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介入治疗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予以患者护理干预对策,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58例介入治疗假性动脉瘤(为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患者均全部治愈,效果良好。58例患者有2例出现轻度的神经功能缺失,经过对症治疗后,无死亡病例。结论予以介入治疗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患者全身无疼性黄染伴腹胀20余天,因进食油腻后加重、小便深黄、大便陶土色而就诊,体检示上腹痛(+),莫非氏征(-),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上腹部MRI检查示胆总管下端占位。常规查体心电图(导联正常连接描记)基本节律为心房颤动,频率约109次/分,I、Ⅱ、Ⅲ、avF、V2-6导联T波倒置,I、II、Ⅲ、avF、V2-6导联呈qR型,avR呈rS型,avL呈qr型,V1-6导联R波逐渐减低,V1呈RS型、Rs或R型。按镜像右位心的校正方法连接描记心电图(左右手反接,V1-2电极不动,V3-6电极分别置于V3R-V6R)示I、avL呈rS型,II、Ⅲ、avF呈qR型,avR呈qr型,V1、V3R-5R呈RS型,V6R呈rS型,Ⅱ、Ⅲ、avF、V2、V3R-V6R导联T波倒置。CT诊断右肺先天性发育不良。成人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是一种先天性的肺血管支气管发育畸形,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与镜像右位心相鉴别。
简介: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出现运动中心电图上斜型ST段下降及运动后合并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2014年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患者2095例患者中,选取99例平板运动试验出现运动中心电图上斜型ST段下降〉0.10mV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患者,根据CAG中病变最严重血管的狭窄程度结果分为4组:A组(无狭窄)12例,B组(0-50%)15例,C组(51%-75%)23例,D组(76%-100%)49例。对4组患者一般情况、平板运动试验前中后各项指标、静息心率、最大目标百分比、运动时间、METS值、运动时心电图ST段下降最大值、运动时ST段下降持续时间、运动后是否合并ST段下降、平板运动试验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4组患者一般情况、静息心律、最大目标百分比、运动时间、运动耐量(MET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较好;4组患者心电图上斜性ST段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合并ST段下降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P=0.014,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141)。运动后出现心电图ST段下降多为水平型或下斜型(89.6%)。结论平板运动试验恢复期心电图ST段下降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可作为判别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辅助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联合检测评价颅内段椎动脉(IVA)重度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前后及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经CDFI和TCCS联合检测并行全脑DSA证实的IVA重度狭窄患者102例,比较支架治疗前、术后1周及术后3、6、12个月椎动脉颅内、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IVA搏动指数(PI)及颅外段阻力指数(RI)、管径、频谱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随访12个月时TCCS结果,将患者进一步分为再狭窄组(16例)和无再狭窄组(86例)。结果(1)TCCS检测显示,支架置人术后1周狭窄段的PSV、EDV、PI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为(109±40)比(258±63)cm/s、(47±18)比(132±45)cm/s、0.91±0.15比0.75±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再狭窄组的PSV、EDV在术后3—12个月逐渐升高,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无再狭窄组的PSV、EDV在术后1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DFI检测显示,术后1周患侧颅外段的PSV、EDV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为(64±15)cm/s比(51±15)cm/s、(24±6)cm/s比(19±7)cm/s(均P〈0.01),RI值和颅外段椎动脉管径逐渐改善,于术后12个月时达到最高[0.61±0.07比0.63±0.12,P=0.038;(3.6±0.4)mm比(3.4±0.5)mm,P=0.009]。结论CDFI与TCCS的联合应用可以客观评价IVA支架置人术前、术后颅外段及颅内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支架置入的有效性和再狭窄的影像学评估提供参考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采用给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0名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社区高血压患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100人,两组患者均给予氯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其中A组晨起服药(600到800服药)和B组夜间服药(1800到2000服药),疗程半年,所有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不服用其他降血压及降血脂药物,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血压水平和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结果夜间服药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较晨起服药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的好(P<0.05),夜间服药和晨起服药的患者的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变化均不显著(P>0.05),但从数据来看早晨服药组的动脉斑块有增加的趋势,而夜间服药组有颈动脉斑块稳定的趋势。结论采用药物在不同时间段给药治疗高血压和预防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诊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标准。方法回顾性纳入622例门诊或住院可疑后循环缺血患者,从中选取经TCCS、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筛查和DSA检查的患者共216例,其中颅内椎动脉正常者33例(15.3%),狭窄率〈50%者45例(20.8%),狭窄率为50%~69%者44例(20.4%),狭窄率为70%-99%者94例(43.5%)。通过检测颅内段椎动脉、椎间隙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1、PSV2)和舒张期末流速(EDV1、EDV2),分别计算颅内段平均流速(MV)、颅内段与椎间隙段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的比值SPRP(PSV,/PSV:)、SPRE(EDV,/EDV:)。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获得最佳截断点。结果TCCS诊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参数最佳截断点分别为:狭窄率〈50%的参数标准为110cm/s≤PSV1≤145cm/s,65cm/s≤MV≤85cm/s;狭窄率为50%~69%的参数标准为145cm/s≤PSV1≤190cm/s,85cm/s≤MV≤115cm/s;狭窄率为70%~99%的参数标准为PSV,≥190cm/s,MV≥115cm/s。结论TCCS可有效评价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评判标准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溶栓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AMI患者86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和患者意愿相结合的方式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采用直接PCI治疗,对照组采用溶栓后择期PCI治疗.术后1月对两组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观察两组的住院天数,心血管事件如再发心绞痛、梗死后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等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1月后心功能检查,LVEF和LVED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LVEF和LVE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略长于研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心源性死亡病例,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和恶性心率失常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衰发生率照组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PCI和溶栓后PCI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近期治疗效果,溶栓后PCI的梗死后心衰的发生率高于直接PCI,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直接行PCI治疗.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