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尼采在《反基督》一书中对基督进行了猛烈抨击,其间还夹杂着对康德哲学的尖刻批判。从深层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尼采集中批判了支撑基督会的三大理念“信、望、爱”,认为它们是教会精明算计的产物。基督的“信”与“真”无关,且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抑制;基督的“望”树立起一个“彼岸”世界,使“现实”虚无化,弱化了受苦受难者的生命意志;基督的“邻人之爱”因掩盖自爱而沦为“怜悯”和“同情”。从尼采对基督会的“世俗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心目中或许并没有完全排斥基督,而是有一个更“神性的”基督和更“神性的”上帝的位置,后者偏重于《旧约》上帝的形象。这一点与尼采意志哲学的主旨一致,无疑增加了尼采与基督关系问题的复杂性。

  • 标签: 尼采 反基督 精明 世俗性 神性
  • 简介:近代中国废娼运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在沪基督团体推动的上海废娼运动的影响。研究基督团体对于中国废娼运动的影响,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在华基督团体的活动,从中管窥在华西人的诸多面相,更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母题——西方世界是如何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1919年,工部局模棱两可的态度并未打消基督热心人士的热情,他们在道德促进会的基础上成立了规模更大的道德幸福会,经过不懈努力,迫使工部局颁布法令,开始对公共租界内的娼妓进行登记,租界里的废娼运动正式拉开帷幕。同一时期,废娼思想在当时上海的中国人群体中也开始酝酿、发生,最终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国的废娼运动。

  • 标签: 近代中国 废娼运动 上海公共租界 基督教团体 中国现代化
  • 简介:赵紫宸先生曾在谈论基督与中国文化时,虽谦言自己浅学而不敢给中国文化下一个定义,但认为中国文化有其荦荦大端,可扼要归纳为三端,即中国的人生观、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宗教。这样的归纳可能过于简约,但也不无道理。在赵先生看来,中国文化首先的倾向是对人生观的重视。中国人的人生观大体而论不过是儒家的人生观,且是孔孟之所传的人生观。

  • 标签: 中国文化 基督教 人生观 中国人 归纳 宗教
  • 简介:摘要在现如今建筑更新的浪潮中,宗教建筑一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基督堂而言,越来越多的教堂设计摒弃了以往冗杂厚重的教堂设计,通过更加现代化的材料与结构凸显其独特的神性。从朗香教堂到现在意大利cinisi教堂设计,基督堂的更新速度远远领先于了佛教的寺庙与伊斯兰的清真寺。本文从受众的角度入手,浅谈在基督中,受众对于宗教建筑更新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基督教堂 更新 公共空间 信徒 游客 神职人员
  • 简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湮没无闻,晚清汉语基督小说自2000年以后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术亮点。以美国韩南教授(PatrickHanan)《19世纪中国的传教士小说》(TheMissionaryNovelsofNineteenth-CenturyChina)一书为起点,相关研究成果渐次于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涌现。香港中文大学的黎子鹏教授对这一领域保有持续的关注热情,且成果甚丰。

  • 标签: 基督教 小说 汉语 晚清 中国古代文学 书写
  • 简介:作为"神秘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神秘主义"涵盖着体验和学说两个互为表里的层面。个体对神之在场的直接体验是基督神秘主义学说系统的核心,而基督神秘主义学说体系是在借助语言、逻辑和文化传统对体验本身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形成的。鉴于此,本文摒弃那种超然的、不带偏见的、条分缕析式的历史建构主义的、心理学的和现象学的研究进路,而选取一种与其核质相契合的研究方法,即神话法和象征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简略梳理了基督神秘主义与教理神学间的关系,以及在此视域下基督神秘主义与其他所谓"世俗领域"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基督教 神秘主义 神秘体验 神话 象征
  • 简介:积极心理学擅长心理疾病预防,但"幸福"的定义不能确定,价值观模糊,研究方法无法深入,缺乏可操作性。通过对277例基督徒疾病医治的实证研究,得出基督徒"爱"的能力是产生"神迹"的根本。首先基督徒"自爱"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其次"爱人如己",甚至爱仇敌,用宽恕解除造成心理障碍的病理性罪恶感;最重要的是团队"爱"的力量,获得持久的支持和帮助,基督"爱"的力量启迪积极心理学"幸福"的定义阐释和研究方法与实践。

  • 标签: 宗教心理 积极心理学 基督教 潜能
  • 简介:一、'爱人如己'与'仁者爱人'《威尼斯商人》(以下简称《威》剧)的第四幕法庭一场戏把剧情推向高潮。这一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夏洛克不听众人好言相劝,一意孤行,坚持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第二阶段是鲍西亚智高一筹,巧断案情,不仅使安东尼奥转危为安,还使夏洛克处于被动局面。从这两个阶段的发展所表现出的人心向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赞美同情心。

  • 标签: 《威尼斯商人》 安东尼奥 鲍西亚 夏洛克
  • 简介:近代基督传入云南后,传统的以城镇为中心的传教策略受到严重挑战,教会和传教士遂将传教重点转移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教过程中,教会开展了教育、医疗卫生、文字创制以及新生活方式的倡导等一系列基督社会事业,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吸纳了大量少数民族信徒。然而,以基督社会事业作为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基督传教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常伴随着纠纷与冲突,而以文字教育事业和新生活方式倡导为代表的基督社会事业,对促进基督在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其传教和殖民主义意图也对民族团结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危机和挑战。

  • 标签: 云南少数民族 基督教 社会事业
  • 简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抱有既学习又抗拒,既推崇又批判的矛盾态度。周作人从一开始对基督文化的接受是工具理性的,认为基督对于"一新中国的人心"很是适宜。基于宗教与文学相通的认识,他结合国民的思想弊病,对基督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和运用。随着非基督运动的持续开展,国民的民族情绪空前高涨,他最初设想的基督救国道路最终走向了幻灭。这些变化过程,彰显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对待基督的复杂态度,以及在国家民族危亡之时启蒙知识分子的救国情怀。

  • 标签: 周作人 基督教 知识分子 文化心态
  • 简介:广州位居岭南中心,背山面海,地理环境优越,历来是中外交流荟萃之地。自16世纪以来,基督即以澳门为基地向广东地区传播,宗教革命后,基督新教分立,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发展向中国渗透,而广州地区首当其冲;晚清以来,随着国门的洞开,基督新教在广州的传播逐渐加剧,而传播成功的标志即是教堂的普遍兴建,并且随着时局的变迁,教堂的建筑艺术也不断随之改变。教堂建筑不仅在广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也对广州地域文化的形成注入了一股外来的风气。

  • 标签: 广州 晚清民国 基督教教堂 城市景观
  • 简介:由于基督的叙事话语最早进入西方文化的世界,经过希腊罗马化的过程,形成西方基督的神学传统。当西方基督再由宣教士传向世界时,信仰己是经西方化的框架所构作。当其遇到庞大的另一种文化,如中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会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冲撞的情况。在中国单讲处境化是不足的,因处境化观点是只从宣教意义上,为了传福音之目的而作的。

  • 标签: 基督教 中国化 社会作用 当代中国 基督宗教 西方文化
  • 简介:近些年,基督在大学校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通过在山西大同大学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走访,对山西高校学生基督信仰问题有了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较为偏好的地域性特征,如比例低、参与率低和流动性较弱等。说明相较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基督对山西高校学生影响较为有限。学生信教后,虽能带来暂时的精神依托、心态平和、自律加强和交往扩大等积极影响,但从长远和宏观来看,经济富足的生活易产生精神懈怠或空缺,再加上“基督中国化”推进中的挑战,“基督”的愈烈趋势应引起高度警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基督信仰学生进行正确引领或有效干预。

  • 标签: 信仰 基督教 大学生 山西大同大学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会来华开办学校开启了近代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之路,烟台成为最早在新式学校中开设音乐课程的城市。本文试图对烟台基督会学校中的音乐课程设置、音乐社团与音乐活动、音乐师资等方面的史料进行梳理,剖析在近代城市文化变迁中,教会教育对远方“他者”的文化形塑,及西方音乐传播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构。

  • 标签: 基督教会学校 音乐教育 文化变迁 “他者”
  • 简介:20世纪20年代,基督青年会关注中国农村的衰败问题。为了找到解决农村衰败的办法,青年会计划在全国一些地区创办农村服务试点。在此背景下,唐希贤和郑维等人在苏州成立了唯亭山乡农村服务处,积极投入乡村建设事业。他们坚持"引导农民自助互助,不作赈济式之服务"的原则,从事改良农业、指导副业、成立信用合作社以及组织民间团体等活动,对改善乡民生活和推动乡村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基督教青年会 苏州 唯亭山 乡村建设
  • 简介:抗战期间,教会损失惨重,各项事工难以为继,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中华基督会作为华人本土合一教会的代表,以自立为目标,一方面自我挖潜,加强管理,整顿财政,采用各种方法强固自立基础,以期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振兴,摆脱经济窘境;一方面利用有利形势,寻求外部援助,争取西方教会和国民政府支持。战时中华基督会探寻自立路径,采用各种方式维系教会事工不坠,虽离自立目标相去甚远,但事实上使教会得以正常运转,保存了教会经济实力,为中华基督会日后的复员奠定了组织框架和经济基础。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华基督教会 教会自立
  • 简介:当旅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假期休闲必选时,在开放发达地区,假期亲子旅行更成为常态,寒暑假各类夏令营活动也如火如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同时又是一名班主任,我深感旅行价值的深度开发还存在很大空间,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深度开发 旅行 亲子 价值 台湾 夏令营活动
  • 简介:本文作者是一位记者,记录的是他爷爷的故事,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作为奶奶的丈夫,作者父亲的父亲,当爷爷“被迫”移台,就注定了爷爷一个人悲剧撕扯着一群人疼痛的神经。这样的疼痛感往往体现在墓碑上后辈人名的缺失,或者族谱上分支的空白,更甚者,对岸海岛上逝者年龄的错误。所有因为两岸分隔造成的故事永远不会有结尾。在历史的空白处,只剩下海峡的一湾涛声,在历史和人们的心间永久回荡!

  • 标签: 寻亲 台湾地区 个人悲剧 疼痛感 爷爷 空白处
  • 简介:自杀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社会问题,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主要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超过1/4为中国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是中国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即使在教会中自杀事件也时有耳闻,几年前在参加一个会议期间,一个牧者沉痛地告诉我们:她刚接到一个电话,她教过的一位年轻神学生辍学后自杀去世了;几天后,另外一个牧者也难过地告诉我们:他所在教会诗班负责人将要读大学的儿子自杀了。短短十几天时间,就听到两位信徒自杀的事件,震惊和痛心之余也让人深思。

  • 标签: 基督徒自杀 现象省思 自杀现象
  • 简介:教材分析:《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全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还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借助教材,可以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走进台湾,了解台湾,激发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教学内容:《台湾的蝴蝶谷》第二课时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设计了以读为主线,以“情境”为进入课文的切入点来组织各项教学活动。为了渗透语文的人文性,为学生创设了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情境。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感受、领悟、升华。并充分利用教科书、网络等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台湾蝴蝶谷的奇异景象。

  • 标签: 《台湾的蝴蝶谷》 引导学生 小学语文 运用语言 教材分析 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