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胶质瘤组织中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C(hnRNPC)表达,探讨hnRNPC对胶质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组织标本hnRNPC 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小干扰RNA及慢病毒转染U87细胞,干扰U87细胞hnRNPC的表达并检测干扰效率,Transwell侵袭实验及划痕实验检测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PI3K、蛋白激酶B(Akt)、p-Akt蛋白表达;在稳定干扰hnRNPC的基础上使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并检测U87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结果胶质瘤组织中hnRNPC表达为正常脑组织的(4.482±0.76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3,P<0.05);稳定敲减hnRNPC后,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sh-hnRNPC-1、sh-hnRNPC-2)较对照组(sh-Con)及空白组蛋白(Blank)表达分别下降(2.512±0.684)倍和(2.516±1.79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256、70.863,P<0.05),实验组(sh-hnRNPC)细胞迁移面积[(8.373±0.104)%]相对于对照组(sh-Con)细胞迁移面积[(16.610±0.440)%]和空白组(Blank)迁移面积[(17.867±0.570)%]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083,P<0.05),实验组(sh-hnRNPC)穿过Transwell小室基底膜的细胞数目为(122.000±12.530)个,较对照组(sh-Con)细胞数目[(359.000±34.771)个]和空白组(Blank)细胞数目[(375.000±14.503)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944,P<0.05),与瞬时敲减hnRNPC后结果一致。敲减hnRNPC后,各组细胞中PI3K、Akt表达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8、2.590,P>0.05),实验组(si-hnRNPC)p-PI3K、p-Akt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分别降低了(2.060±1.046)倍和(3.087±0.5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393、255.863,P<0.05)。稳定干扰hnRNPC,再加入IGF-1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后,能逆转U87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结论hnRNPC在胶质瘤组织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级别呈正相关,胶质瘤病理级别越高,hnRNPC表达越高,提示hnRNPC可能参与胶质瘤的恶性发展;hnRNPC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胶质瘤细胞侵袭和迁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小核糖核酸(mi RNA)let-7c通过靶定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6(CDK6)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靶基因。方法选取人低转移肝癌细胞-97L(MHCC-97L)、人高转移肝癌细胞(HCCLM3)、人肝癌组织(HepG2)、人肝癌细胞-7721(SMMC-7721)、人肝细胞LO2、小鼠抗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抗体等进行细胞培养,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小鼠CDK6表达情况,转染48 h后应用细胞裂解液对三组蛋白进行提取,将材料分为观察组、对照组、空白组,观察组转染let-7c,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miRNA,空白组未进行转染处理;应用二喹啉甲酸法对各孔细胞蛋白浓度进行测定。结果let-7c对肝癌细胞HCCLM3增殖结果显示,于450 nm处观察组、对照组转染后24 h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48 h后观察组、对照组HCCLM3细胞中CDK6蛋白含量发生较大变化,观察组的CDK6蛋白表达量为(0.58±0.05),均低于对照组的(0.81±0.08)与空白组(0.85±0.09)(t=10.107、13.876,均P<0.05);转染后72 h,观察组细胞处于G1期比例为(56.21±3.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21±1.56)%与空白组的(46.24±1.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146、13.862,均P=0.000)。结论肝癌细胞中let-7c呈低表达,将let-7c上调可有效调控CDK6,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对肝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吡拉西坦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单独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治疗后NIHSS(6.41±0.14)分、ADL(87.41±3.69)分、SF-36(90.11±2.30)分。对照组有效率76%、治疗后NIHSS(10.11±1.11)分、ADL(67.43±4.16)分、SF-36(76.59±3.01)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恶心率4%、腹痛率0、头晕率4%、失眠率0。对照组恶心率4%、腹痛率4%、头晕率8%、失眠率0。两组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吡拉西坦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疾病治疗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强,且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临床可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到脑梗死的治疗中,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价值体会 。 方法:研究主体选自于我院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期间;研究主体为: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90 例脑梗死患者。将 90 例患者按照均衡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 45 例。对照组实施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HSS 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后两组主体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呈现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成立( P<0.05 )。 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予以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并且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106例癫痫患儿,参照密封信封法的随机分配法将入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托吡酯治疗,评估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的癫痫发作次数,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脑电波背景活动和血清生化指标,评价两组患儿的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45%,49/53)高于对照组(75.47%,40/53),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儿的癫痫发作次数逐渐减少(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少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α波减少>0.5 Hz发生率、θ波增加率及δ波增加率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神经肽Y(NPY)、甘丙肽(GAL)、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9% (8/53),对照组为13.21%(7/53),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疗效显著,能明显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改善其脑电波背景活动,有效降低血清NPY、GAL及BDNF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拜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10月收治的 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例数相同的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 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服拜阿司匹林,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频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频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在临床上进行推广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方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20年10月就诊的脑梗塞患者3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1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之上采取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把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要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对比发现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塞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方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9年 2月 -2020年 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27 名,随机分为实验组( n=12 )和对照组( n=15 )两组,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采集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能与阿司匹林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能明显提升患者的疗效和降低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结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的有效性与使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9年 1月 -2019年 8月期间内收治的脑梗塞患者 104例,采用随机抽签的 办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 52例,采用阿司匹林单独治疗)和实验组( 52例,采用阿司匹林结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判断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具有明显提升,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且在对照组基础之上不良反应并未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阿司匹林结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6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0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单一用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在治疗有效率与冠状动脉再塞率方面,观察组分别为95.0%与 7.5%,对照组分别为 87.5%与 15.0%,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选择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广泛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16S核糖体RNA(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本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2—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例男性特重度烧伤患者(年龄32~48岁),采集其休克期(伤后3 d内)、急性感染早期(伤后4~14 d)、急性感染中期(伤后15~28 d)、急性感染后期(伤后29 d至出院前1周)及出院前1周内的粪便样本,各时期样本数均为5。使用pH计测定粪便样本的pH值,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QIIME分析软件分析肠道菌群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α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门、科的相对丰度,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肠道菌群β多样性,Tax4Fun预测肠道菌群功能变化。对数据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配对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早、中期粪便pH值分别为7.40±0.45、7.56±0.45,明显高于休克期的6.68±0.36(P<0.05或P<0.01)。(2)共获得2 333 584条有效高质量序列,序列长度为415 bp左右,共获得1 209个OTU,所有标本测序覆盖度均达99.0%以上。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急性感染早、中、后期OTU数目、Chao1指数明显低于休克期(Z值均为2.023,P<0.05);出院前1周内OTU数目、Chao1指数明显高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急性感染早、中期(Z值均为2.023,P<0.05)。(3)本组特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样本菌群结构与出院前1周内相似度高,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相似度低。各个单独样本的分析显示,大部分样本聚类规律与分期样本一致。休克期肠道菌群加权Unifrac距离明显短于急性感染早、中、后期(Z=3.326、2.570、2.690,P<0.05或P<0.01),其他时期肠道菌群加权Unifrac距离相近。(4)门水平上,与休克期比较,急性感染早、中、后期厚壁菌门细菌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升高;上述3个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在出院前1周内与休克期相近。伤后不同时期科水平上相对丰度前5的优势菌有较大差异,休克期的前5优势科细菌相对丰度在急性感染早、中、后期降低。休克期的非优势科如肠杆菌科、链球菌科、拟杆菌科细菌相对丰度在急性感染早、中、后期大幅升高,成为这些时期新的优势科;出院前1周内部分产酸菌科细菌相对丰度恢复至接近休克期水平。(5)急性感染早、中期肠道菌群的某些氨基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丙酮酸代谢等功能较休克期减弱,急性感染后期肠道菌群某些氨基酸和糖类代谢较休克期增强,休克期与出院前1周内肠道菌群功能基因分布相似。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内环境及菌群结构在急性感染早、中期发生了明显变化,pH值升高,菌群种类及多样性减少,尤其是产酸菌科细菌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但随着患者治疗结束而恢复。可考虑将粪便pH值和肠道变形菌门及产酸菌科细菌变化作为反映特重度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水平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 : 探析在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于我院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共计 60 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 30 例患者分到对照组,另外 30 例分到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法后,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临床状况,并详细记录临床数据。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心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通过分析得知,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心脏功能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同样存在明显差异( P < 0.05 )。 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对治疗效果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43例。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联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 NIHSS评分、血流动力学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研究组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血流动力学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神经功能恢复、用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理想,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