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人移居海外的突出特征之一,是社会组织和传统社团的出现和发展。他们到越南谋生,常按其亲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而聚居,形成一些微型的中国村庄或街道,如17~18世纪会安市的“唐人街”,17世纪末18世纪初藩镇(嘉定省)的“明乡社”,18世纪承天———顺化市的“清河铺”等。从这些移民群体中,慢慢形成各种社会组织,然后是业缘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协调他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关系。这就是同乡会或通常所称的帮、宗亲会、各朋党或秘密会社、商会和同业公会、其他权利组织。同乡会是华侨社会典型的组织形式之一,具有群众性和普遍性。这是联结同乡并同一言语人群的社会组织,如福建帮、潮州帮、客家帮、海南帮。但是也有一些社团只联结有亲戚关系的同乡人,如潮州人的义安帮,广东人的穗城帮,福建人的山庄会和里州会等。华侨帮会的形成,常始于修建各种寺庙。在17世纪,福建人就在阮朝的领地上建立山庄会、里州会、同乡会等。起初,这些组织以信仰为目的而建立。为了聚合亲近的兄弟,他们修建了祠堂、庙宇,其会员日益增多,成为福建帮的前身。另一个例子,今日胡志明市第五郡的妈祖庙,是穗城华侨于18世纪修建的,并建立起穗城帮,妈祖庙成为他们的会馆。华侨社团诞生之初,并未受...
简介:二十世纪末中国和俄罗斯都在进行社会经济转型,两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双方经济具有极大的互补性,也决定了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莫斯科的华侨社群伴随着这一深刻的时代变化而再度兴起,多达十多万的中国人远赴俄罗斯,寻求经商致富和求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尤以民间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为显著特征.最近十多年,旅俄华侨社群从构成成分到与当地社会的融合特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的旅俄华侨社群还处在一个初期的发展阶段,与东南亚的华侨社会相比有很大区别,有它的独特之处,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新兴的侨民社群在初期阶段的表现和特征、其未来的演变趋势等等,都是值得不断探索和跟踪研究的课题.
简介: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本占领下的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侨处于何种状态?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当时的华侨与中国的关系如何?日本的占领对华侨的归属意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或究竟有没有产生影响?以及对华侨与马来人等其他种族的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本文分3个领域进行分析.即:①以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为中心的抗日运动、②华侨协会所代表的亲日组织、③日军当局以粮食增产运动的名义推行的迁居事业.①是对华侨社会中的左派势力或劳动阶级进行分析;②是对右派或实业界进行分析,并对这两个领域的领导人的特征加以探讨;③将对华侨群众加以分析.通过对这3个领域的分析,将会清楚地了解日本占领时期马来亚华侨社会的整体情况.
简介: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在韩华侨人数变化的趋势、有关在韩华侨研究的概况进行了分析;从政府对华侨的关注及政策的改进、韩中民间经济贸易关系加速、韩国华侨扩大对外交流的努力、华侨学校的再兴等方面阐述了韩中建交后韩国华侨社会的变化;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对韩国华侨地位加以评估。结论是,由于韩国政府对外国人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在韩国的影响力日趋显著;受教育、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在韩华侨在韩国的地位并无明显改善;随着新华侨影响幅度的加强,在韩华侨社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韩国政府对于外国人的政策已有相应程度的改善,包容多种文化的政治态度应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