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时研究人体口腔及颌面部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为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改进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增加实验课、加强实践操作、以赛促学、改革考核方法,对该课程进行初步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简介: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期]研究出口腔颌面锥形束CT,并将其在作为新型影像学设备应用于牙科当中,该检查方式主要应用面积探测器和锥形X线束对受检患者进行360°旋转,旋转一周后就能够有效获得受检患者的容积重建数据,建立出各种痛性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断层影像。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根尖片和全景片低分辨率、容易受到牙槽骨和牙根影响出现重叠影像等缺点进行了弥补,空间分辨率高与传统CT,而却具备检查费用低、放射剂量小、扫描时间短等优点。当前,临床牙体牙髓病学领域主要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进行检查,其中包括定量分析根尖周病变、定性根尖周病变、判断根管治疗及临床效果、诊断跟折、压根内外吸收情况、龋病、根管穿孔和髓底等疾病。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应用推动了临床诊疗牙髓病的方式,将其从2D推动到3D。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对解刨牙齿进行研究能够对根管和牙齿的长度进行精准测量,有效判断根管和牙根的形态、数目,还能够判断罕见的根管病例和牙内陷。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在牙体解剖学中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相关研究已涉及口腔医疗多个领域,特别在口腔三维解剖特征的自动化分割与识别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可辅助口腔医师及技师完成繁琐重复的手工操作,并更高效精确地完成诊断与诊疗计划制订。本文简要总结人工神经网络在口腔三维解剖特征的分割与识别领域的应用现状与现存问题,为相关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比格犬下颌前磨牙区解剖模型确定口腔种植位点的方法。方法该研究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导开展,采用比格犬口腔种植模型,比较拔除前磨牙前后下颌骨的解剖结构的变化以及测量数据,分析安全种植区以及口腔种植位点的选择。结果在所有的下颌前磨牙中,第1~4前磨牙(P1~P4)的牙根逐渐增加,双根牙P2、P3、P4的近中根的直径:P2为(2.72±0.45)mm,P3为(3.22±0.32)mm,P4为(4.16±0.34)mm,均小于远中根[P2:(2.98±0.29)mm,P3:(3.48±0.27)mm,P4:(4.58±0.22)mm],远中根的长度[P2:(8.79±0.41)mm,P3:(9.21±0.31)mm,P4:(10.12±0.36)mm]小于近中根[P2:(8.91±0.69)mm,P3:(9.48±0.27)mm,P4:(11.58±0.24)mm];在所有下颌骨中,颏孔至第1磨牙的管嵴距(H)和牙槽嵴顶宽度(W)依次增加[H1:(7.24±0.49)mm,H2:(8.28±0.71)mm,H3:(9.52±0.37)mm,W1:(5.71±0.81)mm,W2:(5.82±0.28)mm,W3:(6.72±0.54)mm]。结论颏孔和尖牙根尖区外靠远中的区域是安全植入区,在安全种植区内,种植假体的长度和直径不超过植区的牙根长度以及颈部的颊舌向的最大直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分类及其在口腔肿瘤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口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行肿瘤根治术后均应用游离股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根据股动脉穿支血管蒂发出位置将皮瓣分为3类:(1)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股直肌、股内侧肌、缝匠肌之间发出;(2)股内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长收肌前缘发出;(3)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股内侧肌内发出。具体切取形式包括:(1)单纯股动脉穿支皮瓣;(2)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股内侧肌肌瓣;(3)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长收肌肌瓣。供区分层减张后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和外观、患者吞咽和语言功能,以及供区外观和功能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32例口腔肿瘤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37~54岁;舌癌17例,牙龈癌10例,口颊癌5例;病程为2~13个月。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5.5 cm×3.5 cm~12.0 cm×7.0 cm大小的继发软组织缺损。术中发现32例患者股动脉穿支均恒定存在,其中12例采用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瓣长(11.3±0.5) cm、宽(5.1±0.6) cm、厚(3.4±0.3) cm;6例采用股内侧穿支,皮瓣长(10.8±0.4) cm、宽(5.0±0.5) cm、厚(3.6±0.4) cm; 14例采用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瓣长(11.5±0.3) cm、宽(4.6±0.4) cm、厚(3.1±0.2) cm。切取形式:16例为单纯股动脉穿支皮瓣,14例为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股内侧肌肌瓣,2例为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长收肌肌瓣。术后32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12~34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吞咽和语言功能恢复较好,大腿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功能无明显影响。有4例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其中1例恢复良好,3例死于肿瘤转移;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再次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股动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根据其发出位置可从股前内侧近端、远端或股内侧区切取不同形式的穿支皮瓣,且皮瓣质地柔软,供区损伤小,是口腔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较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