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标本类型对网织红细胞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标本分为①EDTA-K2抗凝全血模式组,②不抗凝全血+稀释液组,③抗凝全血+稀释液三组,各组标本分别在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上检测并记录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及Microsoft Excel对各组结果采取相关与回归分析,求其相关系数(r)及回归方程Y=bX+a,判断各测定结果的临床可接受性。结果 测定三组不同类型标本之间的RET结果两两比较,其中各组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r①②=0.9932,r①③=0.9228,r②③=0.9201,不同类型标本RET检测结果比较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采集新鲜全血模式组和新鲜不抗凝全血+稀释液组在RET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结果更为可靠;各类型标本在室温24小时内检测对Ret绝对值无影响。
简介:摘要:患儿,魏某,7岁,李某,7岁,均因“反复周期性发热”入院,发病时体温在38.0°~40.5°之间,发热呈明显周期性,魏某3周发作一次,李某4周发作一次,同时伴咽部不适、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时有口腔溃疡,无其余明显不适,给予抗生素后,上述症状无缓解,给予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在外院行淋巴结活检、风湿免疫指标,血常规,肝肾功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二人分别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排除伴有其他周期性发热的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疾病,诊断为“周期性发热 - 阿弗他口炎 - 咽炎 – 颈淋巴结炎(PFAPA)”,随后入院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恢复正常,出院后行随访后发现两位患儿的周期性发热消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厦门市收治的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10月31日厦门市COVID-19唯一定点收治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所有113例COVID-19患者,分为境外输入病例组(78例)和本土病例组(35例),分析2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胸部CT及治疗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厦门市共收治了113例COVID-19患者。在年龄上,本土病例组以14~65岁居多,占68.6%,境外输入病例组以14~40岁居多,占66.7%,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0 9,P<0.001 0)。本土病例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发热(80.0%)、咳嗽(51.4%)、咳痰(28.6%)、畏寒/寒颤(22.9%)。境外输入病例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咳嗽(16.7%)、咽痛(11.5%)、鼻塞流涕(10.3%)、发热(9.0%)。境外输入病例组发热比例比本土病例组低(9.0%比80.0%,P<0.000 1)。与本土病例组相比,境外输入病例组入院前后24 h内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更高,入院前后24 h内C-反应蛋白更低。境外输入病例组CURB-65评分、PSI评分及COVID-19严重程度分级均轻于本土病例组(P值均<0.05)。结论厦门地区COVID-19的境外输入病例严重程度轻于本土病例,且症状更不典型,故更应注意筛查出此类患者。
简介:摘要腹主动脉移植物感染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标准的外科治疗方式包括切除感染的移植物、动脉及周围组织,同时恢复受累器官和肢体的血运。解剖外血管旁路和原位重建是主要手术治疗方式,多种因素影响外科手术治疗的预后。迄今为止,临床上有多种血管移植物用于恢复血运重建,主要包括利福平或银涂层的人工血管以及自体静脉、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血管或牛心包等生物材料,但对于最佳的血管移植物的选择并未达成共识。近年来,临床应用研究证实冻存的同种异体血管用于治疗移植物感染性疾病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但移植物相关并发症不容忽视。本文对冻存的同种异体血管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移植物感染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