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肢大动脉开放性损伤的诊治体会。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诊治的20例四肢大动脉开放性损伤的患者,对本组20例患者的手术方式,预后情况及临床治疗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2~8个月的随访,所有20例患有四肢大动脉开放性损伤的患者除以上情况和1例伤处发生血管栓塞外,损伤大动脉血管经彩色多普勒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均完全恢复。结论总结本次研究的四肢大动脉开放性损伤的诊治情况,笔者共总结出四点体会,具体是此类患者的急诊病因具有相似性、发生此类损伤时对损伤大动脉进行有效处理的必要性、大动脉损伤后进行血管修复过程中的细致性和由此类损伤导致患者死亡或截肢发生的条件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肢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中,应用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效果。方法将64例拟行四肢血管DS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32例。以接受传统的DSA检查方法者为常规组,以接受造影剂智能跟踪DSA检查方法为观察组。对比两组DSA检查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检查所得图像中,图像Ⅰ级者18例,Ⅱ级者14例;而对照组检查所得图像中,图像Ⅰ级者13例,Ⅱ级者15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分别为(51.36±5.61)ml及(9.88±2.16)min,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及造影时间分别为(92.16±6.12)ml及(15.26±3.77)min。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四肢血管DSA检查中,应用造影剂智能跟踪计数可有效的提高造影图像质量,并降低造影剂用量及应用时间。
简介:目的:回顾总结28例四肢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疗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四肢假性动脉瘤28例,其中采用瘤体切除及动脉壁修补术4例、瘤体切除及动脉端端吻合术8例、瘤体切除及血管移植术16例(其中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0例、头静脉移植4例、人造血管移植2例)。结果28例手术修复均获成功。3例伤口进行游离植皮的患者中2例一期愈合、1例部分植皮坏死、经换药2周后再次植皮成活。随访1~10年(平均5年零8个月),临床及超声波检查均显示修复动脉通畅且无假性动脉瘤复发。自体静脉移植的患者中有10例2年后超声波检查显示移植静脉轻度扩张,但无动脉瘤形成。有邻近神经发生受压症状的6例患者,在假性动脉瘤切除和动脉修复手术后6个月左右症状均消失,未造成患肢的功能障碍。结论外伤造成的动脉损伤是假性动脉瘤最常见的原因,医源性损伤所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对假性动脉瘤要尽早治疗,尽可能进行血管修复。彩色多普勒、超声波对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帮助,MRI和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综合护理对于四肢长骨多段严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情况,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54例四肢长骨多段严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7例,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由统计结果可得,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四肢长骨多段严重骨折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9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理论给予分期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骨科损伤控制理论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并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治疗中,在保证治疗连续性与完整性同时,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理收集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骨科损伤控制分期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复位优者8例,良好者5例,尚可2例,较差者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复位优者3例,良好者7例,尚可者4例,较差者1例,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7%),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33.3%),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复位优良,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的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骨伤科住院手术治疗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552例,其中创面感染178例,为观察组;374例未发生创面感染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骨折部位、Gustilo损伤分级、损伤原因、受伤后至医院清创时间、院前处理、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受伤后至清创时间>8h、院前处理不当、感染倾向未及时处理率分别为71.91%、70.79%、73.03%,对照组分别为15.51%、21.39%、5.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使用髓内钉、使用钢板、使用外固定架等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受伤后至清创时间>8h、院前处理不当、感染倾向未及时处理均是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夹板加石膏托治疗四肢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就诊四肢不稳定骨折的病人36例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夹板加石膏托治疗,观察并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为优所占比例为61.1%,良所占比例为16.7%,差所占比例22.2%,即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为优所占比例为83.3%,良所占比例为11.1%,差所占比例12.5%,即总有效率为94.4%。以上两组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夹板加石膏托治疗四肢不稳定骨折,比保守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治疗四肢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肢体大面积皮肤脱套伤多因交通事故、机械操作损伤引起,其创伤严重,且合并肌肉、肌腱、神经、骨及关节等深部组织损伤,往往伴有严重的骨折。早期处理不当常发生皮肤或创面感染,产生大量的渗液,可造成大面积皮肤坏死、感染,二期修复困难。严重影响伤肢的外观和功能恢复,甚至有导致截肢的可能。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draina,VSD)是由Fleischmann等首创,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对促进创面(尤其是慢性创面)的愈合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已得到充分肯定,对于肢体大面积脱套伤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