00和24:00的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以及患者入院后的手术次数、创面修复方式、创面愈合情况、供皮/供瓣区愈合情况。随访,观察创面是否复发感染。结果16例患者入院后24 h内8:00、16:00和24:00的皮质醇水平依次为(130±54)、(80±16)、(109±39)nmol/L,ACTH水平依次为(7.2±2.8)、(4.1±1.8)、(6.0±3.0)pg/mL;另外3例患者无此统计结果。入院后,患者手术次数为(3.4±0.9)次。患者创面修复方式:行直接缝合者4例;行自体皮和/或人工真皮移植者9例,其中2例Ⅰ期行人工真皮移植、Ⅱ期行自体皮移植;行带蒂逆行岛状皮瓣+自体皮移植者6例。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行直接缝合的创面均愈合良好;行自体皮和/或人工真皮移植的6例患者创面愈合良好,3例经二次植皮后创面愈合良好;行皮瓣移植的4例患者创面愈合良好,2例患者小腿后侧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回流障碍,经Ⅱ期清创植皮后愈合良好。患者供皮/供瓣区愈合情况:行头部刃厚皮回植的4例患者大腿中厚皮供皮区均愈合良好;3例患者中厚皮供皮区未行刃厚皮回植,其中2例患者供皮区愈合不良,术后2周经二次植皮修复后愈合良好;2例患者头部刃厚皮供区愈合良好;行自体皮移植的供瓣区均愈合良好。随访半年以上,3例痛风患者因痛风石破溃再次住院行手术治疗,4例患者因感染再次住院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创面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的感染性创面再生能力差、容易反复感染,宜行创面局部处理+多学科综合治疗,及时控制感染、封闭创面,使患者最大化受益。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新生儿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对医源性皮肤损伤产生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70例新生儿为研究观察主体,采集时间2020年1月10日/2021年12月30日(开始/结束),将患者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两组,对照组(本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本组予以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明显更低,实验组环境评分、护理满意评分、舒适度评分较之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新生儿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有效预防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提升护理满意度,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线锚钉软组织悬吊骨锚定技术在医源性下睑异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2017年9月至2021年1月治疗的外路法眼袋整复术后所致下睑退缩或外翻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利用带线锚钉软组织悬吊骨锚定技术进行下睑眼轮匝肌肌皮瓣的眶骨内骨锚定矫治下睑异位。术后对矫治效果和并发症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47例患者(64只眼),年龄27~61岁,平均43岁;包括下睑退缩11例(12只眼),下睑外翻36例(52只眼);其中首次接受治疗的患者37例,多次治疗患者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24个月,其中46例(63只眼,98.4%)术后下睑位置正常,形态良好,无明显异位、外翻畸形及眼睑闭合不全,手术效果满意;1例(1只眼,1.6%)术后锚定区域感染,经处理后感染被控制,伤口愈合,下睑异位得到改善,形态满意,未见复发。结论带线锚钉软组织悬吊骨锚定技术是矫正医源性下睑异位的良好方法,该法微创、安全且效果显著,提供美观和稳定的长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胆管端端吻合、经肝经皮胆道引流术修复医源性胆管损伤,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因不同手术导致胆管损伤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4例,男性7例,年龄(47.5±15.3)岁。11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中Ⅱ 1型损伤7例,Ⅱ 2型损伤1例,Ⅱ 3型损伤1例,Ⅱ 1型同时合并Ⅱ 2型1例,Ⅱ 4型1例。8例为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并给予修复,另外3例修复手术距离初次手术的时间分别为2 d、9 d和5个月。所有患者均利用胆管端端吻合、经肝经皮胆道引流的手术方式进行胆管修复,不放置T型管。结果本组所有胆管损伤的修复手术均1次成功,无死亡病例。2例肝总管端端吻合的患者术后吻合口有胆漏发生,量少:其中1例术后3 d胆漏即消失;另1例经腹腔引流2周后痊愈。其他病例围手术期无胆漏、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无胆管炎表现。所有病例术后经肝经皮胆道引流通畅,肝表面胆道引流管穿出的部位无胆漏发生,1例在术后6个月拔除胆道引流管,其余病例均是在术后3个月拔除胆道引流管。所有患者术后无腹胀、腹痛、寒战发热、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影像学检查肝内胆管无狭窄、扩张,工作生活正常,治愈率100%(11/11)。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手术方式应尽量选择胆管端端吻合术,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维持胆汁排泄的正常生理通路;经肝经皮胆道引流能够保障胆管端端吻合修复,能够减低患者的致残分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妇低龄因素对于产程的影响,希望通过该次的研究能够为孕妇的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随机选择100例在我院待产分娩的低龄(16岁以下)初产妇,收治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之间,通过对这些低龄(16岁以下)初产妇的产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均分为50例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50例给予常规护理联合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经个性化护理(陪伴、沟通、心理安慰、抚触宫缩、按摩)干预后,对比对照组的50例孕妇和实验组的50例孕妇其在第一、第二产程时间以及两组的在产后的产后出血量情况对比。结果:根据数据统计,在第一产程的时间明显减少,在第一产程时间对比上,实验组的50名产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名产妇;而剖宫产率对照组也较实验组的更高;产后出血量对比方面,实验组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的三项指标,两组相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简介:摘要:只有对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明确,且严格按照相关条例以及规范实施才能够更好地控制血液质量,大力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道德、提高技术、素质,使得文件化内容有效性提高,保证各个环节的配合度,只有如此才能够使血液质量得到保证。基于此,本文将血液质量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内容,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日后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