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RNA与DNA核酸检测方法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住院肺炎患儿的呼吸道标本。采用MP核酸及耐药突变位点检测试剂盒进行DNA检测,采用MP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RNA检测。结果进行MP-DNA检测的1 994例标本中,阳性检出率为42.1%(840/1 994例),其中96.0%(806/840例)的MP阳性标本存在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突变。进行MP-RNA检测的1 624例标本中,阳性检出率为33.9%(551/1 624例)。758例标本同时进行了MP-DNA与MP-RNA检测,MP-DNA检测的阳性率为43.1%(327/758例),MP-RNA检测的阳性率为36.7%(278/75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P=0.01)。2种检测方法有613例(80.9%,613/758例)标本的检测结果是一致的,Kappa值为0.604。MP-DNA检测阳性的患儿,1周后复查,MP-DNA转阴率为36.1%(22/91例);MP-RNA检测为阳性的患儿复查,MP-RNA转阴率为70.1%(47/6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0,P<0.01)。结论2018年北京地区MP阳性检出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MP-DNA与MP-RNA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MP-RNA检测方法更适用于MP感染的早期诊断,可以监测MP转归及药物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苏州地区肺炎支原体(MP)耐药情况,并试图说明MP耐药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确诊MPP而住院治疗的82例患儿,其中48例应用阿奇霉素治疗(10 mg/kg,1次/d,静脉滴注5~7 d),临床症状及胸部影像学仍持续进展,临床确诊为RMPP的患儿(RMPP组)作为试验组,另外34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治疗有效,确诊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GMPP组),从这些患儿气道分泌物中提取MP DNA,并对红霉素作用靶位MP 23S rRNA的2063和2064位点突变进行测序,并根据耐药基因测序结果将其分为MA耐药组(MRMP组)及MA敏感组(MSMP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特点。结果在MRMP组中,PMPP发生率为62.2%(46/74例),而MSMP组中,PMPP发生率为25.0%(2/8例),2组患儿耐药基因MP 23S rRNA点突变对RMPP的发生无显著影响(χ2=2.719,P=0.099)。相对于MRMP组,MSMP组患儿发热时间更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更少。2组患儿在胸部影像学检查以及一些化验结果,如白细胞总数及分类、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P肺炎发热持续超过1周,提示MP耐药的可能,MP对MA耐药并未加剧RMPP的发生。通过胸部影像学特征及检验结果方面的差异来判断MP是否耐药并不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大规模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咽拭子采集技巧,提高儿童咽拭子采集依从性,从而提高采集效率和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治工作,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8月份至2020年8月份收治的14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样本检验资料;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有着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性检查很难确定病原体,易于导致漏诊或误诊。我院针对所有患者,进行抽血,应用
简介:摘要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通常为自限性,但有一部分患者尽管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仍会导致临床或影像学恶化,导致难治性MPP的发生。近年来许多研究对MPP的临床表现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在肺炎支原体(MP)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3~5年间隔),以及难治性和重症MP感染、暴发和流行之间的关系等方面。MP的快速实验室诊断和临床医师面临重症病例的治疗方案抉择仍然是主要挑战,因此诸多研究立足于探索血清标志物在重症病例中的预警作用,血清生物标志物在MPP诊治中的的评估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这些炎症标志物确切的应用价值的认识仍有限。理想的MPP血液生物标志物应具有可靠、快速、可广泛普及的特点,以及有助于重症诊断、确定是否存在并发症,有助于了解MPP发病机制以及预测结局或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早期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住院的29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坏死性肺炎组(154例)和非坏死性肺炎组(137例),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独立预测指标,然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找到各指标诊断价值最大的cut off值。结果2组在性别及年龄分布、入院前病程、血小板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坏死性肺炎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0(8.3~14.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40±0.115,C-反应蛋白(CRP) 44.2(21.2~72.0) mg/L,红细胞沉降率55(35~80) mm/1 h,降钙素原0.19(0.08~0.60) ng/L,D-二聚体2.63(1.62~3.79) mg/L,血清乳酸脱氢酶456(340~665) U/L,血清白蛋白(35.6±4.3) g/L,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121例(78.6%),灌洗液脓性浑浊75例(48.7%),大量分泌物栓塞119例(77.3%);非坏死性肺炎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7(6.9~11.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660±0.127),CRP 15.9(7.5~34.3) mg/L,红细胞沉降率45(30~60) mm/1 h,降钙素原0.10(0.06~0.20) ng/L,D-二聚体0.69(0.46~1.24) mg/L,血清乳酸脱氢酶314(250~419) U/L,血清白蛋白(38.9±3.7) g/L,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53例(38.7%),灌洗液脓性浑浊20例(14.6%),大量分泌物栓塞76例(55.5%)。2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红细胞沉降率、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为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独立预测指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749、0.858、0.699。红细胞沉降率、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的cut off值分别为53 mm/1 h、335 U/L、1.36 mg/L。结论红细胞沉降率≥53 mm/1 h、血清乳酸脱氢酶≥335 U/L、D-二聚体≥1.36 mg/L及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均是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早期独立预测指标,其中D-二聚体的价值最大。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开展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98例均为肺炎支原体患者,入组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开展回顾性分析,依据严重程度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为重症支原体肺炎儿童患者(实验组,n=49)及肺炎支原体儿童患者(对照组,n=49),对其进行治疗,分析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儿童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顽固性咳嗽,经过胸部X光检查可以看到单侧或者双侧肺部出现絮状渗出影,并且出现肺部以外多个系统的损伤。根据两组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治疗,炎症较为严重者利用甲强龙和丙种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实验组较对照组,咳嗽时间、喘息时间、气促、肺部体征阳性时间均显著更高,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全面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尽早发现并及时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