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中枢性呼吸衰竭伴反复自主呼吸停止病人的救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例中枢性呼吸衰竭并发自主呼吸反复停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全部6例病人中有2例病人为脑挫裂伤造成硬膜下血肿,术后发生呼吸停止分别为32h和28h,在第46d出院时2例病人均呈植物状态。1例病人为基底核丘脑出血术后呼吸停止3d后开始恢复,治疗4个月后出院,在5个月随访时病人呈植物状态。2例为左小脑半球出血术后发生自主呼吸反复停止15d和21d后恢复较好,并分别在5个月和6个月后2例病人可以生活自理。1例病人为高颈髓损伤伴枕大孔区血肿术前呼吸停止2h,术后10h呼吸恢复,5h后又发生呼吸停止,采用呼吸机维持15d后最终死亡。结论病人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后伴自主呼吸停止症状十分危险,出现此种情况时大多数病人由于病情危重而未能复苏引发死亡,但仍有少数病人通过及时正确的救治,能够恢复呼吸并存活下来,因此对该类病人在临床上绝不能放弃。
简介:目的对ICU病房及各科需使用呼吸机治疗的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周围性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和转归进行比较。方法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使用有创性呼吸机治疗的全部226例患者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周围性呼吸衰竭两组,回顾性分析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及机械通气治疗后的转归。结果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120例,机械通气的平均时间为(9.1±19.3)d,周围性呼吸衰竭患者106例,机械通气时间为(5.4±10.9)d,P=0.038,前者死亡率为50%,后者死亡率为21.3%,P〈0.005。结论与周围性呼吸衰竭患者相比,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长、死亡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周围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所收治的使用过有创性呼吸机治疗的10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组(53例)及周围性呼吸衰竭组(53例),其中中枢组为颅脑疾患所致呼吸衰竭,而周围组则包括胸膜病变、肺组织病变、呼吸道病变等所引发的呼吸衰竭,为方便起见,以下均简称为中枢组及周围组。对两组患者平均通气时间及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在平均通气时间上,中枢组远多于周围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亡率上,中枢组亦同样高于周围组(50.94%>23.2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中枢性呼吸衰竭而言,周围性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时间更短,并且其患者的生存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至少有下列症状中的1项,且不能被其他因素解释。(1)日间嗜睡。(2)频繁的夜间微觉醒/唤醒。整夜监测证实,每小时睡眠中有5次或更多的中枢性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清醒时正常碳酸血症,PaCO2<45mmHg。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的特点是呼吸努力不存在或减少,伴随气流和食管压的减少,且持续10秒或更长。
简介: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的特点是睡眠时因中枢驱动功能受损而引起的反复气流中断。笔者在临床中见一例35岁无基础疾病的睡眠打鼾的中青年患者,经PSG监测诊断为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透明隔间腔及V氏间腔增宽。笔者考虑其CSA可能与透明隔间腔增宽致控制睡眠的相关中枢驱动功能受损有关。经伺服通气呼吸机治疗后,患者微觉醒指数、AHI、氧减饱和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均明显降低,睡眠结构恢复正常,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简介:以乌拉坦麻醉猫膈神经放电及肋间外肌放电为指标(可分别反映延髓呼吸中枢背侧组DRG和腹外侧组VRG的活动),观察3-(2′,2′,2′-苯基环戊基羟基乙氧基)奎宁环(PCHE)对抗敌敌畏(DDVP)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椎动脉(iva)注射DDVP2mg,膈神经放电立即被抑制,继之肋间外肌放电也抑制或先短暂兴奋再抑制,再于椎动脉注射阿托品0.2mg,仅少数动物(1/3)的肋间外肌放电开始恢复,当加大剂量至0.25mg时,部分动物的两种放电才恢复(2/6)。注射PCHE0.2mg,可使大部分动物(5/6)的两种放电同时恢复,提示DDVP优势影响DRG,阿托品对VRG的作用要比DRG明显,PCHE对DRG及VRG均有较强的作用;PCHE在低于阿托品剂量就可产生更强的对抗DDVP所致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Chiari畸形Ⅰ型(CMI)合并脊髓空洞症(SM)患者并发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的护理治疗实践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3例CMI合并SM并发CSAS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情况下行手术治疗,给予术前及术后护理。结果23例CSAS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表现均有改善,无术后不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5例重度CSAS的患者,术后3个月有明显改善,根据身体情况减少或停止呼吸机辅助通气。结论手术治疗CMI伴SM并发CSAS的效果较好,精细个性化的术前术后护理为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改善预后提供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呼吸中枢损伤所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收治的58例中枢损伤所致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实施常规常规有创通气治疗,观察组29例实施保留气管切管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34%,明显低于对照组2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中枢损伤致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保留气管切管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可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